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技术无疑丰富了电影创作手段,极大地拓展了电影艺术的美学空间,使人类制作影像的能力发挥到顶峰,同时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然而,数字技术对于电影创制者和观众又是一把双刃剑,在数字技术统领电影主流地位、制造电影奇观的同时,如脱离适度走向过度,必将是人文精神的坠落,也就等于电影丢却了灵魂而走向死亡.  相似文献   

2.
在视觉文化作为当前主流文化之一的背景下,电影改编是文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在当前改编电影的票房大片中,电影特效是电影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这一现象既表征了视觉文化的个性特征,也折射了当前青少年观众的复杂的文化心理。叙事是观众参与电影和意义建构的基础,缺乏生动叙事的电影将失去艺术的生命力。特效与叙事的有效组合既可以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也可以提升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对于传统电影而言,"真实性"是重要的美学范畴,电影的发生与发展表明,构成传统电影美学基础的真实性概念具有多重内涵,但数字技术带来的电影影像特性和叙事策略变化,使得电影的真实性遭到质疑.当前数字电影创作弊端的根源在于将工具理性目的化和价值化,而数字技术本身从创作动机、原则和艺术表现力来看,都并不意味着电影真实性的消解,在充分的主体性创造下反而能够展现更加丰富的艺术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任艳 《理论界》2013,(12):153-155
新世纪以来,电影真正迈入了数字技术的时代。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影像”同传统的“摄影影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使电影现实主义创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一度陷入了技术上的困局,造成了现实主义叙事的分裂和扭曲。但是在不断的摸索中,中国电影现实主义也表现出了从困境中突围的发展趋势,有了将技术手段融入叙事的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5.
数字影像技术的面世与发展,对传统影视美学造成了巨大冲击。它动摇了从前以摄影机为客观中介的电影成像机制,使电影的"真实性"与"真实感"分离;它刺激了电影的"奇观化"追求,触发了当代影像艺术创制奇幻图像的巨大冲动。目前对数字技术的运用出现了正负面双向效应,必须警惕文化权力、符号经济对数字技术的滥用。  相似文献   

6.
当下,文学叙事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样化活动,它以多种研究方法为特征。就这些方法而言,目前有五个研究论题特别显著:非模仿叙事、数字叙事、真实与虚构之分、叙事空间以及修辞美学等。修辞美学不是走向判断文学质量高低的普遍标准,而是走向理解叙事如何以自己的条件起作用,走向理解那些被恰当地用来判断叙事条件的标准。雷蒙·钱德兰的小说《沉睡》的结尾与霍华德·霍克斯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结尾的比较表明,这些标准不仅仅是关于美学的,而且还涉及形式、伦理、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当今正处于读图时代,图像叙事成为叙事的主流之一.图像叙事给视觉元素赋予了叙事的意义和功能,由图像和叙事相结合共同构建语篇意义.电影海报是对电影情节和主题进行阐释的图像语篇.电影海报的图像叙事方式及其美学意蕴,可以从构图意义、隐喻、海报服饰、图像化文字等方面展开讨论.构图意义体现了电影的内涵和美学风格.隐喻的修辞手法能实现美与情感的传达.服饰能够体现电影的社会时代背景并带给观众审美感悟.文字图像化的电影片名能够叙述电影情节和展现文字的笔画美韵.  相似文献   

8.
陈阳 《人文杂志》2008,(2):100-105
贾樟柯的电影借助于他自己有关现实的经验和理解,为经历着现代化巨变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反观自身的影像现实.他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与好莱坞经典叙事有着很大不同,在形式上对权力、欲望和白日梦的背离同时,他找到了与表达意图形成默契的电影语言形式,而这一形式本身又带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编和叙事理论在电影中的相互渗透,不为传统电影所接纳的诗化小说进入了改编视野,在非线性叙事、韵律化语言及抒情性主题方面,同脱离了戏剧拐杖、寻求自身语言发展的电影媒介产生了契合.诗化小说的电影改编考察此类(不以故事为中心的)文本向电影转化过程中的叙事策略,认为在故事内容方面,变情节结构为情感结构,由主观性鲜明的叙述者现身主导叙事的走向;在叙事话语方面,化现实空间为内心空间,以现代化的电影语言打造如诗般的影像意境.改编后的影片以其鲜明的叙事抒情化和影像写意化,树立了属于诗化电影的独特风格,为中国电影拓展了富有东方审美意趣的影像类型,为中国电影意境论的理论建设丰富了案例,也为当代融媒体背景下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学作为身心一元论的身体美学,将身体与世界理解为互相关联的情境,并将体验置于审美活动的中心,讲求感性的审美经验.文章引入了中国古代美学身心观这一视角作为阐释江南影像的理论框架,以期观照江南影像的当下创作与研究.在江南影像的空间建构层面,其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美学儒道互补式的身心观的延续:一则它赋予了江南影像"以身为喻"的本体论的生命美学,使其找到了生动而鲜活的情感表达途径;二则为江南影像带来超越尘世与利害的浪漫精神,以构筑纯粹而自然的审美空间.在江南影像的叙事层面,作为诗性主体的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江南影像带来复杂微妙的内涵和更具生命力的审美风格.两性对话是江南影像叙事结构的根源,也是诸多二元关系的生命元话语,为江南影像带来虚实相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数字艺术正建构着人们的生存,也引发了很多值得深思的美学问题.审美距离的变化、身体的数字演绎以及数字艺术的符号化构成了审美主体性的问题视域;"真实"、"遥在"、"丑"重构着美感的生成;数字艺术产业在铸就辉煌的同时也生发了新的美学问题.数字艺术在建构美学理念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解构,对这一悖论的揭示和探究,对于美学理论的营建及人们的当代生存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底层作为美学主体的影像叙事构成了新时期以来电影创作的一个主流,第五代导演从启蒙视角建构起一个乡土中国的影像,第六代导演从民间立场还原了底层个体真实的生存境遇,娱乐时代的底层则演变成大众消费的对象.底层影像的发展揭示了中国电影艺术价值立场的位移和社会思潮的时代性演变.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8,(3):240-246
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提出的"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在阅读中的接受效果作为文学创作的推动力,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在读者的接受意识。这对于一直以"作者为中心"的西方文艺理论来说是一个新起点,同时也为当代电影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审美距离、召唤结构等核心理论对中国当代电影叙事策略影响深远,从中国新锐导演在近期电影作品中构建的"陌生化"叙事结构,可以看出接受美学对电影作品在叙事结构的构建、视角的多元化等方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鲍金  黄婧 《天府新论》2023,(6):28-35
在数字技术所建构的虚拟场域,情感表达空间的拓宽、“身体—情感”具象联结的消解以及情感的全景敞视与精准模塑改变了意识形态的呈现样态,促使情感成为意识形态的重要向度。数字空间的情感叙事将情感理性化为易于被算法操控的“数据—情感”,在情感消费构境下传递数字情感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并且通过意识形态质询唤醒数字用户的情感认同。意识形态的情感向度既有可能成为赋能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领力的重要增量,也有可能嬗变为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变量。为此,必须规制个体在数字空间的情感表达,借助数字圈层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依托情感叙事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5.
媒介对叙事具有特殊的规定性,这一特点在改编作品中尤其明显.文字符号的线性原则、影像符号的空间特点,对叙事活动形成不同的限定性.原著意义的产生方式被新的介质特点所打破.电影媒介的叙事特点,必然改变与语言结构相伴生的原著主题,隐匿在文字符号之后的人类经验及驳杂的生活信息,因影像的空间性和可视性而自然呈现,因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电影文本的意义增值.  相似文献   

16.
数字是重要的文化语言,有着特别的意义.它会让人联想到幸福、长寿、灾难、死亡,也让人产生或喜好或厌恶的情感.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禁忌.透过数字禁忌本身来观察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它所折射与反映的文化内涵具有久远和复杂的社会历史成因,而且它作为一种集体潜意识的约定俗成,又是中华民族根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当代电影的"姿势本体论"奠基于"姿势转向"的理论语境。"姿势"是先于、伴随并超越语言的身体图像,即身体的形式显示。数字电影中包括类人、机器与动物在内的"非人类角色"制作主要来源于具身化的"表演"与去身体化的"动画"两种模式。这些"非人姿势"所实现的人与非人的平等以及电影与绘画的趋同拓展了电影"姿势本体论"的内涵与边界。在可见的本体论、面向他者的伦理学与无作的批判诉求中,一种"姿势美学"得到初步界定。在平等主义的视域中,非人类中心立场也呈现了生态主义与后人类主义的审美同步。  相似文献   

18.
数字叙事作为一种在线叙事,具有人机交互的性质,超文本小说、互动影视作品和人工智能写作等是目前数字叙事的主要类型。数字技术进入叙事领域,不仅使叙事文本的呈现方式发生改变,而且导致叙事要素和结构的变化,构成了对经典叙事学中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叙事结构等一系列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挑战。数字叙事呼唤新的视野、新的理论,"交互"成为叙事的核心概念,"碎片化"催生了空间思维,"快感"跃为数字叙事的新体验,这些新的理念和因素促使经典叙事学的重构和再生。数字叙事的未来还有待时间检验,但数字叙事的探索为叙事学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颇具个人特色的导演,王家卫以独特的美学风格在中国电影界独树一帜。《花样年华》作为一部书写男女情感的电影,显性或隐形地呈现着强大的男性话语。导演站在男性的视角,通过对女主角苏丽珍身体的影像叙事,塑造了一个在男性凝视中艰难生存的女性形象。服饰是身体的外化,旗袍在整部电影中作为女性身体的象征,链接了主人公克制的道德和人性最深处的情欲。不断变换的旗袍,是《花样年华》的精魂。旗袍叙事赋予了电影独特的格调和蕴藉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10-114
美国公路电影在1980—1990年代之间先后出现过两次创作高潮,主题的多元、风格的变异以及类型的自我修正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其影像风格和美学特征有了许多新的变革。但在形态各异的新公路影像叙事中,仍可寻见它们对独立先锋的创作理念、对边缘群体的持久关注以及文化反思/批判的立场的传承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