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歌是蒙古族心理感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分析了青海蒙古族民歌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于考察青海蒙古族的语言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间信仰作为民众生产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心理信仰的表现,是一种区别于官方文化、上层文化而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的、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反映民众精神生活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青海门源汉族的民间信仰主要展现了人们的求吉避祸心理,表达了向往健康长寿、家人平安、生活美满、社会安定的良好愿望。  相似文献   

3.
清代中央政府为把青海纳入其统治范围,对河湟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管理措施:行政上完善军政设置,政治上推行土流参制,对少数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文化上以儒教化民众,培养治国理事人才等等。上述政策的实施,对青海河湟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取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敬献“德吉”是古代蒙古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习俗。青海蒙古人比较全面地继承了这一习俗。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田野调查,在阐明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的构成、形式及具体举行过程的同时,从蒙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结构入手,探究了这一习俗的渊源。有些学者认为敬献“德吉”习俗源于防毒。笔者认为,敬献“德吉”习俗不是源于防毒,而是与蒙古人原始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原始时期的落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统一命运的要求和平等获得天赐恩佑的宗教愿望共同生成了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  相似文献   

5.
以华北地区的山西,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湖北,西北地区的陕西、新疆和青海,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云南等共八个省区 800余个自然村的971名农村贫困者为被试,采用心理测量原理与技术探讨了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结构。结果表明,农村贫困 者的特殊心理特质结构主要由退缩性、刚毅性和固执性三个因素构成。经验证因素分析检验,由此构成的农村贫困者心理特质 问卷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问卷项目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文章讨论了农村贫困者心理结构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海古代文物图形艺术的精神与象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图形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现着人们的审美心理及意识。从青海出土的丰富多彩的文物纹饰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远古先民们的智慧,也能感悟到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7.
青海民院预科从广大农牧业区招收少数民族初中生。他们不论在心理上,或在生理上都与汉族学生有所差异,我们必须认真了解和及时掌握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安排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以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存与交融的青海高原文化圈中,大学生人际适应的难度加大,部分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汉族大学生与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族心理特质、民族历史上的交流和冲突是影响大学生人际适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院党委副书记张学忠同志看望师生。 邓 明摄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青海…  相似文献   

10.
青海民族大学坐落在青海省西宁市,是青藏高原唯一一所民族高等学府。1949年初创青海青年干部训练班,后经青海人民公学、青海民族公学的发展历程,1956年更名为青海民族学院。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步伐,在60年的艰难发展历程中,经过几代民大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学校已成为一所集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辐射文、理、工、医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就在学校即将迎来60华诞的前夕,200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青海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青海民族大学。  相似文献   

11.
青海位于准噶尔与西藏往来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雍正帝征讨准噶尔期间,在青海进行了严密的战略部署,调兵驻守青海要地噶斯并特派大臣驻西宁管理军务,在西宁多备兵力,采买和转运军需,青海蒙古亦参与其中担任向导、驻防台站。清朝在青海的军事计划为清军提供了充足的兵力援助和军需补给,防守青海要地阻止了准噶尔觊觎西藏、青海,保证了清军侧翼的安全,有利于清朝西北边疆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一个民族的风情习俗最能体现其民族心理和民族审美情趣,不同民族的风情习俗又往往因地域性的差异而极富民族个性。本文通过考察青海藏族的几种重要礼俗及其文化内涵,从审美的视角来揭示这些民俗事象所蕴含的特殊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3.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准噶尔军队远侵西藏、占领拉萨,终结了青海和硕特汗庭对西藏的统治。青海和硕特、准噶尔、清朝在西南展开了激烈的权力角逐,为实现"驱准保藏",清朝两度派军远征在藏准噶尔军队,其中青海和硕特在此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分析西南边疆局势及清朝与青海和硕特关系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青海和硕特的内争及其影响,可以厘清清朝如何争取、拉拢青海和硕特联军进藏,实现西藏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阿柔是青海藏族土著游牧部落,自认为是山神之后代.明代蒙古族进入青海打破了藏族部落原有的分布格局,清廷对藏蒙分河而治成为两族争夺牧场与藏族部落北迁的直接原因.由于阿柔历代千户与各政治势力的巧妙周旋及其与寺院政、教功能的极致发挥,维护了部落利益,使其虽历经动荡与迁徙而未解体.从人类学视角看,藏传佛教的神山信仰形成了阿柔人崇尚神性的心理结构,迁徙的游牧生活反而加强了其族群意识,与蒙古族的频繁接触与联姻使其服饰与婚俗中糅合了蒙古族元素.  相似文献   

15.
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全国其他各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存在共性的一面,因青海所处的地域、民族以及其他种种特殊因素,决定了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又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本文重点论述青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发展历程及其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6.
书讯     
由青海民族大学李景隆、李朝、贾一心、卓玛等撰写的《青海审美文化》一书最近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成果,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青海审美文化概述,从理论上阐  相似文献   

17.
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建设和谐、小康的社会主义新青海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对青海民族学院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因素,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础 ,是百年大计。在实施西部大开发 ,青海大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 ,教育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本文从青海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青海教育形势分析以及如何加快青海教育发展等三个方面 ,展开了深刻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一个省,一个地区,只是国家的一个局部,其经济结构要放在大的体系中去考察。青海经济结构既要反映青海资源优势,又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建立合理的既具有青海地方特色,又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青海经济结构,不仅对青海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使青海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国家整个四化建设的早日实现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青海本土诗人创作的咏青诗词,比较注重境界的追求,语言的锤炼,强调诗词格律的工整,表现了青海乡土诗词的高原特色。咏青诗词的明朗、乐观及其怀乡情绪和优美的旋律,反映了青海一代本土诗人曲折的生活道路和青海高原独有的风土人情,呈现了青海本土诗人思想感情、文化审美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的整合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