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罗马时期,乡村地产中的宗教活动较多,主要由家长主持,除崇拜家庭神外,还要崇拜大量的农业神。另外在土地经营过程中还要举行各种献祭仪式,向神祈祷,与诸神保持良好的关系,以保证农业丰产、家畜健康及人丁兴旺。罗马以农为本的经营理念和早期多神崇拜的传统是农业地产中进行大量宗教活动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诗经》宗教现象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文本具有浑朴的性质。除文学属性外,其《雅》《颂》篇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初民的宗教行为、心理及朴素的宗天思想与多神崇拜构成“雅颂世界”属神性的一极;而初民对未知世界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建构了“雅颂世界”的宗教基石。“雅颂世界”的宗教情感,体现了中国宗教思想的人文精神,隐含着寓政教于神恩的主题倾向  相似文献   

3.
印度现代著名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写过许多颂神的诗歌,使他获得广泛世界性声誉的诗集《吉檀迦利》就是宗教抒情诗,抒写了诗人对神的向往以及人神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国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中也创作了许多歌颂神灵的诗篇,《九歌》堪称为代表。中、印两大著名诗人都拥有世界性声誉,也都在各自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创作了大量颂神的诗篇,但两者对神的理解和态度是迥然有别的。对二者的比较,有助于理解中印两国人民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4.
"我"的观念在古印度宗教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古印度哲学的核心观念.印度古代两大宗教之佛教和婆罗门教在"我"的问题上曾有重要的思想交锋.两教中的主要哲学派别或分支的许多理论都是围绕着"我"这一观念展开的.佛教与婆罗门教在"我"的观念上的分歧,反映了两教的根本的理论差别,也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中存在的不同阶层间的政治对立.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对于认识印度古代哲学的基本形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古文献为依据,结合周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诗经》三颂的祈祷性质,探讨颂乐的特点、社会文化意义.《颂》乐一般只用打击乐器与管乐相配合而形成"金石之声",乐声较为低沉、舒缓、庄严;它的标准原则是和平中正,庄重肃穆,强调教育意义,追求社会政治的最高"和谐".  相似文献   

6.
《圣经》是一部记载神政史和人类救赎史的"书中之书"。书中多次提及的"血"成为贯穿全书的血线,被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是生命的象征、拯救的赎价、献祭的祭品和立约的凭证。这些相互紧密联系的血意象构成了《圣经》中血观念的生动完整形象。  相似文献   

7.
《诗经》的《国风》中出现22篇战事诗,《雅》、《颂》中出现31篇战事诗,这些战事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前者主要表现为生命个体对于战争的感性体悟,呈现出悲剧性的审美特征。《国风》以侧面表现战事为主,正面表现战事为辅。《雅》、《颂》以正面表现战事为主,侧面表现战事为辅。《国风》大多取自民歌,创作者大多身处生活底层,吟咏的多是个人对于生命的感悟式歌唱;而《雅》、《颂》多为庙堂之上的高雅之作,创作者所处的创作环境决定了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的差异性观照,且多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追寻、总结民族、国家的生命价值。所以,战事诗在《国风》与《雅》、《颂》中的不同审美呈现,也是创作者自身的不同美学取向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开拓新的生命空间,是人类一直追寻的梦想。在《楚辞》中,屈原通过构建昆仑神境,渲染神游过程,在诗性幻想中超越时空;在《庄子》中,庄子通过营造窈冥的道境,塑造上古有大椿等形象,在玄思中实现了生命的内在超越;《列仙传》与《神仙传》则通过描述仙山洞府,记述列仙故事,在宗教信仰中寄托了生命理想。神境、道境、仙境,三者在时间上也与人间有差异:昆仑神境的时间与人间大约是同步的;至庄子始有大年、小年之分;至《神仙传》则明显出现山中日,世上百年的时间观念。仙传中的时间差现象,在中国早有渊源,并非从佛教嫁接而来。  相似文献   

9.
婆罗门教哲学派别的根本原典是古代印度文化中主流思想的基础文献.它们与佛教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在印度古代宗教哲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些原典中,婆罗门教哲学派别论述了大量与佛教相关的思想,如禅定、轮回解脱、事物的本质与主要表现形态、辩论规则与逻辑推理等等,并对佛教做了一定程度的论难.梳理和分析这些内容,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或把握印度宗教哲学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线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有三组颂诗,曰《周颂》《商颂》《鲁颂》。三《颂》虽同为庙堂祭祀之乐,而辞风却异,简言之,《周颂》简略古拙,《商颂》《鲁颂》词繁夸侈。造成三《颂》辞风差别的原因在于祭祀中的主导表意方式的变化,即《周颂》承袭了远古祭祀方式,以舞娱神,是谓"舞乐";而商、鲁二《颂》受礼乐文化较深,借歌表意,是谓"歌乐";以舞娱神,则歌诗非其所重,其辞必简;借歌表意,需长歌方能尽其情,其词必繁。从《周颂》到《商颂》《鲁颂》,体现了《诗经》颂诗的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