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合传中,司马迁结合不同传主的生平、地位、功业等,采用灵活多样的结构形式,形成了并列式合传、蝉联式合传、交错式合传等三种典型的合传形式。运用比较方法对这三种典型合传方式进行具体深入分析,探讨司马迁巧妙的艺术构思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认为:巧妙的构思、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是《史记》合传的重要成就。  相似文献   

2.
论《史记》"虽背《春秋》之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其所著《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 ,盛赞司马迁《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这个评语 ,精湛切要 ,得到广泛认同和传诵。但史迁之著 ,在动机、效果、笔法诸方面 ,都涉及一系列深刻的矛盾。只有正确地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 ,才能有效地探求《史记》的著述目的和“一家之言”的确切内涵。而要探究这个问题 ,鲁迅所云“虽背《春秋》之义” ,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前提。本文试以《春秋》笔法为参照 ,稽诸前修时贤所论 ,对《史记》作一个特定角度的再考察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品中的对比手法并非司马迁首创,但司马迁却是运用对比手法十分出色的一位古代作家。他在《史记》中对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为后人的写作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的东西。本文从自由灵活的形式、爱憎褒贬的寄寓、鲜明形象的刻画三方面论述了《史记》高超的对比艺术。  相似文献   

4.
5.
“人物类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这种传记突出传主的类型共性,兼顾其个性,表现形式多样。与“合传”相比,人物“以类相从”的创作思想更为鲜明清晰。“人物类传”扩大了《史记》表现人物的范围,增加了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与广度,成为司马迁通过整合历史人物,研究社会发展,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传记类型。  相似文献   

6.
《史记·老子传》中,孔、老对话内容的来源和真实涵义一直未受置疑,但考诸史实,实为司马迁“笔补造化,代为传神”之笔。在《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司马迁结合自己深切的人生经验,借老子之口,隐秘地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一个个人化的批评:这就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摆脱某种既成价值观的束缚,在一个充满暴力、危险和陷阱的世界上,如何享有一个安全和幸福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刻画了一群社会地位低下,但能言善辩、诙谐幽默的滑稽人物群像.这些滑稽人物常采用以隐喻显、欲擒故纵、优孟衣冠的方式,用微言婉语来进谏,表现出了非凡的讽谏才能.比喻、反语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滑稽人物讽谏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9.
《史记》中的人物大多具有悲剧性,但同时又充满反抗性。人物因身处困境而不幸,但又因无畏反抗而豪壮。司马迁的个人经历与人生体验使他能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独特的悲剧性与反抗性,从而形成了《史记》中人物特有的"悲剧—抗争"二元模式。这一模式既赋予了人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表达出勇敢无畏的进取精神,将悲剧不幸升华为壮美激越。  相似文献   

10.
"动+之+名"结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结构。文章以《史记》中出现的"夺+之+名"和"为+之+名"结构为例,以充分的理由证明前人研究中通过变换分析和古人的注释来证明"之"="其"的观点是不成立的,从而证明整个结构是双宾语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反争尚让"的思想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更是通过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整合,以史传心,"成一家之言",形成了系统的"尚让"思想.在诸多让名、让利、让位、让生、让国,乃至让天下的史事中,体现着太史公追求的人人自律、崇礼贵让的道德理想,和"天下为公"、礼让为国的政治理想.其"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的社会理想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同义词使用的特殊修辞功能在《史记》中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其一,体现儒家等级伦理文化规约;其二,表现西汉王朝本位意识;其三,记录先秦历史发展印记;其四,显示人物语言和物件的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3.
《史记》有不少地方描述、评写了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笔者认为 ,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全面了解 ,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和历史或全面认识、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均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是指几个虚词(或虚词加实词)经常在句中前后呼应配合使用构成的句法格式。《史记》共有10个何字固定格式,使用共59例。分析描写它们的意义和用法,是研究上古汉语以及汉语语法史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5.
“提顿之笔”是《史记》世家中一种常见的特殊叙事手法,但论之者甚少。“提顿之笔”的主要表现形态,或直接系以国君的纪年,或用“是时”或“是岁”等语引出。其运用可以确定具体历史事件的相对时间,拓展叙事的空间,有利于读者在对历史事实的全面掌握的基础之上窥见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悲剧审美问题,在此之前有很多研究成果,但主要是从整体的文艺理论角度或者部分个案人物分析上出发,本文拟以《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统计《史记》的悲剧人物数据比率,以此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梁玉绳的《史记志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自然 《南都学坛》2007,27(4):36-41
梁玉绳的《史记志疑》一书主要内容包括校勘文字、考证史实、志疑释疑、驳斥谬解和评文论法等。该书据当时通行之本为说,既是为《史记》而作,更是为读《史记》者而作。该书的价值表现在恢复《史记》原貌、写评点密切相关、勇于怀疑的精神等。该书的不足有不当疑或疑而不当、校勘考证失误、评论不当等。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有关人物命运预测的部分史料能够应验,是有深刻原因的。预言者科学的观察与研究、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以及流传中的附会与选择,可以部分地解释这些史实。将司马迁笔下自我品鉴及他人品鉴的相关史料贯通起来,可以窥见其“究天人之际”良苦用心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20.
《史记》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司马迁的创作心理也为后人所探寻。汉武盛世的大一统,司马家族的史官传统,以及司马迁本人的才智和理想,都促成了《史记》的产生。而经历李陵之祸的司马迁,其"发愤著书"更成为后人对于其创作心理的共识。《史记》在作为实录历史的同时,具有浓郁的悲剧氛围,同时也兼具明显的浪漫主义气息。"发愤著书"说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理念,涉及到小说、散文、戏剧等诸多方面的具体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文艺心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