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国政治是在魏晋以来政治发展基础上,过渡到重新统一北方的北魏前,北方政治经历的一次新陈代谢。十六国政权在政治制度上整体延续了魏晋官制的时代特色,恢复魏晋以九品中正制为核心内容的选举制度,推行以"儒家化"为方向的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为强调本民族的统治地位,五胡政权对占人口大多数且文化先进的汉族及所谓"杂胡"采用"胡汉分治"政策。十六国政治留给其历史继任者一个历史难题:如何在入主中原统治人口远远超过统治民族自身的汉族和"杂胡"时,在接受中原汉族政治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仍然能够使统治民族自身得到政治合法性。这不仅是留给统一五胡十六国的北魏的历史难题,也是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定数。  相似文献   

2.
民族政权构成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所建民族政权在政权构成上深受胡汉融合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汉儒家文化作为建国的指导思想,遵循汉族的礼仪官制,以史为鉴,建设国家等方面。这种民族政权构成形式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效果,一是夷夏观念的变化,二是汉文化与胡文化的进一步交融。  相似文献   

3.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人主北方,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割据时期。在十六国政权中有十三个(三凉、三燕、三秦、两越、夏、成汉)政权是由少数民族——五胡(匈奴、揭、鲜卑、氏、羌)建立的。这些政权存在的时间有长短、统治区域有大小、统治手段有差异,且之间相互攻伐争战不已。那么这些胡族政权的统治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呢?本文试就此加以简单论述。1、经济方面实行封建剥削,发展农业生产。尽管这些民族原来自身发展水平不高、汉化程度不深,但统治中原地区以后,处于封建经济的汪洋大海包围之中,又从巩固自身统治着眼,他们不得不放弃本…  相似文献   

4.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制度散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魏孝文帝实施定姓族 ,首先 ,它既是北魏汉化政策的继续和发展 ,也是北魏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 ,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次 ,姓族制度的实施在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加强北魏政权的统治以及提高鲜卑人的文化水平等方面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三 ,姓族制度的实施与北魏政权的政治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时期所发挥的作用不同 ,应作具体分析 ,不能说姓族制对北魏政权的灭亡起了最直接、最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统治中国北方达百余年。北魏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十分注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法制建设,从而不仅巩固了北魏统治的长期稳定,而且为以后历代特别是隋唐的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北魏的立法状况、法律内容及执法状况三部分探讨了北魏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统一中原前十六国政权的汉化先声,是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六国前后135年间,匈奴、羯、氐、羌、鲜卑先后建立的诸胡族政权,通过民族族源上的寻根认同、政治制度上的华夷互化、统治思想上的德天相辅、经济领域中的以农为本、文化领域中的尊儒重教,推动本民族的汉化与封建化进程,并初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十六国政权的汉化成就不仅为北魏统一中原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隋文帝统一天下,开创隋唐两代民族和睦国家强盛的新局面做出了贡献。十六国统治者大都是一些汉化颇深的胡族首领,他们步中原秦、汉、魏、晋历代汉族统治者之后尘,推行汉化和封建化新政。正是因为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汉化特征较为平淡,故这一段民族融合的重要史实很少引起后世史学家们的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7.
在北魏平城时期,宗教与民族关系密切相关.北魏结束了五胡十六国的动乱局面,一统黄河流域,但其境内民族众多,矛盾复杂.统治阶级不仅需要树立正统形象,取得合法统治地位,还要缓和内部民族关系,维护政权稳定.道教和佛教乘机而入,与北魏政治密切结合.统治者利用道教取得了合法统治权,缓和了胡汉关系;佛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迅速扩展,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但也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北魏平城时期道教和佛教的大发展,各种宗教组织的产生,把不同民族的人们汇集到同一种信仰下,带动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民族隔阂,产生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北魏与刘宋之间的和亲是贯穿宋魏间前期交聘的一个核心议题,但三次和亲之议都因刘宋"依违不绝"的态度而未能成功。北魏在向刘宋求和亲时体现出鲜明的胡族政权特征,表现为将南方的宋看作中原王朝,而对己以胡族政权自居。魏太武帝死后,北魏对和亲的态度不再积极,这与北魏王朝婚姻观念的汉化密切相关。以和亲为名的部落交婚胡族遗制,也在北魏皇室婚姻制度的汉化背景下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9.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以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因此,统治者对《孝经》格外重视,从自身到国家政策都向"孝"倾斜,促使其在北魏的社会地位迅速提升。一方面,帝王大力推崇并亲讲《孝经》;另一方面,士人研究注疏《孝经》出现高潮。整个北魏社会上行下效,促使北魏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孝经》传播的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发生于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但标榜“男女平等”的资产阶级在革命成功后并没有给其同盟军——资产阶级妇女以平等的权利,这正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权的实质,它仍是大地主、大资产阶段的政权,是以男权为中心的政权。  相似文献   

11.
十六国时期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该时期战争频仍,政权林立。且政权大多数为胡族所建立。作为第一次入主中原并在此建立政权的胡族统治者,为了同南方的汉族政权———东晋争正朔,极力寻求其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化。从各统治者在年号择定上亦可看出这一文化与政治取向。  相似文献   

12.
发端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其对巩固统治的作用而被十六国时期的一些统治者沿袭,并在北魏时期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中正系统分张运作的新变化。其后的北朝各政权虽然在中正选任、执掌和作为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但大体上仍沿袭北魏之制。九品中正制与流内流外制度、门阀制度等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北朝的选举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清前期政权是带有准国家性质的地方政权,受传统“中国观念”的制约,建构政权统治的合法性是维护政权存在与稳定的首要任务。在努尔哈赤时代,一度通过强化满洲民族认同来塑造对后金政权的认同,构建统治的合法性,但是由此产生的激烈民族矛盾,削弱了政权统治基础。皇太极时代,在“中国观念”的影响下,清前期政权经历了从“属国”到与明朝争夺天下的不同定位,从而完成了统治合法性的建构,为入主中原、重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刘学铫先生是台湾学术界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在中国民族史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方面成果突出 ,先后出版了《成吉思汗传略》、《蒙古论丛》、《匈奴史论》、《鲜卑史论》、《淡水河边谈国史》、《西藏论文集》和《北亚游牧民族双轨政制》等专著 ,发表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论文。 2 0 0 1年 ,他的新著《五胡史论》又由台湾南天书局出版发行。通读全书 ,觉得有如下几点值得向读者介绍。一、内容丰富 ,重点突出。匈奴、鲜卑、氐、羯、羌等胡族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五胡史论》对“五胡”的历史意义、胡族的…  相似文献   

15.
拓跋鲜卑是一个由各部族联合而成的部族共同体,北魏统治者在定都平城时期基本完成了从部族政权到皇权专制的政治转型。在探索政治转型的过程中,采用儒家文化收效甚微,道教治国的理念以崔浩的被杀而终结,由于与贵霜王朝相似的政治背景,北魏统治者开始运用佛教政治的思想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云冈石窟正是北魏实行佛教政治的重要场所,云冈二期洞窟在开凿时除了延续一期“皇帝即如来”思想外,还将“一佛一转轮”思想融入洞窟开凿之中,用一组双窟(佛窟、转轮王窟)象征一位功德主,这一措施的成功也为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政治转型的范本。云冈石窟作为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北魏统治的前期,自道武帝拓跋珪皇始二年(397)至孝文帝改制开始的太和九年(485)的八十九年间,见于史书记载的各族人民反抗斗争,以及某些虽是由各族上层人物发动但有人民群众反抗斗争为社会基础的也计算在内,大约有九十七次之多.这样频繁的斗争,是发生在北魏统治时期复杂的社会矛盾基础上的. 鲜卑拓跋部贵族建立的北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从而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与混战,有利于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但北魏的统治也给北方的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消极因素.鲜卑拓跋部是鲜卑族中比较落后的一支,在它向中原发展势力时,刚刚进入奴隶社会,它不但不会因为进入中原而立即改变其原有经济形态,而且由于奴隶制对它来说还处在上升阶段,与其自身的生产力是相适应的,因此对中原先进的经济形态,还有顽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宪政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认为,“宪政”的核心内容应包括两个方面保障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他的宪政思想是对近代以来宪政探索的超越,“理性主义”是胡适宪政思想的重要特征.但这一特征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却注定了它的悲剧命运在那个喧闹的、动荡的时期,以宪政与一个专制的政权对话,只能是一场徒劳.  相似文献   

18.
前言清嘉庆元年白莲教大起义,是在清朝政权“极盛”时期发生的,这次起义是由于满族统治者在百年中对中国人民施行残酷地种族统治和严酷地阶级压迫的直接结果。满族在其未进入中国以前,它已是一个封建社会的部族,其社会与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相同,但又有它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满族的封建社会发展还  相似文献   

19.
为了使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法制中的司法制度得到进一步的解读和认知,运用例证、比较分析和理论归纳的方法,对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探究,认为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基本是仿效汉魏晋以来的中原汉制建立自己的司法制度,但在一些方面也不乏创新和建树,从而对中国历史上司法制度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自西晋末到北魏统一北方的一百三、四十年间,入居中原的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族,相继在中原和巴蜀地区建立二十多个政权(其中也有汉人建立的政权),历史上习称“五胡十六国”。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个分裂割据时期,政权更迭频繁,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作为封建社会历史“轴心”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也呈现出复杂的形势和独具的特点。一、十六国时期各族人民起义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