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和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有了融合的可能性。从文字到音画,从原著的主题情节到适宜电视剧演绎的内容,无一不存在转换的问题。因此,小说家应采取与时俱进的写作策略,真正做到从小说到影视作品的完美转型。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在改革开放潮流的推涌中,依托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而迅速崛起。仅仅十几年,中国电视剧从一种简朴短小的电视单本剧发展为品类齐全、视景开阔,与社会时代紧密联系,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至1994年度已达到年产逾六千集的规模。如今,中国电视剧已从一棵幼嫩的艺术小苗长成为生机勃勃、枝叶繁茂、倍受关注的参天大树,其发展态势正方兴未艾。一、复苏与发展(1978—1983)中国电视剧是与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在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直接影响与制约中发展的。在经历了最初隼路蓝缕的辛勤探…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是我国民族文化及社会生活中有着极广泛影响的一部名著.把这样一本历史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不仅是极有价值的,而且也是有极大难度的.从这个意义上看,电视剧《三国演义》(84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工程.它的恢宏和阔大,虽难说绝后,但前此的一切都可以说显得纤巧和琐细.我以为,光是这构想,就足以显示主创者的过人胸襟和非凡气魄了!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视剧观念变迁与媒介的发展紧密相关,考察电视媒介从直播、录播到网络的传播等媒介的进步与电视剧观念的内在关系,不仅可以发掘电视的媒介属性,同时也可以发掘电视剧的本体属性。电视媒介使电视剧获得了不同于文学、戏剧和电影等其他叙事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使得电视剧在艺术创作、传播和接受中具有鲜明的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因而电视剧是一种建立在现代电视技术之上的媒介艺术。确立电视剧的媒介本性将有助于我们认识电视剧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了解与面对其建立在传播链条之上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梁豫 《江淮论坛》2010,(6):145-150
当今全球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其巨大的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为传播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范本。在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过程中,电视剧作为一种主要的电视艺术形式,从一开始的模仿戏剧表演到现在的多种题材表现形式,使得它成为电视观众最乐于接受的电视节目形式。当家庭接受电视剧成为一种普遍的家人聚集的形式并以此形式联系家庭成员情感时,电视剧的家庭收看便有了仪式的效果。这一现象所能带来的结果同电视媒介为社会带来的影响是相一致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中最稳固的核心集体——家庭。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态,根本基础在于其具有的独有特性.本文确立了家庭日常收视的传受特性是电视剧所有特性的发生学基础这一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电视剧的传播特性、内容特性、艺术特性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本文认为,电视剧的传播特性构成了其内容特性和艺术特性的前提,电视剧内容上的真实性和生活化,艺术上的现实主义、通俗性叙事、以"话"为主的声画关系、弱作者性等特点,都受制于其传播特性.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认知电视剧自身的艺术特性,同时也为电视剧艺术生产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儒商:艺术与现实纵横谈黎辉这里所说的艺术,其实仅指由中央电视台在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的19集电视剧《儒商》。它是专门从“儒”的角度表现“商”的,这使我们取得了一致的视角和契合点。本文谈论“儒商”现象,虽与该电视剧有关,却更多的着眼于现实,从而使文章带...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以浓郁的史诗品格,为本民族树立起时代艺术的纪念碑。它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为叙事的主导视角,于宏大叙事中塑造了民族史诗英雄群像,它所蕴含的悲剧意识、崇高格调,达到了历史和审美的双重超越,显示出高超的审美品位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9.
陈旸 《北方论丛》2010,(2):47-49
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迅猛发展是一件令人瞩目的现代性事件.对于中国电视剧艺术来说,新时期的时代生活不仅为电视剧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和更为鲜活的人物传奇,而且使中国成为了电视剧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电视剧不可避免地成为普通百姓最喜爱的虚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0.
电视剧作为电视文化的主要形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格局下,如何进行艺术定位,以确保自身的繁荣和发展,这是当前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只有着眼于电视剧艺术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的时代要求,从双向互动关系和辩证思维角度出发,把电视剧的艺术定位定在适应与引导、规范与创新的关系上,才  相似文献   

11.
论电视剧艺术的假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纪实性是电视剧的本质特征的话,那么假定性则是电视剧的基本特征。假定性是电视剧成为艺术的标志,也是电视剧获得艺术真实的重要前提和必经途径。同时,真实性又是检验假定性是否合理,一部电视剧成功与否的试金石。电视剧艺术的假定性,既体现在内容提炼方面,也体现在艺术表现方面。纪实性与假定性是电视剧美学特征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电视剧艺术的纪实性与假定性,各有所长和所短,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扬长避短,相互补充。这既是电视剧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为全面地、完整地反映生活所必需。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大染坊》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之作。整个故事以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为线索,洋溢着振奋人心的抗日救亡爱国热情,这种成功得益于叙事结构的巧妙安排。本文从紧凑匀称的整体结构、迭宕起伏的情节悬念与彼此呼应的情节关联等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它的叙事特征,指出其作为主旋律电视剧的不懈追求与艺术价值,以期能对当今电视剧创作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艺术语言的四个特点人们习惯于把电影和电视剧称为姊妹艺术,因此也往往把“影视语言”相提并论,混为一谈。对此,洪忠煌在《电视剧艺术语言初探》(载《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一文中,阐释了电视剧艺术语言独具的四个特点:一、富于亲切感的通俗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电视剧艺术的真正魅力和娱乐的快感均来自有别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疏离感,陌生化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方式的陌生化是中国历史电视剧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叙事视角的多元化使历史题材电视剧充满了陌生化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5.
电视剧中圆形人物的简约化与扁平人物的精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针对电视剧人物塑造上的特点,通过丰富的材料、精细的评析与有说服力的论证,提出了电视剧在人物塑造上的鲜明走向,即圆形人物简约化与扁平人物精致化,为关于电视剧人物塑造特点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有力前提。同时,分析了大众文化对电视剧人物塑造的作用与由此而来的艺术得失。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范畴,它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推动下,对旧戏曲进行猛烈批判的基础上,吸取欧洲近代戏剧创作革命精神之后产生的。从1917年至20世纪末,随着现代话剧艺术的发展,中国话剧演剧艺术研究,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历史发展阶段。(一)现代话剧诞生和初步发展时期(1917-1936)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使中国现代话剧艺术从文明戏胚胎里诞生出来,而且还哺育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出现了第一批有影响的优秀剧目。与此同时,我国现代话剧导演体制的奠基人洪深以及熊佛西、陈大悲、汪…  相似文献   

17.
"艺考热"的现象被社会广泛关注,引起教育界、艺术工作者和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这种现象如果不能正视或得到改变,其结果将对我国艺术教育事业产生相当恶劣的影响,因而令人担忧。本文从其成因及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反思,试图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卢茂柏  于清涌 《理论界》2007,(6):227-228
由于中国与韩国有相似的文化渊源,在传统习俗、收视习惯等方面均有相近的基础,所以本文旨在从韩国电视剧与国产电视剧比较的角度,探讨国产电视剧如何借鉴韩剧的表现形式和表演风格,开掘国产电视剧的内涵,提升国产电视剧的品住。  相似文献   

19.
话剧是"舶来品".这种崭新的戏剧样式被移植到中国舞台时,人们并不熟悉它的艺术规制.以话剧在中国的艰苦蝉蜕为背景,本文认真分析了早期话剧在创制台词和对话艺术过程中的初步探索,总结了我国话剧在成型时期运用台词和对话的基本特性和经验.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给电视剧批评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与繁荣,但其内在的商品逻辑与利润导向也同时隐含着电视剧批评的生态失衡。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时代,电视剧批评领域的生态失衡主要体现在西方文艺理论占据主体地位,民族批评与本土批评弱化;电视剧批评由艺术变为"商品",部分电视剧批评沦为商业的奴隶;非专业的电视剧批评成为影响电视剧创作的重要力量。要纠正这些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电视剧批评生态:一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电视剧批评体系;二是正确认识电视剧的经济属性,坚守知识分子的"良知";三是重视网络媒体,提高专业批评的网络话语权比重。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电视剧实践与批评的良性互动,推动电视剧社会价值、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