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古尔后,历宋及元,话本、平话、杂剧、散曲等俗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使书面语同口语的距离迅速缩小。这些白话作品直接取材于民间通行的说唱文学,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口语的语言风貌,反映了近代汉语中词类重叠分布、句式灵活多样、语气词丰富发达等语言特征。本文仅就《老乞大》中“来”的一些主要用法略作剖析,旨在为揭示近代汉语的有关语言现象提供一二佐证。“来”从语源上考释,近代通行的用法和它最初的含义,关系已很暧昧。上古时代它就作动词用,当“来至”、“回”等讲。在先秦两汉文献里已可见“来”表祈使语气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是熟练运用祖国语言的巨匠。学习鲁迅作品的语言,无疑要注重学习它的典范用法,但也不能不留心到其中一些独具匠心的特殊用法。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特殊的语言形式总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为了表达特殊深刻的思想内容服务的,研究这些特殊的用法,既是正确理解鲁迅作品思想内容的需要,也  相似文献   

3.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汉语词类主要根据词的组合功能与词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进行分类。而英语的词多以词在句中的作用来分类。为了更好地运用词类,组成语言,进行交际,现将汉英词类作粗略比较。一、汉英词类语法特点比较汉语词的分类受汉字的历史渊源影响。汉字是方块字,多以象形、形声、会意字为主体,词的组合能力很强,一个词分别与两个不同的词组合,其词性就发生变化。英词仅以很有限的二十六个拉丁字母合拼成词,根据不同的读音表示各种词与词义,实际上它是以音辨义的拟声词,因此,英语词类附着性较差,词的组合比较灵活、自由。…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泛化现象在词类问题上有较突出的表现,其中新的兼类词在交际中的广泛使用更引人注目。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词类界限,突出体现了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规律。虽然新现象的出现给语言的规范化带来了一些麻烦,但其中不少用法已被大众接受,确有其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0 前言 汉语的词类区分问题,虽然许多语法学家都主张功能分类,但在对功能的理解上以及如何来运用功能标准区分汉语词类问题上,却存在一些分岐,导致各家的词类体系以及对各个词类的描写说明都有差异。因此,对汉语词的功能分类是很有必要进一步进行讨论和探索的。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汉语词类多功能现象出发,以跨语言比较和认知语言学为视角对词类多功能性的研究表明,范畴是语言描写的需要,其具有相对性,体现在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各个方面;在词类问题上其表现为,词类多功能性是一种跨语言普遍现象,其本质是范畴的灵活性。因此,能否对词类多功能性作出合理的解释,既是检验词类划分标准合适与否的关键,又是普通语言学研究的需要,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以高度重视语言和言语的关系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关于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词类活用的处理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科学性、实用性、可接受性的原则,探讨了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中词类活用的处理意见,认为词类活用属共时范畴,应该采用共时分析和静态描写的方法来研究;应该以体现还是偏离词在语言系统中的价值来区别词固有的用法──兼类和临时的用法──活用;在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时,应当对传统的词类活用作出新的科学的解释,在提法和归类上作必要的修正,以保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8.
<正> 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词类问题始终是个难题.从《马氏文通》至今历时九十年了,虽然前辈学者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由于汉语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圆满的解决.虽然经过五十年代词类划分的一场大论战,无词类论者已无多少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有词类论者的完全胜利.关于词类划分的标准,词的基本用法和临时用法的区别,兼类跟活用的划界,同音和多义的区分等,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果我们以《马氏文通》的字类假借说为出发点,考察一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历史,或许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语言学界探讨多年的现代汉语中的特殊结构形式"副+名",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是实词虚化的一种特殊状态,是介宾结构的功能替代形式.汉语介词发育的不完善不能满足汉语表达的要求,而时间的一维性又要求汉语介词必须承担起非主要动作、行为、状态等等所要承担的表达任务,这就导致了"副+名"出现并承担介宾结构的工作来完成表达任务的现象,这就是该结构形式产生并发挥介宾短语功能的原因."副+名"现象的出现并大量产生并不会对汉语词类理论造成冲击.  相似文献   

10.
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研究实践表明,汉语词类划分存在词无定类或类无定职以及循环论证的问题。汉语词类问题源于西方语言学,印欧语言的词类是一种有形态制约的句法手段,汉语没有这样的形式手段。汉语词类是一种“赤裸裸”的意义类,由于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关联,句法功能可以作为意义同类的验证手段。目前以句法功能为标准划分词类,是为了讲语法方便,这只是一个权宜方案。由于词类是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汉语词类研究应该着力探寻词的意义与句法功能之间的关联,进而转向直接研究词与句法结构的接口问题。  相似文献   

12.
汉语修辞学的对象、任务和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选取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言语活动,叫做修辞。研究如何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和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选取恰当的语言形式以提高表达效果的科学,便叫做修辞学。汉语修辞学的许多论著,都提出了修辞学以“修辞现象”作为研究的对象。但是,  相似文献   

13.
本章通过对侗语、汉语词类用法上的一些比较.力图探亲们汉语类用法上的异同以及词与词的搭配关系和在句子中充当的成份等,从而帮助人们学习侗语、了解侗语。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作家用以反映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工具,它不仅同作家的思维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是作家表现生活不可缺少的唯一媒介。语言之于文学,就象音响、旋律对于音乐,线条、色彩对于绘画,动作、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从来任何文学作品没有也不可能脱离其语言形式而独自超然存在,它只能在一定的语言形式之中才能成为特定的现实。没有语言也就没有文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便成了“文学的第一个要素”。(高尔基《和青年作家谈话》)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不+名”的现有解释,发现了汉语研究的某些问题,如模仿印欧语词类研究模式给汉语词分类与归类而徒增混乱,趋从“语言学原理”研究汉语而脱离汉语实际,受共时论误导,造成无根之说等,都是汉语研究的基本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更新语言观,完善方法论,坚持论从史出、论从材料来的原则,立足汉语实际做研究。这不仅是结束步趋人后之历史的必要条件,也是开创汉语研究新局面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左传》中的体用同形是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特定阶段的词义和词类现象,主要见于有生名词与物质名词中,这种现象不宜视为词类活用。后代的词类活用其理据是由体到用的引申,或称由指称向陈述的转指。  相似文献   

17.
汉语和日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拟声词和拟态词是一种象征性的语言符号。日语中的拟声调和拟态词均属副词类。汉语中,拟声词属特殊词类,也有归属于叹词的,而拟态调则属形容词类。由于拟声词、拟态词在汉语、日语词类归类上有差异,往往给日语学习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通过大量例句,对日语和汉语中的拟声词、拟态词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学习者能够形象、准确地掌握和运用。  相似文献   

18.
英汉量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有不少名词可用作量词。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量词用法有其共同之处,但由于使用这两种语言的人民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它们在用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研究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量词的用法特点对掌握英汉量词用法,对英语教学,对英汉互译都有所补益。汉语中量词很丰富,普遍地使用量词是现代汉语的特点之一。在表示事物的数量时,除了少数沿用的文言说法外,在数词后一般都要跟上一个量词。这样广泛地使用量  相似文献   

19.
英语介词教法点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语介词是一种不能独立使用的词类 ,它必须与后面的名词结合在一起组成介词短语方可使用。英语中介词的使用要比汉语多得多。正确地使用英语介词会使句子结构简单、意义明确而且符合语言习惯。汉语中很多动词在英语中往往用介词来表达。因此 ,用英语潜词造句时不能生硬地、词对词地套用。另外 ,英语介词应用广泛而灵活 ,应特别注意 :介词自身的差异或与其他词类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量词的发展和演进,一方面是汉字本身发展的规律所约定,另一方面词的双音节化也是量词发展的促成因素.经笔者统计,量词“颗、粒、点”的最早使用和广泛使用都是从佛经文献和医药古籍文献中来的,这两类文献是口语很强的两类文献.所以笔者据此可以推测,汉语中的量词用法,一方面是词义本身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从语言学发展规律的本质上来说,交际和表达的需要是促进汉语量词发展的重要原因.个体量词是汉语量词中最活跃的一类,无论是在表达效果还是在使用频率上,都比其他类型的量词要灵活.因此,对个体量词的来源进行梳理,有助于较为全面地认识其词类性质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