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民族危机再认识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民族问题之所以如此激化并成为联盟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 ,固然与沙俄的民族遗产、以往苏联当局民族政策失误等因素有关 ,但更主要的是由戈尔巴乔夫偏离正确方向的改革所致。戈尔巴乔夫发起改革时对民族因素的致命忽视、“民主化”和“公开性”丧失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运用、否定党的领导的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实施加之不成功的经济改革 ,使民族矛盾和冲突日渐成为苏联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愈演愈烈 ,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纠合在一起成为剪不断、理还乱的一团乱麻 ,最终导致了联盟国家的解体。  相似文献   

2.
苏联解体前七年文学界动荡不安 ,形成了自由派与传统派两大派别 ,并在一系列重要问题上尖锐对立。“回归作品”浪潮的涌现 ,大有淹没新作品之势 ,使苏联时期的文学史面貌大为改观。解体后 ,自由派与传统派依然是两股主要文学势力 ;受西方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也在俄罗斯兴起 ,与现实主义两分天下。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 ,无论哪一派都已不是单一的 ,而形成交融、渗透、对话的局面。派别的对立趋于缓和 ,面对着现实 ,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  相似文献   

3.
周新城 《中华魂》2011,(6):62-64
1991年8月24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共产党自行解散。过了四个月,12月25日,他又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解体。一个具有近90年光荣革命传统和辉煌历史的政党,一个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消失了。这种亡党亡国的结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怡涓 《中华魂》2011,(11):50-51
最近从《炎黄春秋》2011年第七期上读到一篇奇文《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作者王铁群,以下简称"王文"),它把苏联解体这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大悲剧当作人类历史上的大喜事,把戈尔巴乔夫这个导演历史悲剧的罪魁祸首吹捧为人类的伟大救星和神奇英雄。黑白之颠倒,毁誉之易位,宁有逾此!  相似文献   

5.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是苏联军事文学发展的新阶段,即所谓战争题材文学的“第二浪潮”时期。其主要标志是“全景文学”的兴起。70年代中期,苏联的战争题材作品出现了新趋向,有了新发展。邦达列夫,巴克拉诺夫,贝科夫,瓦西里耶夫等是当代苏联军事文学中风靡一时的“战壕真实派”作家,他们都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被称为“前线一代”或“尉官作家”。邦达列夫曾经说过:“有这样一些作家,他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苏联对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褒贬不一。在个人崇拜时期,持全盘肯定态度,一切功劳都归功于“伟大统帅的天才领导的结果。”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特别是苏共20大以后,开始否定和攻击斯大林在卫国战争中的作用。在60~70年代又对斯大林部分恢复名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又加以全盘否定。苏联解体后,又把主要功劳归功于朱可夫。那么如何评价斯大林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上,作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和最高统帅的斯大林,在战争期间的失误和功绩都是与他分不开的。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毫无疑问他应负主要责任,同样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也是与他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严格的历史性”,实事求是地以他在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全面分析,才能作出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7.
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他的轰动整个国际社会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中,在介绍苏联当前国内改革的同时,还阐述了苏联对外政策中的“新的政治思维”(简称“新思维”)。表示要用这种“新思维”来看待世界和处理国际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拟就苏联对外政策“新思维”的内容、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推卸责任为过去的“改革”辩护戈氏下台后,面对社会舆论的批评,拒不认错,竭力为自己辩护。在苏联解体问题上,戈氏始终拒绝承担责任,认为与己无关。1993年8月,戈氏接受记者采访时,把苏联解体的责任完全推给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当时的领导人。他说:“摧毁苏联这个超级大国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是,否定包括十月革命在内的苏共历史、全盘否定斯大林、抹黑苏共创始人列宁;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机制是,通过瓦解主流意识形态扰乱人们的思想、通过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颠覆人们的价值追求、通过质疑共产主义信仰侵蚀人们的精神支柱;苏联解体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支持力量是,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推行“新思维”的戈尔巴乔夫、西方“和平演变”的反动势力。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各派势力争相试图握权导国.这其中,以总统为首的行政系统和以人代会(议会)为一方的立法系统势力很大,尤为引人嘱目.总统与议会围绕着国家政体问题而展开的宪法之争一度成为俄政局发展中令人惊心动魄的大事。1993年“十月事件”之后,俄罗斯通过了总统主导新宪法,困扰俄政局达两年之久的双重政权期遂  相似文献   

11.
艾特玛托夫在长篇小说《一日长于百年》和《死刑台》中表现出的“全球性思维”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是本质相同的同构思维。同构思维把政治家和文学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推进了苏联的解体。同构思维及其社会效应再次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生命力,苏联解体的教训启迪我们对民族意识调控的深思  相似文献   

12.
[提要]无论是探讨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理论建设,重估波格丹诺夫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还是重审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发展史,都有必要厘清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联系。通过细读文本,还原历史现场,可知,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在1921年到1934年之间,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理论概念的命名,另一方面体现在批评话语的选择。不过,作家对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的理解和实践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转述与初识、征用与实践、清除与残留;这一理论满足了作家对无产阶级文艺的最初想象,逐渐成为了无产阶级文艺建设的理论资源,随着1930年以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相关文章在中国的译介,作家从哲学、美学、方法论、批评实践、政治倾向上系统反思无产阶级文化派。苏联的“无产阶级文化派”评价影响了中国的认识和实践。无产阶级文化派-波格丹诺夫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但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家以“我”为主,选择适合中国现实的资源,加以改造,进行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13.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登上苏联最高领导岗位以来,苏联积极推行改革政策,而作为意识形态重要领域的文学,在改革中表现出了突出的活力。苏联领导对文学的作用极其重视,戈尔巴乔夫在苏共27大的报告中谈到文学时指出:“不论是党,还是人民都不需要连篇累牍的官样文章和琐碎的日常生活发掘,不需要看风使舵的事务主义。社会等待着作家的艺术发现和生活真实,它永远是真正艺术的本质所在。”关于文学批评,他说:“文艺批评应该摆脱破坏健康道德的温情和官官相护了,不要忘  相似文献   

14.
苏联解体某种程度上说是戈尔巴乔夫倡导“公开性”、“全民党”和“多元化”执政的后果,是苏共70年执政路线反复调整,在政治制度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施“民主制”、“全民党”等急速扩大政治参与性政策的结果。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当制度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倡导“公开性”、“民主性”和“多元化”同样可能导致组织的解体。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日渐退潮,不到四十年时间就经历了赫鲁晓夫“修正”时期、勃列日涅夫“大讨论”时期黄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时期,其间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曲折中发展嬗变,最终导致世界上第一个社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分析研究苏联这一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对我们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要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83年3月,米·谢·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两年8个月之后,戈氏发表了他的新著——《改革与新思维》,立刻又轰动了国际社会。这本新著是戈氏对苏联的改革而进行的理论探讨,是对斯大林模式比较彻底的反思和扬弃,值得我们认真一读。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前,文坛上长期受政治形势左右和指令性文艺政策控制,伴随着“改革”的形势,苏联文坛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反思热”和“回归热”,回归文学在原苏联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是一种非文学的“政治轰动”,并非文学创作繁荣的表现。大量的“回归”作品是否能在文学史上站稳脚根,还不能过早作出结论。前苏联文坛“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歧和争论,实质上是六十年代《新世界》和《十月》两杂志的争论的继续,最后导致原有统一的作家协会的分裂。  相似文献   

18.
汤润千:《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战略性错误》戈尔巴乔夫在苏联执政6年9个月期间所有的经济改革方案之所以彻底失败是因为犯了六个战略性错误:(1)改革的第一阶段(1987年上半年以前)充满了马尼洛夫精神。所谓“加速战略”方针,思想上因循守旧,计划上充满空想;而叫得很响的“多一些社会主义”的口号,实则意味着对现存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多一些维护。(2)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开始的开足马力的政治改革,冲击了1987年中出台的、本来有可能导致苏联经济体制发生“模式性”变化的经济方案,把它弄得面目全非。(3)关于经济改革的基本路线,在两种主张…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原因的十种观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总结自1991年苏联解体1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苏联解体原因探讨的经历和现状,概述了十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介绍了其主要论据及存在问题。说明对苏联解体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反思是逐步深化的,并期望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20.
自赫鲁晓夫叛徒集团上台之后,有一批自称是“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产儿”的所谓“第四代作家”涌进了苏修文坛。他们与那些老牌修正主义作家,在斯大林时期受过批判的作家,以及二十大后蜕化变质的作家,汇成一股黑浪逆流。而在这股逆流中,习“第四代作家”的头面人物叶夫图申科,堪谓名噪一时。美国《星期六评论》周刊称他是“苏联创作中的异教徒”。法国《快报》赞他是“苏联代表着前途的新一代的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