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悬棺葬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奇特葬俗。上千年来它流行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东起台湾、福建浙江、中经江西、湖北、湖南,西到四川和云贵高原,南至广西左右江流域。悬棺葬在东南亚地区的中印半岛、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和菲律宾等地亦有发现,甚至远播太平洋岛屿中的波利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群岛。  相似文献   

2.
古代铜鼓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物,在我国和东南亚各国都有发现,而以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铸造和使用的时代最早,经历的历史时期最长,因而发现和保存的也最多。它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南方各民族同汉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明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古代铜鼓出土最丰富的地区,到目前已收藏五百面以上。其中广西壮  相似文献   

3.
我国铜鼓有两种,一种是中原商代铜鼓,一种是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二者名虽一,质地相同,但造型、纹饰与用法不同,起源也不一样。本文由于篇幅的关系,有关商代铜鼓的起源问题,只作简单说明,主要是阐明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以下简称“南方铜鼓”) 的起源问题。有关南方铜鼓的起源问题,一如铜鼓的作用和铜鼓的族属问题一样,向为铜鼓学人所注意,并发表了不少意见。这些意见主要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广西悬棺葬的类型、葬具、葬制、下葬的方式和棺木的不同形制及具体分布地区,并通过对随葬品的分析,结合崖画、碑文,得出了广西悬棺葬大约是晋至清末年间在若干地区流行的一种葬俗的结论.同时通过对广西和周边地区悬棺葬及其相关文化特征的比较,指出广西的悬棺葬的族属是壮族和瑶族,最后探讨悬棺葬研究的民族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岩葬是人死葬尸于山岩之上的一种葬制,是我国南方占代民族的一种葬俗遣存。四川为我国岩葬主要分布地区之一,川南的宜宾地区岩葬特点较为突出。川南自古为中原与云贵高原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民族迁徒经过的走廊,我国西南民族史上的重大活动,如“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汉武帝通“西南夷”和“募民田南夷”,成汉李寿“从牂牁引  相似文献   

6.
铜鼓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民族文物。它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留存至今的各类铜鼓,铸造年代上溯春秋战国,下迄明清时代,不仅可以看作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一部生动的民族科技史文献的,也是研究中国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科技、民族艺术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等的重要文物。 关于铜鼓的起源地,学术界中较一致的看法是起源于中国南方。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就指出铜鼓起源于云南西南部地区。19世纪末,荷兰学者提出铜鼓起源于广东南…  相似文献   

7.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研究举世瞩目,铜鼓上的纹饰多姿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鸟纹。铜鼓上的鸟纹之原型属于何种鸟类,一直是学术界所关心的一个问题。铜鼓型式繁多,鸟纹的类别亦不止一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云南晋宁石寨山M14:1、云南开化铜鼓和越南玉缕铜鼓上的翔鸟纹。这种铸造在铜鼓鼓面作为主题晕纹的“怪鸟”究竟为何物,国内外研究者们的看法大不相同,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铜鼓作为一种特殊的民族乐器和礼器,大约在公元前七世纪就在我国云南西部礼社江流域诞生了,流传至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铜鼓进入我国的历史载籍,从《东观汉记》算起,也有一千七八百年了,但铜鼓入诗,则迟至唐代中叶才开始.唐诗号称五万首,提到"铜鼓"二字的仅有七首,可以说是凤毛麟角.揆其原因,操之者一般来说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通识汉文的人也甚少,有关铜鼓的知识,只通过口传身授流传下来;汉族诗人进入使用铜鼓的民族地区的时代较晚,而铜鼓本身富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汉族诗人即使到了使用铜鼓的民族地区,也极难有见到铜鼓的机会,而当他  相似文献   

9.
彝族《铜鼓舞》,是根据流行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麻栗坡、广南、西畴等四县彝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跳“妻丽”的素材,整理、加工、创作而成的。因跳“妻丽”时击铜鼓伴奏,又称“铜鼓”舞。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古代铜鼓的铸造始于春秋时代,汉朝是铸造铜鼓的鼎盛时期。古代铜鼓用于军事、祭祀和娱乐。每当节日、祭祀和宴请宾  相似文献   

10.
铜鼓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与之相邻的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及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铜鼓是这些国家和民族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中,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与融合形成的共同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11.
古代铜鼓     
问:什么是古代铜鼓? 答:古代铜鼓是我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的重要历史文物,是上述地区少数民族古代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它用青铜铸造,中空无底,平面曲腰,鼓侧有耳,鼓身和鼓面纹饰各种精致的图案,并有浮雕如立体蛙、双牛拉车等边缘装饰,形象生动。敲击则声音宏亮、悦耳。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的铜鼓铸造曾有过辉煌的成就,灿烂的铜鼓文化从二千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唐宋元明时期.但是,由于铜鼓的铸造技术"秘不外传"或"传男不传女".到清代后己经失传.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壮族韦氏兄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反复试验.成功地铸造出形神兼备、音质俱佳且受壮、瑶民族认可的麻江型铜鼓,使得这一失传多年的铜鼓铸造技术得以恢复与弘扬,铜鼓文化也得到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一部系统深入研究悬棺葬的专著──《中国悬棺葬》评介陈启新(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悬棺葬是我国古代岭南方少数民族诸种葬俗中最为奇特的一种。它不但葬地选点和葬具形制独特,而且葬式和礼仪也别具一格;加之其时空跨度大及民族之间的关系复杂,年代不易判断,族属...  相似文献   

14.
犍为城下■柯路,空冢滩西贾客舟;此夜可怜江上月,夷歌铜鼓不胜愁。这是一位唐代诗人,在今日四川宜宾城下,触景怀古,想起《史记》中那条沟通巴蜀、夜郎与南越的古商道,写下的一首描写当年少数民族与铜鼓的诗篇。 我国辽阔的南方,各少数民族使用铜鼓的漫长历史,过去除了古代诗人的吟咏外,多散  相似文献   

15.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以精美的纹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的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少数民族铜鼓以精美的纹饰,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当地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宗教意识,本文通过对贵州省民族博物馆馆藏铜鼓纹饰的分析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铜鼓之在我国是南方和西南方兄弟民族地区的一种富有民族特点的打击乐器。铜鼓,除晚期的小铜鼓多为传世品外,其余属于早、中期的铜鼓,不论体型的大小,悉为出土之物。从铜鼓出土的地点看,大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墓葬出土的,为数不多,迄今只有在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墓、楚雄万家坝古墓、晋宁石寨山古墓、江川李家山古墓、贵州赫章古墓、遵义杨粱墓、广西贵县汉墓和西林普驮铜鼓葬有过出土。这是古人以铜鼓作随葬品或葬具随同死者一块入土的,入土的原因比较清楚,这里恕不多言。另一类是从村镇近郊的耕地或山坡地中出土的,为数很  相似文献   

18.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壮侗语族(侗台语族)生活的地区,铜鼓本身寄寓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信息,在各地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功能,至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活态铜鼓文化.从文化圈的概念研判,上述地区可以看作是铜鼓文化圈,这一文化现象说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自古以来便有着密切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19.
谈先秦荆楚、百越民族的葬制郭伟民先秦时期,在南中国辽阔的地域上,生活着许许多多的民族群体。其中,在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主要有荆楚和百越两支民族及其内部的若干分支。这些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轨迹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壮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土著民族之一,她是由周及秦汉时期的西瓯或骆越发展、衍变并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而形成的,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壮族人民创作的神话,不仅数量众多,内容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