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丹各地部落众多,习俗各异。因此,学者们努力搜集这些部落的民间遗产,了解它们的不无情趣的风俗习惯。这些部落中有一个称作“别扎”的部落,分布在苏丹东部。部落成员都这样说,他们最早的祖先是“巴德金”,意即“勇  相似文献   

2.
巴西印第安人的特点是部落数目极多——现有一百四十个——但每一个部落的人口却很少。其中,九十一个部落分布在亚马孙地区,三十五个部落分布在巴西中部地区,十个部落在东部地区,四个部落在南部地区,印第安人口总计约十八万。不同的部落与外界交往的程度亦不相同,近三十四个部落(占印第安人口总数的  相似文献   

3.
玻利维亚森林部落现仍居住在玻利维亚东部大部分地区。根据1969年估计,森林各部落人口总计为54,928人。由于地形大体相同,加上雨季和旱季截然分明的热带气候,使许多森林部落,特别是东部的部落具有某些相似的特点:在下唇都插一根小棍,耳垂和鼻孔穿洞,身上刺有花纹,全身涂上很深的  相似文献   

4.
阿柔部落是青海省一个距今已有几千年历史的由纯血缘形成的土著游牧部落,系历史上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环海八族"之一。由于环境、历史的原因,阿柔部落直至民主改革前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部落制结构,血缘关系浓厚,政治上一直保持着部落民主制特点,但又受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制度的制约。阿柔部落在清廷对其用千百户制度进行管理之后,除了原来部落中的习惯法以及道德观念对人的行为进行制约外,《番例》成为其成文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华锐(系藏语,汉语意为英雄的部落或地区)属安多藏区,从历史上的地域概念而言,主要包括今甘肃天祝、肃南皇城、马马帝和祁丰,青海东部北山、门源、大通、互助、乐都等地区,区域广大,人口众多,其中天祝是华锐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从现代意义上讲,华锐藏区主要指今天祝藏族自治县。本文所谈内容仅限于现代意义上的华锐藏区。  相似文献   

6.
党项是一个多种族的部落集合体。七至九世纪,随着吐蕃的兴盛与衰落,吐蕃与党项之间发生了密切关系,这表现在吐蕃与被征服地区党项各部的关系、吐蕃与内迁党项部落关系等方面。九世纪中叶,吐蕃政权瓦解之后,其所统治的种族部落及吐蕃本身的许多部落最后溶于党项这个多种族部落集合体之中。  相似文献   

7.
蒲瑶 《世界民族》2013,(1):21-28
2011年利比亚内乱揭示出该国长期存在的内部分歧,引发了人们对利比亚正式和非正式组织角色尤其是部落族群在其政治生活中的角色与影响的关注。部落林立和殖民历史使得利比亚一直处于"无国家"状态,而利比亚国家形态的破坏性本质又使部落忠诚得以进一步延续。卡扎菲执政期间对待部落的理论与政策实践并非高度统一。利比亚在内乱下暴露出的错综复杂的国内社会政治生态,政治动员和武装组织沿着部落或地区划分而时有发生,部落文化政治在内乱中的强劲表达,凸显了后卡扎菲时期利比亚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七省(区);此外,有一部分已移居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及欧美诸国。苗族的这种分布状况,是自古以来不断迁徙的结果。迁徙,是苗族历史上的一个突出现象。 各地苗族世代相传,蚩尤是自己的远祖英雄。这说明,苗族先民是包括在蚩尤部落集团之内的。据汉文献记载,蚩尤部落集团生活于我国东部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之间的平原地  相似文献   

9.
劫掠是古代社会在各个民族、部落中特别是游牧民族中的一种很常见的行为,但在清代乾隆盛世时期,在松潘的郭罗克(今青海果洛地区)一带出现的非常频繁的劫掠行为震惊了清廷.郭罗克部落的劫掠虽然性质较之叛乱、起义等显然轻微,但引起清朝统治者的持久关注.郭罗克部落的劫掠虽有其特殊原因,但与其所处的大背景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阿柔部落是青海藏区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大部落。据史籍记载,阿柔部落原本是藏族四大姓氏“嘎氏”分支“穆擦嘎’’支系,世居大博国(即吐蕃)三大区域之朵迈迪乔喀(意为“安多马区”)①。历史上,阿柔部落的分布随着部落的迁徙而不断发生变化,至今主要集中分布在三个地区:果洛州境内的藏阿柔部落、迁居河南县境内的藏格玛等部和祁连县境内的阿柔主体部分。根据笔者调查,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各省区考古发现的史前墓葬的拔牙材料为主,结合文献有关“凿齿之民”、东夷与百越的关系,以及百越后裔诸民族有关拔牙的原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我国拔牙风俗的起源、演变和流传。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图们江内外瓦尔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万 《民族研究》2003,7(1):70-77
清初著作记有东海瓦尔喀 ,学术界多谓是东海库尔喀或牡丹江虎尔哈之异称。本文对瓦尔喀诸问题进行探讨 ,提出新看法 :( 1)东海瓦尔喀是指明末清初分布在图们江内外的女真人。 ( 2 )他们是明初建州斡朵里部、建州兀良哈部、毛怜兀良哈部以及狭义“女真”的胤裔。 ( 3)特别对安楚拉库瓦尔喀进行了研究 ,提出其地域在今和龙市境 ,是明初第三毛怜卫胤裔 ,纠正了乾隆时绘制的《战迹舆图》标注于阿勒楚喀之误。 ( 4)对建州部、乌拉部剽掠瓦尔喀进行了分析 ,提出努尔哈赤把瓦尔喀强行掳掠到建州 ,实际是使流落各地的支系骨血归宗。这一行动充实了建州女真的军事实力 ,促进了农业发展 ,为其统一女真诸部 ,建立后金政权 ,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明人张雨<边政考>所列肃州南山的三个东迁部落,名"哈剌秃"."哈剌秃"为"黑"的意思.三部"哈剌秃"实际为两个部族--"帕泥"部和"赏不束"部,分别操古蒙古语和古突厥语.两部落最早为安定卫部落,东迁沙州后,因与左卫帖木哥部落仇杀,遂迁至肃州南山."帕泥"部即裕固族"曼台"部落前身;"赏不束"部后来成为裕固族"贺郎格"家之一部分.之所以称他们为"黑番"或"黑黄番",是因为东迁肃州后,他们一直依藏族居住,受藏族"喇嘛番僧"管束.  相似文献   

14.
从战国时代的《秦记》到六朝志怪文本,秦"大梓牛神"传说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古典文献对这种栖身于树的森林精灵及其灵验的类似记载,曾经形成一种特定的叙述模式或文化母题,它在人类学的视野观照下,彰显出巫文化在不同时代和民族原始遗留的世界普遍性。就其本事来考察,秦王砍伐大梓树的集体行为,实际上是古代社会结合巫舞而演示的一场较为正规性的巫术驱邪活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龙母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厚。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回顾梳理这些成果,作者认为对龙母文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冷到热、由文本研究到田野调查的发展历程。通过对既成的研究成果质和量的分析,考虑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因素,特将龙母文化研究划分为探索期、发展期和争鸣期等三个时间段,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有助于龙母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开拓与深化。  相似文献   

16.
元代“女直”和“女真”之称为同一所指,“女直”之称当是对辽代叫法的沿袭。元代文献中出现的“女直水达达”、“水达达女直”皆是指女真中的水达达部。水达达之称源于金代的兀的改,但元代水达达所指并不能等同于金代的兀的改。水达达不能包括兀者、乞列迷、吉列迷等部族。  相似文献   

17.
雍际春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81-192,101
关陇地区以老官台和大地湾为代表的前仰韶时代文化,共同催生了陕甘地区的仰韶文化,这一文化就是炎帝西羌集团的遗存。从距今6000年前后起,炎帝西羌集团一些支族开始向四方迁徙。其中,一支向东北迁往山西汾河与晋冀桑干河流域,与黄帝部族融合后又返回中原,形成炎黄集团;一支迁往西北甘青地区,与当地土著融合,产生了马家窑文化。炎帝部族留在关中故地的又与此后回流的部分炎黄族民构成姜炎部族。本文结合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对夏商时代关中的姜炎文化和先周文化、陇右的姜羌文化和羌戎文化的来源、演化,及其与关陇部族的分合流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王晖 《民族研究》2003,1(1):58-69
古文献所说东南方一带的蛮夷对周王室负有缴纳贡品的“要服”的义务 ,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来看 ,此说是完全可信的。西周金文可证 ,西周东南方蛮夷不仅如古文献所说要向周王室缴纳上等丝帛及以地方特产为主的贡品 ,而且还要缴纳禾谷并定期为周王室服役。缴纳禾谷及服役是古文献中所未谈到的。结合古文字与古文献资料不仅可以证明载籍中所说蛮夷“要服”制是存在的 ,而且还可证明东南蛮夷与西北戎狄以及中原侯伯对周王室的服属的确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9.
爱琴文明与古埃及之间交往密切,堪称东西文化交流的源头。适宜的地理环境和两者对对方资源的需求是两者交往的客、主观条件。两者之间主要是商业、贸易往来,辅以外交、军事往来。两个文明之间的交往具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两者交往的方式不同;交往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爱琴文明;在交往中,埃及文明占据主导地位,但交往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20.
护乌桓校尉府设于汉武帝元狩年间,是两汉魏晋王朝监领统辖归附中央王朝的乌桓、鲜卑诸部事务的官属机构。曹魏以后,历任护乌桓校尉均由幽州刺史兼任。护乌桓校尉掌管乌桓、鲜卑部落的安抚、赏赐、管理、互市贸易,以及乌桓、鲜卑大人朝见天子、纳贡、质子等事项,使其为汉侦候、守边。护乌桓校尉初期是以军事职掌为主,后期行政管理的职掌逐渐加重,并与郡县官吏共同管理乌桓、鲜卑的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