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观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奈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2.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学术界在这一问题上,有离开历史本体来探讨历史认识的倾向,对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虽然做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但有否定其客观性、重返唯心史现之嫌.笔者认为.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所必须认真研究的新的课题.历史认识仍然应当坚持唯物史观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原则.从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作用来把握历史知识、历史认识的本质,历史知识、历史认识既有其主观性的一面.也有其客观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弗·培根在“假相说”中探讨了主体认识结构问题。通过对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的考察,揭示了非理性因素的认识功能;通过对主体先存观念、知识、语词等的分析,揭示了理性因素的认识功能。这是欧洲哲学史上对认识结构理论所作的第一次集中而深刻的探讨,它从反面肯定了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矛盾,揭示了认识的一些本性。然而培根对认识结构的探讨是不自觉的,他片面地夸大了认识结构的消极功能,而忽视了其积极功能。考察培根对主体认识结构所作的这一“否定性”探讨,可以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认识的主体性与人的自由属性紧密相关 ,主体性是个体自由力量展开的形式和结果。主体自由的合理性规范的缺失引致认识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既和我们的“理由”相联系又具有自身的客观性 ,认识的主体性必须以理性为根据 ,以实践为依归。  相似文献   

5.
在苗卡尔及其随后的哲学里,“我思”这个小小的阿基米德点,不仅是哲人解决主体——客体关系的认识的出发点,同时也是他们建构和发展形而上学的前提和根基。然而,西方传统哲学这一固于“方法论的唯我论”的“主体性凯旋”定势则在海德格尔对“此在”生存状态的缤密分析中发生了动摇,使之步人了“主体性的黄昏”。走出传统哲学唯我论的狭隘圈套的努力,发韧于海德格尔对其师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理论中存在的自我学观点的认识和不满,他不满把排除了一切实体性、客观性因素,而只具有意向性、构成性的我思主体作为架构“主体际性的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万斌  王学川 《学术论坛》2007,30(11):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混淆二者将会导致历史认识领域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或者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失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同于本体论范畴的客观性,后者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前者则是以本体论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或者说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能动符合.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介入,使得我们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对之的影响.一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及其作用是产生客观历史认识的必要务件.因而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排斥主体性及其作用;二是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去准确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主体与客体问题,是当前我国认识论研究的主要线索。许多论者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针对一些观点,本文作者提出的不同意见有三:主体和客体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而是共生共存、互为前提、互相规定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观念性中介;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是矛盾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唯物主义真理观在真理内容的来源上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这固然不错,但在真理客观性问题上,不能仅考虑客观世界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客体制约性,还要考虑认识主体自身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主体制约性。在坚持真理内容客体制约性的同时,揭开认识主体性之谜,即以主体制约性为轴心考察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探明真理性认识中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这是当今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已成为当前认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加强对认识的主体性的研究,是推进、深化认识论的需要,也是指导现实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需要。所谓认识的主体性,是指认识必然具有主体的属性这样一种状况。认识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第一,认识必有其承担者、主体;第二,主体对认识过程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第三,主体对认识结果也必然发生重大的影响。认识论对认识的主体性的理解、看法,就是认识论的主体理论,它相应地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关于主体的本质及其结构要素的理论;第二,关于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论;第三,关于主体对认识结果的影响的理论。主体论作为认识论的一部分,离不开一定的认识路线。有同志认为,反映论是经典认识阶段的历史产物,它所追求的“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事物”的认识理想已经破灭了;反映论本身存在着逻辑矛盾:一方面,它认为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认识结果中的主观因素会愈来愈少直至完全消失,另一方面,逻辑上同样能成立的是,随着主体认识能力的提高,投入认识过程和凝结于认识结果中的主体因素会愈来愈多,从而愈来愈偏离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等等。因此,主张拋弃“客体→主体”的反映论,代之以“主体→客体”的“重构论”。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即主体论和反映论的关系问题,或认识的主体性问题和反映论的关系问题,不能不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哲学界都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而分歧的焦点只在于: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中,究竟哪一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乃至最高原则?在我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的根本不同之处。 (一) 这里首先要明确:所谓“原则”,不是事物存在或运动的普遍规律,而是主体根据内在需要和客观实际为自身所规定的“活动准则”。从“活动准则”这个意义上说,只有相对于活动中的主体才有意义。就是说,这两种原则都是主体为自身的活动而规定的准则,而不是主体或客体本身所固有的。  相似文献   

11.
反映作为人类的认识活动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 ,其主体性原则及其功能日益凸现出来。系统性、概率统计性、多元互补性的研究方法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运用到辩证反映过程中。反映主体因素的整体投入在人类反映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选择性是反映主体性的集中体现。坚持反映的主体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有机结合 ,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1、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关系及二者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长期争论而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这一问题随着本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而凸显出来。自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之后,科学家和哲学家之间就围绕科学认识的性质和特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占主导地位的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物理学把认识主体引入了微观认识过程,科学认识对象、过程和结果中不可剔除地包含着认识主体的主体性,科学  相似文献   

13.
研究认识的主体性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认识的客观性。实践的观点与认识的主体性视角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从认识的主体性出发谈论认识,必然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从而将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认识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前沿。国内近十余年的讨论,已将问题集中在关于主体性的概念规定及其本质特征上。我赞成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主体性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即实践的特性,是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是主观性和客观性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统一。”这个观  相似文献   

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主体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并且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主客观统一。弘扬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决定历史认识者主观认识水平的自身客观基础条件的建设,从而使认识者的主观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历史客体的客观属性和本来面目,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问题的来源量子力学究竟是为认识的主体性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还是仍然坚持着认识的客观性原则的问题是自量子力学建立之后一直困惑着科学家和哲学家的一大难题。有人根据量子力学的认识的新形势得出了量子力学意味着主客体不可分,认为认识对象和认识结果中包含着不可剔除的主体因素。在国外,如波普认为,量子力学使我们不断地想起了区分主客体的困难;  相似文献   

17.
个体主体性集中体现为自觉能动性。个体主体是主体性与客观性的有机统一。客观性是主体性得以确证的前提和条件。个体主体活动的客观性表现为受制约性、合规律性、重复性。如果进一步分析个体主体活动的本质特征———自觉能动性三方面具体内容的话 ,便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迄今为止,人们一直将主体的情绪作为其认识结构的要素之一,从而对主体认识结构之功能的研究,代替了对主体情绪在认识中的作用的专门探讨。然而,事实上,主体的情绪并不构成其认识结构的要素。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单独拓展对主体情绪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探究。一认识的主体性是近年来我国认识论研究的热点。对认识主体性的深入研究,最终必然触及对主体自身认识结构之要素构成的探讨。关于主体认识结构的要素构成,虽然研究者们意见不尽一致,但基本上都倾向于将主体的既有知识(包括经验)、情感和意志三者作为主体认识结构的基本要素。于是,主体的认识结构便被普遍规定为知、情、意三要素的综合稳定统  相似文献   

19.
档案价值的客观性与主体性是档案价值理论中的核心,承不承认档案价值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档案学上的分水岭。但是,在坚持档案价值客观性的同时,不能误入“唯客体主义”歧途。还必须认识档案的主体性特点,掌握个体性、多元性等特点。档案价值不是一个实体范畴,也不是一个属性范畴,只是一个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国内哲学界在积极吸收国外有关认识论的研究成果、努力概括当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掀起了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热潮,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有关主体性问题的哲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深化了对“反映”概念的理解、提出并研究了主体认识的结构、对实践标准进行了深层分析、探讨了认识主体性与客观性之辩证关系,从各个方面深化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这是应该首先肯定的.但是,也应该正视,在这股热潮中,不同程度表现出唯心主义(特别是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以至提出了诸如:“观察结果依赖于主体的测量方式的观点引起了一次认识论的革命,那就是将一个关于不依赖于主体的大自然的经典图景换成了一个以观察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