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国珍 《西北人口》2013,(1):126-129
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以甘肃省地级行政区域作为研究省内经济差异的空间单元,选取各地区2004—2010年三次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对甘肃省内地区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类分析,根据各地区三次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区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甘肃省14个地区分为6类地区,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实证分析,以期对甘肃省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优势及劣势做出科学判断,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变迁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 《西北人口》2010,31(4):22-26
国内外关于产业就业结构的变迁已有诸多论述。本文运用往年统计数据,对产业就业结构的存量、增量进行分析,研究了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和产业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发现第一产业存在着大量的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三产业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由于第三产业的部分行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壁垒较高,加剧了我国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基于此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明确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方向以调整产业一就业结构,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本文分析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过程 ,提出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还处于发展型阶段 ,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过低 ,传统的产业结构已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需要 ,产业结构应协调发展 ,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 ,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关联性,研究二者之同的结构关联性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本文以北京市1974~200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为依托,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关联性,研究二者之间的结构关联性可以采用回归分析法。本文以北京市1974~2005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数据为依托,通过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基于经济学和人口学的理论,从数量和性别两个维度分析青年女性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数量维度的偏离以青年女性的生育意愿高于生育行为为主要表现形式,理想子女数比实际子女数平均高0.4~0.5个,性别维度的偏离主要表现为近六成的青年女性现有子女性别结构未满足理想子女性别结构,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2)区域的“经济—文化”类型对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有显著影响,高人均GDP—强生育文化区域的青年女性生育数量与性别偏离的可能性相对更高;(3)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异质性,城乡类型、流动状态、年龄、婚姻状况、婚姻持续时长、民族、受教育程度、工作类型和收入水平等因素对生育意愿与行为偏离的影响在不同的“经济—文化”区域存在差异。文章认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应综合考虑地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力求实现“经济—文化”同向驱动和不同类型地区协同联动,推进人口的长期均衡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利用中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对中国服务业FDI就业效应的区域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看,现阶段中国服务业FDI对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区域看,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 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服务业FDI对就业的影响存在差异.相对于内陆地区,沿海地区服务业FDI对就业反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对于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服务业FDI对就业的促进效应较弱.为此,本文提出要针对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的服务业外资引入政策:加大内陆地区服务业FDI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开放水平;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梯度转移制造业,从而带动相关服务业向中西部转移;优化沿海地区服务业FDI结构.  相似文献   

8.
文章测度了2003~2009年中国省域社会福利和经济增长水平的变迁特征,并通过耦合模型衡量了二者的协调发展程度,借此系统论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明显,且各区域均存在福利的拐点。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协调度的下降和福利拐点的到来将恶化二者的耦合趋势。因此,当前各省应发挥增长在二者耦合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并结合自身发展特征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持续促进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共进,从而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深化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人口性别结构的区域差异及演变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性别构成是影响人类婚姻、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也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是编制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人民生活、劳动、城乡建设等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及2005年1%人口抽样资料分析了中国总人口性别比演变动态及地理分布特征。表明:(1)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性别比偏高的国家,新中国总人口性别比呈下降趋势;(2)1953到2005年,年龄性别比曲线越来越平稳,性别比最高峰值呈现有低龄组向中龄组及高龄组转移的趋势;(3)各省区之间及城乡之间的性别结构差异由大变小;(4)山区性别比高于平原。重工业城市高于其他城市。大城市高于小城市。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中国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已达1.12亿,数量、规模呈不断上升态势。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中国低龄老年人力资源质量亦在不断优化。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开发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必须要考虑地域差异性。人力资源既有数量特征,也有质量特征。纵观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大致呈现东部沿海地区"质优量差"、中西部内陆地区"量优质差"的基本特征。而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水平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体现在"质""数"差异上的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却难以互补;低龄老年人力资源水平的差异归根到底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引起的;中西部地区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转化存在严重不足;合理延迟退休年龄是未来低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人口结构变动通过作用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影响区域劳动生产率.本文采用中国1993-2014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从人口年龄、性别、城乡分布以及受教育程度四个方面所衡量的广义人口结构对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口结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少儿抚养比下降、老年抚养比上升带来的正向影响仅在东部和西部地区显著,人口城镇化为东部地区带来正向效应,却对西部地区产生抑制作用.高中教育对劳动生产率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则带来了正向影响.研究还发现,性别比例在中部地区导致劳动生产率呈现倒"U"型的变动过程,而其在西部地区则表现为"U"型的变动过程.由此,隐含的政策含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地区差异,有必要进一步放开生育政策,提高女性劳动力占比,均衡男女边际生产率,积极推进欠发达地区就近城镇化.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及其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借助各省区人口老龄化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关程度变化,来判别中国是否出现"未富先老"、"城乡倒置"或"人口红利"消失阻滞经济发展以及区域差异化演变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发现:(1)中国各省区的人口老龄化演变阶段差异很大,但基本没有出现"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并没有妨碍经济发展,这既与经济转型、开放经济等有关,也符合全球人口老龄化演化的一般规律;(2)勾画中国各省区人口老龄化演变特征,可将其划分成四类不同的人口老龄化类型,其演变历程的地域推移与地域集聚现象十分明显。就目前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相关性,经济发展成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选取1996—2011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矩(GMM)分析方法,对 FDI 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动态效应与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FDI 对我国就业影响的区域差异显著,整体上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仅滞后1期 FDI 对中部地区当年就业的创造效应显著,而其他时域的 FDI 对当年就业的影响均是负向的.因此,引进 FDI 无法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依靠 FDI 很难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区域人类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并引进了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构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方法的选择及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订的人类发展指数比较发现,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较之传统的方法更适合测算与度量我国区域人类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人口学刊》2018,(3):71-81
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差异巨大,人口转变的起止时间有别、过程有异,故而会导致人口老龄化呈现区域不平衡性。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掀起并持续至今的规模巨大的人口迁移浪潮又势必使得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性呈现更多新的特征,甚至是颠覆性的改变。然而沿袭这一思路在地级市层面上探讨人口老龄化的区域不平衡性及其演化趋势的研究并不多见。为此,本文以全国287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五普和六普分县汇总资料,从程度和速度两个角度考察中国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及其演化趋势,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探讨经济不平衡和人口迁移是如何重塑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格局的。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已经发生逆转,从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转变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速度更快、老龄化程度可能更高,经济发达地区的老龄化速度却有所放缓、甚至老龄化程度有所降低。主导这种变化的正是国内大规模的、具有明显方向偏好性和年龄选择性的人口迁移,根本上是缘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在规模效应和经济集聚规律作用下,国内人口集聚之势还将继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区域不平衡性将会持续深化,进而加剧地区不平衡。  相似文献   

18.
经济特区在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新时期传统经济特区外向型发展模式面临巨大压力。生产服务业有着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能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外向型发展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特区深圳为例,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业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发现深圳生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劳动力转入产业,各细分产业有较大差异,但对劳动力转入有一定要求,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生产服务业产业—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及区域差距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文章利用统计数据计算了中国农户人力资本投资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并对泰尔指数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及区域差异的变化和来源。研究发现,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处于一个较低的均衡状态,农户的教育投资和健康投资仍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尤其表现在东西部差距上,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差距主要源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类地区间的差异,以及教育投资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陈浩  刘锡安  曹亚 《西北人口》2011,32(1):36-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两潮两荒"表明,农民工转移反复性与劳动供求波动交替出现,但尤以农民工就业的脆弱性为突出。当然,由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上存在的差异,对不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地区的调查发现,不同区域农民工就业演变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为分析劳动力供给波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从劳动力供给角度对不同区域返乡农民工就业现状、决策动因及演变趋势展开调查研究,进而根据不同区域不同背景民工提出适宜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