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今天,秉承“利出一孔”思想的户籍制度,将中国农民深深地陷入“管仲陷阱”。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城市人和农村人的权利“分水岭”:它仿佛一道“高墙”,把农民隔在了社会权利之外;它仿佛一台“抽水机”,使得农村财富源源不断地流进城市;它仿佛一道“闸门”,永远地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中国农民永远挡在外面。  相似文献   

2.
正公安部副部长黄明介绍户籍制度改革时指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目前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将尽快报党中央、国务院审批;其原则一是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配套的;二是与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并提出了1亿左右的人落户城镇的目标。(3月19日《中国新闻网》)毫无疑问,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要有户籍制度改革相配套,只有户籍改革提供给"新市民"的权利保障,进城农民才留得下来,城镇化建设才有生机活力。户籍改革的最大阻力显然就是城市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代际职业流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当代中国生活史和社会变迁"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当代中国家庭背景对职业流动的作用,并对城乡间的制度分割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发现,农民的代际流动率相当高,城市中的社会流动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本文认为这种模式是由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这一制度使得农村中从事非农职业、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农民子女还要继续务农;只允许农村中受过很高教育的人获得城市户口。这种状况使以往仅限于城市人口的社会流动研究产生严重的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的分析对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不平等和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百余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始终是和中国的"三农"问题羁绊在一起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三农"问题的沉重包袱,才使中国被动地走上了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道路;正是"三农"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才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所必需的原始资金积累;正是"三农"问题的凸显和破解,才使中国跨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一提起收破烂这个行当,也许绝大多数人都会把它与文化不高、没有什么谋生技能的农民进城工联系在一起.如果告诉你,有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甘愿辞去每月6000元的高薪工作,自愿加入到收破烂的行列,正儿八经地当起了现代"破烂王",你会相信吗?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不少地方热衷"三变",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将市场机制和资本运作模式引入农村,藉以提高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藉以解决耕地碎片化、投入零星化等突出问题,虽然小有成就,但尚在探索阶段.然而,有的地方把用于贫困乡村的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实施也简单地照此操办,可能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发挥农民工在城乡联动中的桥梁作用,首先要培育具有传统农民和现代工人双重身份的"农民工",根据"农民工"的意向或条件,或者使其转型为"新农民",即"产业农民"或"现代农民":或者转型为"产业工人",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  相似文献   

8.
在新《土地管理法》背景下,上海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进"三农"现代化.要通过土地要素的整理,促进上海"三农"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在农业领域,要立足高端农业发展,通过绿色化、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信息化,把上海农业打造成现代绿色高科技的样板农业;在农村地区,通过乡村整治,结合"三园"项目,把上海乡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重要空间;在农民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分流,让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让非农农村居住更自由地流动.  相似文献   

9.
在新《土地管理法》背景下,上海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进"三农"现代化.要通过土地要素的整理,促进上海"三农"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在农业领域,要立足高端农业发展,通过绿色化、园区化、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信息化,把上海农业打造成现代绿色高科技的样板农业;在农村地区,通过乡村整治,结合"三园"项目,把上海乡村打造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功能完善,宜居、宜业、宜游的重要空间;在农民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农民分流,让职业农民成为农业的经营主体,让非农农村居住更自由地流动.  相似文献   

10.
郑纯 《安家》2007,(10):42-45
俗话说得好,"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交通的兴建和运营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推进,城市整体布局发生改变.而轨道交通,不但扮演着改变城市结构和人群结构的重要角色,更是通过"随时随地的瞬间到达",淡化距离概念,切合现代人的时间概念,把一批客户吸引到地铁周边区域中来.不论何种产业,只要沾上"地铁效应",仿佛都沾上了"仙气".而房地产业,无疑将会成为最大的"受惠者".随着地铁5号线运行、地铁10号线全面建成日益临近,北京房地产业再次找到新的价值"题材".  相似文献   

11.
张雪筠 《城市》2014,(2):33-37
正农民市民化是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步转移",在国家制度、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被分割成两个子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农民工的过程;第二阶段是从城市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和市民的职业与身份的变化过程。随着农民第一阶段城市化转移的实现,存量农民工的市民化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焦点,也是学术研究必须面对和关注的重大实践与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的打破及户籍制度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正式入住城市,成为向往已久的“城市人”。由于城市与农村存在差异,进入城市的农民要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必然要求他们进行再社会化。在再社会化过程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所面临的挑战与问题是有所区别的。据调查表明,新进城定居人员主要是由中青年务工、经商人员构成的。当他们的收入较高、  相似文献   

13.
刘鑫 《现代交际》2014,(12):4-5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的社会角色,近几年来成为专家和学者普遍热议和调查研究的一个话题。大学生"村官"作为知识精英,下到偏远农村工作,这种现象就像当初的知识青年下乡一样,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风波"。作为特殊历史时期,国家政策下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角色——大学生"村官",一方面他们是"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是"天之骄子",拥有着较高科技和知识的佼佼者;另一面他们同时又是"村官",政策话语赋予了他们另一个身份。"村官"是很多人用来称呼农村的党支部书记和村长的用语。大学生"村官"这个集合着知识和权利的角色名词诞生了,同时,大学生"村官"这一角色开始活跃在农村的广袤大地上。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如何让自己演绎好"村官"这个角色?如何让自己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明确角色的责任、权利、义务和行为方式?如何明确这一新角色的定位?本篇论文在社会学视角下,试图研究大学生"村官"在国家话语的召唤下,其在角色期待、角色认知和角色领悟等角色社会化的过程。随着外部话语环境改变和他者期待的明确,大学生"村官"不断明确"村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明确"村官"的行为方式和角色定位。大学生"村官"角色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在农村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希望为政府部门提供改进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参考,让大学生"村官"更好地适应农村的生活和工作,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相似文献   

14.
孙雷 《科学发展》2014,(5):60-68
上海深化农村改革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的"三类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着力保障农民的"三项权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和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着力盘活农村的"三块土地":农村承包土地、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着力完善涉农的"三项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三项水平":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指户籍在农村从事第二、三产业,以工资收入为主的社会群体,通常称之为“打工的农民”。人们常常认为农民工有两面性,按现行的户籍制度,他们仍属于农村户口,被认定为农民;但他们又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不同程度地融入城镇社会,成为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变迁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的建设需要城市的支持,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需要农村的支持,尤其是土地方面的支持。究竟如何处理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当中的土地关系,是城乡统筹发展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也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当前,城乡统筹建设用地规划,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开辟建设用地供给第二来源,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水平,保证农民土地权利在经济上得到实现,推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周边的农村集体土地被越来越多的大量征用,城市越来越多的"少地"或"失地"农民,将随着征地量的增大而增加,许多农民在土地被征用后成了"下岗"农民,仅有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被分光吃光后,没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给农村,给城市乃至给整个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潜在问题.保障"少地"或"失地"的农民获得长期稳定乃至富足的生活来源,使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平等地善待,公正地兑现,这事关农业、农村和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共中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前,民间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多年.以致有人说,在中国"不知道‘新乡村建设'就不是研究农村问题".那么,新乡村建设运动都做了什么?前景如何? 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对农民,还是对关注农民命运的人而言,都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大家清楚,农村新一轮的发展已经开始了.对于多年进行新乡村建设的实践者而言,这一天几乎已是必然.  相似文献   

19.
2010年,百年一遇的大旱炙烤云南大地,仅楚雄市即有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部分家畜被渴死.连续三年的大旱,把富水却缺水的难题摆在了云南人民面前.在抗旱中,云南省探索出了光伏取水的好办法,几年来已在云南多地取得显著效果.为此,《中国扶贫》杂志特采访了云南省农村科技服务中心周自玮研究员和王健敏副研究员,请他们介绍利用太阳能发电直接驱动水泵工作的技术,看看如何发挥太阳能的作用,让"阳光"变"雨露",以期帮助水低田高的贫困地区走出因水而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唐琼  温魁潭 《科学发展》2021,(9):105-112
根据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同户籍的中国居民在享受国家给予的社会福利、教育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现行户籍制度已出现不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居民享有自由居住和迁移户口的权利,缩小城市之间的福利水平差距,解决城市内部福利分配失衡问题,都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