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日教育得失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中日教育的成败得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乃至决定了中日近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本文在对近代中国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的基础上,着重从中日近代教育的进程、办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目的及清政府教育政策上的一些失误三个方面,对近代中日教育的得失利弊,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只论七七事变到翌年“一·一六声明”发表期间的中日和谈。这些和谈是双方谋略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为战争的最终目的服务的。此期间,日本推行的是不否认“蒋政权”中央政府地位的策略,而图 “和平迫降”。国民党政府期望以“恢复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为条件与日谈判。然而,日本的苛刻条款, 使谈判走进死胡同。  相似文献   

3.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对日政策,为何从妥协退让转变为御侮抵抗?过去,对其外部原因论述比较充分,主要强调一个“逼”字,由于人民群众逼,中国共产党逼,日本帝国主义在逼,终于把国民党逼上了抗日的道路。这是事实,但不全面。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转变,有其内在条件和主观因素。这是对其政策转变起决定作用的,是被逼抗日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前三十年,日本锐意引进西学,推行国民教育,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了军队制胜的人力因素;而此阶段之中国依旧为没落的封建传统教育,所实施的洋务教育有很多局限,其时人才不济,民智未开,思想僵化,严重制约了军事近代化建设中官兵素质的提升。近代中日不同的教育路径与甲午战争的结局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表现出与古代不同的特征。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中日双方角色的变化,即自进入近代以来从古代的日本“以中国为师”转变为中国“以日为师”的文化交流趋向。这种趋向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中国不同阶级、阶层及各种政治力量为救亡图存而“以强敌为师”学习日本,成为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主流趋势;日本借鉴于中国近代数度败于列强之教训,使中国成为其前车之鉴,推动了日本近代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中日文化交流趋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日两国在进入近代社会过程中的民族心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后果,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7.
日本国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开始走上了向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它们力图步西方列强的后尘,实施对亚洲邻国的侵略与掠夺,而日趋衰败的满清王朝则成了它的主要目标。 早在1870年10月,刚走上“维新”道路的日本,即派遣其使臣柳原前光等人来华交涉“通商事宜”,企图效法西方列强插足中国的事务。其所转呈之日本外务省致清政府总理衙门的照  相似文献   

8.
回顾本世纪初中日间教育关系的演变史,探讨文化交流与文化侵略的界限,指出日本在华教育不是文化交流,而是文化教育侵略,其性质是殖民奴化教育。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初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职业教育作为中国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乃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化、发展的产物。近代职业教育针对传统教育现将教育与现实、教育与职业相割裂之弊,从教育与个人、教育与生产、教育与社会诸方面来认识和实施教育。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中国教育、乃至社会之发展均具有深远的影响。本对1912—1931年间中国职业教育初期发展作了粗略的梳理,力求客观地认识与评价近代职业教育之得失利弊。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述了中国近代初期外交的三个特点:1.外交上的不平等;2.实足的买办性;3.浓厚的投降色彩。  相似文献   

11.
开放改革是近代以来所有落后民族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后进国家赶超先进国家的必由之路。然而,近代中国开放改革的历程却是一条充满了苦痛与屈辱,艰辛和曲折的漫长而坎坷的道路。这不但有帝国主义的侵略阻挠,而且尚有来自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守旧势力的攻击和掣肘。但是时代的潮流不可逆转,这位古老的东方巨人在甲午之前总算迈开了开放改革的第一步。尽管这一步走得不象样子,但其开步走的功绩不可埋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回顾这一段历史,考察其得失利弊,总结其经验教训,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怀录 《中南论坛》2009,4(4):84-89,93
中日两国在近代有过相似的历史命运和发展变革,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其原因在于中日两国发展变革的指导思想不同,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对历史发展机遇把握程度不同,所处的境遇不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简要叙述中日两国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危害,以及回顾两国废约过程基础上,分析了两国废约史的特点。认为:日本政府修约信念坚定,以实力为后盾,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修约任务;而中国则经过数届政府和几代人的努力,历时百余年才将不平等条约彻底废除。文章最后总结了两国废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的中国与日本,曾被清政府与江户幕府封禁的女性表演逐渐复活,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开始有女伶演出,而日本的新式女优也开始登台表演新派剧.日本女优的出现可以说是"演剧改良运动"的结果,诞生于新式演剧之中并发展至今,但在歌舞伎等传统演剧中却始终没有出现女性表演.而中国的"戏剧改良运动"虽受日本影响,但因国情不同并没有产生推动女性表演进一步发展的局面.近代中国的女性表演在传统戏剧内部产生,后来逐渐普及至电影、歌舞剧等领域.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中日学西方有诸多不同。日本从铲除封建专制入手,全国上下一致,多侧面、多方位地学,所以成绩较大。中国由于受封建政府主流派的限制,未能造成全面向西方学习的局面,加之或囿于传统文化,或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所以只学了一些皮毛。据此本文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同时经历了文字改革的历程,但各因其文化背景的差异而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中国经历的文字改革思潮最终为汉语拼音和简化字的推行做了一个铺垫;日本的文字改革之风也为简化字的出台和汉字范围的限定起了推动作用.汉字改革的实践结果同时也证明:汉字深深根植于两国文化土壤中,不可偏废.了解两国文字改革的运动轨迹及其实现途径,对正确认识汉字的发展、评价汉字的价值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日本文字改革的警示,中国亦可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和日本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向现代化报纸转变时期三个阶段.分析了两国近代新闻事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报纸起源、报刊形式以及政府对新闻自由的压制程度和新闻用语改革方向等方面的异同,认为日本由于明治维新的成功,为近代报业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而中国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以及封建顽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干预,使得近代报业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和日本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和向现代化报纸转变时期三个阶段。分析了两国近代新闻事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报纸起源、报刊形式以及政府对新闻自由的压制程度和新闻用语改革方向等方面的异同 ,认为日本由于明治维新的成功 ,为近代报业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而中国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以及封建顽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干预 ,使得近代报业的现代化进程并不平坦。  相似文献   

19.
黄遵宪作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以他的《日本国志》和《日本杂事诗》等著作,介绍并赞扬日本维新改革和善于学习的精神,强调择善而学,反对抱残守缺。他主张吸收西方和日本的先进文化,建立民族新文化。他的思想和著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中日关系史在古代有过文化交往的珍贵记载,在近代却发生侵略与反侵略的事实。在研讨中日关系史时,记取近代这段历史篇章是很有意义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史可划分为下列几个大阶段。第一阶段:中日关系平等相处阶段(1840—1874) 近代始初,中日两国停滞在以农为主的封建社会,都以禅学治心、儒学治世,来维持封建秩序。两国和睦相处,并共御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可是此景不长,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