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一阶指     
一阶符号指谓中一阶指可分为亲指和非亲指两大类.亲指是指在自然直观的当下个别词对直观视域内的对象的指代.这种指最不容易出问题.非亲指是指个别词对不在当下直观视域内的对象的指代,包括忆指、闻指、虚指、超指和期指.忆指是指个别词对记忆中的对象的指代,闻指是指个别词对传闻对象的指代,虚指是指个别词对虚拟对象的指代,超指是指个别词对那种部分可直观但整体不可直观的对象的指代,期指是指个别词对预期中的对象的指代.由于没有直观可以对照,因而非亲指容易出问题,且问题常常无法得到最终解决.其中,超指是最成问题的指代,超指和期指的混合使用是一阶指中问题最大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徐长福 《河北学刊》2007,27(4):24-32
针对先前哲学在直观问题上的种种弊端,本文将人的意识世界另行划分为自然直观和符号指谓。自然直观是通过感官对对象的直接"意识到",与符号无涉。这是一种自然的意识形式,其机能是自然赋予的,它保证了人同周遭世界即时感应的互动性协调。符号指谓是通过人所发明的符号之间的连接去指谓对象所实现的间接"意识到",它是人工的意识形式,是人创造属人生活之所需。符号指谓包括概念思维,哲学是概念思维的最抽象形式。通过异质性理论的哲学分析可以发现,自然直观包含了大量异质性。异质性就是种类间的不可通约性。自然直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将哲学所分析到的异质性因素整合得天衣无缝。相比之下,包括哲学在内的概念解释则必须接受逻辑约束,只能操作同质性。因此,自然直观既无须哲学为自己奠基,也不可能充当任何特定哲学理论的基础;哲学的本分在于解决符号世界,特别是概念领域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相论与异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符号去指涉和述谓对象,是人类意识超越于动物意识的所在,但符号的使用蕴涵着不可避免的异质性,即符号种类的不可通约性。这种异质性在柏拉图的相论中得到了典型的体现。柏拉图以为,感官之知是异质的,心灵可以将其统合起来,代表同类个别事物之共同本质的相则是心灵之知的最高对象。殊不知,诸相的发现不仅没有如期达致意识领域的统一,反而造成了其间的新纷扰,即抽象符号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符号的异质性由此初现端倪。柏拉图相论所包含的异质性问题暗示着符号意识的限度。  相似文献   

4.
复合词词素间的关系也是一种述谓关系,绝大多数词语的语义结构也能作述谓结构的描写。通过对汉语复合词的语义形式进行分析描写可知,汉语复合词和英语复合词一样,其述谓结构反映了复合词的造字过程实际上是句子结构的词化和结构压缩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谓"是《墨经》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其本义而言,"谓"就是"报":作为动词,是指主体在认识和把握对象之实情的基础上,举对当之物(一般为名称)以应之,用以表达自己对对象的认识、称谓或评价的行为;引申为名词,指的就是"报"的内容。后期墨家在坚持"以报释谓"的基础上,在名学论域中对"谓"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他们对"谓"概念的理解和探讨,实际上是对墨子"察实分物而有名"进而"用名"的名学主张的提炼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罗素在他的摹状词理论中,从研究专名开始,即表示殊相的简单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没有进一步的符号,从而保证专名直接指向对象。然而指称对象的方式并不都是通过专名,还有摹状词,而为了使摹状词有专名的作用需要对其作出分析。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专名径直指向对象而没有涵义,而它的意义由殊相的存在决定。逻辑专名在罗素看来,是亲知知识的对象;而普通专名则是伪装的摹状词。摹状词是不完全的符号,不是表达式,它的意义不需要通过特称来获得,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有意义。维特根斯坦的命题图画的理论受罗素摹状词理论很大的影响。摹状词能否成功指向对象是命题图画理论成功的必要条件。专名与摹状词是否同义、专名与摹状词作用是否相同等都需要在描述理论中作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7.
罗素在他的摹状词理论中,从研究专名开始,即表示殊相的简单符号,而且这个符号没有进一步的符号,从而保证专名直接指向对象。然而指称对象的方式并不都是通过专名,还有摹状词,而为了使摹状词有专名的作用需要对其作出分析。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专名径直指向对象而没有涵义,而它的意义由殊相的存在决定。逻辑专名在罗素看来,是亲知知识的对象;而普通专名则是伪装的摹状词。摹状词是不完全的符号,不是表达式,它的意义不需要通过特称来获得,只有在句子中才能有意义。维特根斯坦的命题图画的理论受罗素摹状词理论很大的影响。摹状词能否成功指向对象是命题图画理论成功的必要条件。专名与摹状词是否同义、专名与摹状词作用是否相同等都需要在描述理论中作出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论一般     
黑格尔说过:“每个人都知道一般,但却不知道作为本质的一般。”①那么本质的一股或一般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地位与作用怎样?它的对立面又是什么?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一、一般的本质一般,从字面或语义上看,是由一与般两个词组成的。单讲一,是指数量,因而是数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并不是抽象的.它必定是一个个的具体实在的东西,而这一个个的具体实在的东西如果用一个概念来表示,实际上也就是个别。般,单讲起来,是一样、同洋之意。将一与般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汇,它的意思就应该是一样或同样的个别,但与个别一样的个别…  相似文献   

9.
内化(interiorization)是描述对象客体如何由具体的外部实在变为主体观念映象的过程,这一范畴是从皮亚杰发生心理学中借来的。皮亚杰所谓的内化过程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一,内化“就是概念化”过程,即活动图式转为概念图式;其二,内化过程出现新质;其三,感知活动的概念化过程是“许多转化中一个特定的转换”。另有一些国外学者则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理解内化,认为内化是“个体接受态度、法规、原则或良心制裁,并使之在形成价值判断或决定自己品行的过程中成  相似文献   

10.
"生之谓性"与二程的"复性"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世陵 《中州学刊》2005,(1):138-142
中国儒学宋以后的复兴实质是复性,复性多方而二程选择了"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与"性善"的矛盾通过"性中元无"与"生之而有(善恶)"在二程得以沟通,并新解"性善"之"善"为叹美之意.人不能言说"人生而静"的天性本身,但可以通过人的修道或澄治之功对天性施加影响.从天地之大德经絪緼化醇到生之谓性,表现为一种经由"生"之善道而从一般本体到具体人物之性的生成过程,因而天下无性外之物.但天道性命的客观普遍性需要"通之以道"才能实现,这既是指心超越形气的束缚而实现内外、己物一体,也是因为性道一体乃在于人"天德"自足.自足的天德会有污坏,需要敬治以"复旧",回复到"天然完全自足"的"本质"上.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论语》为考察对象,尝试对书中的几个复指代词及用法作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根据复指对象和复指代词的距离、关系,将《论语》一书的复指代词分为紧邻复指和不相连的复指两大类,最后从结构和语用两方面分析该书使用这类词的原因及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丁为祥 《文史哲》2007,(6):114-121
在中国哲学中,告子一直以"生之谓性"著称于世。这一观点,一方面依赖其逆向溯源的探索路径,另一方面则是主客对待的认知方式作用的结果。在这一基础上,"生之谓性"与"食色,性也"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结论。孟子则始终坚持超越的维度,并以主体体认的方式把握人性——此分歧、争论之所以形成。在中国人性论的发展史中,虽然历代儒家都以继承孔孟自居,实际却主要继承了告子的观点;而由"生之谓性"所表现的真、善两属以及其无善无恶而又可善可恶的人性发展观所蕴含的善之根源究竟何在的问题,就是告子"生之谓性"给我们所提出的最深刻也最有意义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是一种元媒介。这种元媒介能够将人的意识媒介化,当人的意识被媒介化之后,作为符号现象学起点的"形式直观"就必然会引入媒介的要素。媒介将决定意识如何将意识对象变成携带意义的符号,也决定符号呈现出什么意义。"媒介直观"将成为新媒介时代符号现象学新的起点。并且,"媒介直观"虽然带有"媒介决定论"的色彩,但是我们不能将"媒介决定论"片面地理解为孤立的媒介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变革,而应该将其理解为人类被置身于以媒介为中介的符号环境之中,这个符号环境对于人类的观念和行为起到了限定的作用。因此,"媒介决定论"的实质是"符号决定论"。  相似文献   

14.
在比较形谓句中,级次状语是一个重要的句法成分,是指那些表示程度性的状语。东汉至宋代汉语中,比较形谓句的级次状语主要有五种,即:最高级状语、准最高级状语、较高级状语、较低级状语、略微级状语。其中,就最高级、准最高级、较低级、略微级四种状语而言,它们在东汉至宋代时有些逐渐衰落,有些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5.
从外在对象、私人感觉经验出发,是石里克、罗素、艾耶尔、休谟的思考路线,倘若追随这一思路,必然引发"私人语言"问题,这样的思考方向也体现了许多人对语言的误解:语言要么指涉外部世界,要么指涉内在经验。虽然他们讨论的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其论证的展开都是基于石里克的实指定义,维特根斯坦关于"私人语言"的讨论就是针对这一思想的"治疗",他提出了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是语言依照实在(外在对象、私人经验),而是实在要依照语言,可以说维特根斯坦的这一探讨蕴含了类似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朱敏  付敏 《江淮论坛》2022,(3):119-124
引入复多一阶逻辑是为了形式化一阶公理集合论,为断定集合概念具有唯一普遍的外延提供支持。然而,其自身的纯逻辑性仍是备受争议的议题,争议主要集中在复多一阶逻辑的语义解释是否的确具有“本体论无辜”这个结果。复多一阶逻辑的支持者试图论证该逻辑并不承诺超出经典一阶量化论域之外的对象,由此证立复多一阶逻辑的“本体论无辜”。然而,这一论证在两个方面需要辨析与澄清。一方面,如果采取不可归约论证、模态论证或集合论公理的证立原则为复多一阶逻辑的“本体论无辜”辩护,会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诉诸复多概念在日常用法中的不可或缺性及其汇集式用法的不可还原性,一种更可行的证立成为可能。因此,应当为探求“本体论无辜”的实质辩护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7.
王旭强 《理论界》2023,(7):41-48
“天理”是理学的核心语词,为程明道所发现。在理学语境下,成德的关键就是领会天理,所以对天理之内涵的清晰即成为必要。通过“道的理化”,可以对这一问题给予有力说明。在程颢的天理观当中,作为“所以”的天理从气化当中升起,但这种升起依然与气化保持了高度关联,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他对“生之谓性”的论述。以生论性,无疑是指性合理与气而凝聚于生,并由生而见理之为生理,气之为生气。  相似文献   

18.
对《指物论》篇的解读,可划分为传统和西学两种诠释理路。而吊诡的是,本来截然相对的这两种诠释理路却共有一个相同的思想预设,即皆以事物诂物。这个预设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在先秦语境和《公孙龙子》文本中,物字实有两个意义:一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二是可感知的具体事物之名称。指字的意义是指谓,但亦有广狭之别。故《指物论》篇所论的指物关系,具体分为两大类: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与其指谓之间的关系,二是此类事物的名称和其指谓之间的区分、统合关系。公孙龙的这一思想,已超越了白马论、坚白论诸论所达到的思辨高度,体现出综合和辩证的新特点。公孙龙从语言、事物和主体这三个向度来论析指物关系问题,这对现代语言哲学的相关探讨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网络语词概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语词是基于网络出现的一种新型的语言单位 ,它可以分为汉字词和非汉字符号两大类 ,非汉字符号又包括网络符号语、网络数语和网络字母词。本文主要对它们的产生及应用形式进行分析 ,揭示它们发生发展的规律 ,为科学地评价网络语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余忠 《理论界》2010,(4):136-137
古代汉语中,"谓"和"语"经常被用在对话句中连接对话的双方并且引出对话的内容,晚唐五代开始,"对……说"逐渐普遍起来,其语法意义和分布环境与"谓"和"语"基本类似,因此,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更加精密的表达结构就从此逐渐取代了此前的单音词"谓"和"语",这正是汉语的表达方式由综合走向分析的一种表现,也是汉语复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