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已不存在生存土壤,但这一制度本身具有可取因素,对我国目前企业人事劳务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勇军 《南方论刊》2013,(11):48-51
2013年进入世界财富500强95家中国企业中只有7家民营企业,表明我国大型民营企业成长乏力。处于市场充分竞争的民营企业才真正代表了国家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除了外部需要国家良好的金融、产业、政策资源等支持外,内部更需要克服产业工人缺乏和员工流失率高的弊端。本文探讨了日本终身雇佣制的源起、信任型社会资本的内涵。我国劳动法里面无固定期限合同没有揭示雇佣关系本质,因此本文还是借用终身雇佣制来阐述在民营组织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对策,借此凝聚民营组织的内部信任和社会资本,进一步成长。  相似文献   

3.
政府雇员制倒逼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雇员制”是政府以市场化运作方式雇用急需人员服务于公共事务的人事管理制度。作为地方政府改革的制度创新,政府雇员制在突破公务员的永业制、改变人事管理体制、实现技术精英管理等方面给公务员制度带来极大冲击。在中国实行政府雇员制,是政府改革的需要,也是满足政府职能动态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其具体实施需要制度的科学定位与法规政策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日本的雇佣制度原本以高度稳定性著称,然而近几十年来则发生巨变,雇佣的稳定性下降而灵活性增加,表现在劳动关系层面就是非典型雇佣的兴起,劳动立法则相应呈现出放松管制的趋势。雇佣的灵活化与劳动法的管制缓和造成了复杂的影响:一方面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却使就业安全受到严峻威胁。日本的非典型雇佣及其法制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灵活就业迅猛发展的我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辑刊》2007,(4):178-181
战后,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逐步瓦解,年功序列制也大为弱化,雇佣出现弹性化,非正式雇佣形态呈多样化发展。然而日本企业非正式雇佣形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限制、确立、扩大以及加速发展的四个时期。在这60多年中,日本政府的政策导向、经济结构的转换、消费扩张的倾向、工会运动的低迷等综合要素与非正式雇佣形态的演变密切相关,也对我国目前的企业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本、雇佣制度与职工持股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人力资源日益资本化了,即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与此相适应,企业的雇佣制度也开始发生变化,已经或将要从单向的资本雇佣劳动转变为资本与劳动相互雇佣的制度,或者转变为劳动者自我雇佣的制度,即劳动者自己的资本雇佣自己劳动的制度。人力资源性质和企业雇佣制度的这种革命性变革的集中表现,就是职工持股制度在世界各国的普遍建立和扩展。我国的职工持股制度形成的时间还不长,并且带有很大特殊性,还有若干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7.
企业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而提高企业能力的必要途径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合理的雇佣制度来吸引、培养和用好企业的员工。现行的短期合同制使国有企业建立了灵活的用工制度,但也造成了核心员工的流失。本文从企业能力的视角出发,讨论了长期雇佣制度影响企业能力的机理,并分析了长期雇佣制度影响企业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几十年来形成的人事档案(包括干部档案、学生档案、职工档案等,)随人走的制度,即一人一生(不论上学还是工作,不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必须有一份人事档案,是终身的。这种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优点很多,特别是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一生的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  相似文献   

9.
10.
官僚制与中国行政组织制度的演进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僚制组织理论以其自身的特点适应了现代工业社会的需要 ,奠定了现代行政组织的基础。官僚制也成为人类自工业社会以来占统治地位的组织模式 ,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在整个 2 0世纪极大地推进了全世界工业文明的繁荣与发展。自 1970年代以来 ,官僚制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西方发达国家在理论与实践中开始着手探索对传统官僚制的革新 ,但并非意味着摒弃官僚制。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之际 ,考察官僚制理论 ,理性分析中国的政治行政生态 ,将会发现中国官僚制在未成熟之际就将演化发展为一种新的行政组织模式———后官僚制 ,中国未来行政组织制度演进的路径将蕴藏于其中。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公务员制度建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二战后的日本,在美国的帮助和支持下,制定了《国家公务员法》。该法于1947年获得参众两院的通过并正式公布,1948年7月开始实施。该法否定了传统的官僚身份等级制度,将公务员的定位由原来的“天皇的官吏(天皇的臣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2-220
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法系国家,其公司治理的并列双元制是参照日本公司立法设计的。2002年日本商法修改时增设了美国式的一元制监督模式,即公司不设置监事会,在董事会下设置由独立董事占多数的委员会模式,供企业自主选择适用,但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对日本公司监督模式及其制度实施效果的演进研究,为我国公司立法和法人治理结构提供了有益启示:一是要处理好法律移植与本土文化的互动关系,二是要处理好法律强制性规范与政策选择性规范的配比关系,三是处理好立法与制度实施效果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97-203
我国增设终身监禁刑罚措施的主要原因,一是对部分原本可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重大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在不折损法律威慑力情况下适用终身监禁,作为死刑的替代性措施;二是为改变长期以来我国无期徒刑执行不严现象,防止重大贪污受贿犯利用减刑、假释制度而越狱的情况。终身监禁作为一种新的刑罚措施被我国刑法正式确立必然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与原有刑罚制度存在一些不契合的现象。目前,在终身监禁被我国刑法正式确立的情况下,批判该制度已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当务之急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在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下如何合理适用及执行终身监禁这种新的刑罚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中 ,国有企业分享制实践主要有 :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分享主体特殊的分享制制度安排 ;股份合作制———劳动资本主体合一的劳动者管理的合作社 ;内部职工持股———不成熟、不规范的职工股份所有制计划 ;年薪制和股票期权———主要针对经营者的分享制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资本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雇佣劳动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在不同社会性质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我国资本和劳动雇佣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和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居于从属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两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共同处于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改善资本和劳动的雇佣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推动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户籍和身份基础上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使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阻碍了农民的空间流动和社会流动;同时,未纳入保障范围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问题凸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塑养老保险理念,建立适度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资本化是自 2 0世纪 50、 60年代以来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劳动力商品的一个制度变化趋势 ,也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也能带来剩余收益的价值运动过程 ;其微观制度 ,就是现代企业职工持股制和利润分享制。劳动力资本化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推动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安排和激励机制变革的结果 ,对于进入 2 1世纪、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我国国有企业深化制度改革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官僚制凭借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曾在西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变迁,官僚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但是,纵观西方社会的公共行政改革,实质上是对官僚制的扬弃而非抛弃.用官僚制理念审视我国公共行政之现状,不难发现,官僚制的缺失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超越官僚制是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学界对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联系大致有四种观点,本文通过对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性质进行分析,得出两者性质一致、雇佣关系为劳动关系特殊形态的结论,并且指出建立劳动法对二者的统一调整模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制度建设研究中,一般都会认为愈完备的制度愈有利,而制度条文的细化、明确和可被衡量则直接影响到制度的完备程度。但是,当涉及到企业行为时,企业雇佣制度建设只能建立在不完备契约的基础上。对于企业雇佣行为,若试图完全依靠“独立第三方执行”来加以规范和约束,从技术上看则是难以实现的。因为,这种不完备的契约,对于当事双方或许是可观察的,但由于条文并不完备,对于第三方(比如法院)来说,契约是难以证实的。所以,第三方的监督和执行也就面临着诸多实际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