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上古时期青铜器遗存可见“貘”的形象。相关信息透露生态环境史涉及气候、植被与野生动物分布的趋势。“貘”的存亡,与当时生态环境条件有直接的关系。野生动物分布情势,在历史时期多有变化。而“貘”在中原的消失,提示了生态史的重要转变。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导致相关历史文化变局的重要因素。西周“貘尊”等青铜器在黄河中游的发现,也提供了文明重心地区社会文化进步的文物见证。  相似文献   

2.
按不同时段分析岭南史前的聚落分布格局、文化内涵和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归纳出三者的动态联系性: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存与“海进”密切相关;珠三角时为海湾,未有遗存被发现。大西洋期前后的咸头岭文化,是人类有效适应海岛环境的典型。之后的石峡文化和“印纹陶文化”,分别反映了人类活动对低山丘陵、冲积平原、网河平原生态环境的不同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3.
明代《梅山图》是迄今有关梅山文化的年代最早、信息最多的一份历史图像资料,该图揭示了梅山文化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全过程。其中的鸟形人、倒立人、三角形帽、车字双人头图形、蝴蝶太阳五方图形、双龙头图形以及双翅雷神、女性五昌神等图像,集中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文化母题。有些图像的文化内涵关涉到人类早期文明的一些共生现象。通过这些图形的分析,对中国文化中的龙、胎盘与紫河车、三角形帽、蝴蝶妈妈等符号及西方的爱神天使、方舟等创世神话元素做出全新的解读,可论证梅山文化为中国乃至人类早期文明的一种记忆遗存,具有宝贵的文化人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远古时期成都平原的地理形态与气候的变迁对成都平原远古文明的兴起、发展与消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早期成都平原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历史遗存的考证与分析,对研究这一地区的远古宗教文化与社会生产活动提供了真实的实物资料。这对长期以来缺乏文字研究资料的古蜀地区历史研究有着巨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使这一地区在史前时期就产生了先进的早期文明。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是上海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脉络清晰、传承有序,属于同一谱系的史前考古学文化。上海地区两文化的发展状况表明,在平等社会与阶级社会间有“等级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6.
西辽河古文化是指在西辽河地区发展起来的五种新石器文化和两种早期青铜文化。距今八千年以前的兴隆洼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发展阶段,这是目前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 发展水平最高的古文化遗存。后起的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以及小河沿文化,都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和重要推动。红山文化晚期和小河沿文化时期,西辽河地区已经进入全石并用时代。此时这里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方国。到了距今四千年以前,西辽河地区出现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开端,也是大国出现的开始。商朝中晚期以后,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西辽河传统的农耕文化南移中原。继之而起的是夏家店上层文化,从这个时候开始,西辽河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即一步步由农耕转为游牧。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西辽河的古城古国,西辽河的古代岩画,关于游牧文化起源等重大课题,是赤峰红山文化学会面临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发现于新疆罗布沙漠中的小河墓地,古代遗存十分丰富,几乎把古代人类埋葬时的所有信息都完整保存下来,很多现象考古学家都无法解释。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小河墓地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既有世界性的文化因素,也与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展现了古代西域地区作为中西民族文化发展大融合的舞台所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皖北区域文化与经济联动发展对安徽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皖北区域文化与经济联动发展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也存在着制约因素。建立皖北区域文化与经济联动发展的新机制,使皖北区域内增凝聚力,外显竞争力,促进皖北区域经济社会的持续持久发展。实行区域文化与经济联动发展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又有利于缩小安徽南北差距,对整个安徽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皖北地区重点发展的是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在战略层面被忽略。文章通过文献调查、实地考察等对皖北历史文化与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普查与分类统计,结合皖北旅游发展的现状,对皖北历史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旅游规划一体化、景区景点旅游无障碍、产品联合营销、历史文化与生态资源保护等实现协同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了周原地区黄土地层文化分布的地层特征,特别是它的原始社会旧石器文化发展渊源的特点。根据古生物组合、地层关系类型和考古学资料等,在更新世早期(Q_1)午城黄土时期的周原和我国华北其他地区一样,可能也是人类最初形成的地区之一。这是因为从第三世纪以来,周原地区也曾处在秦岭地背垄宽缓地带的渭河盆地谷地地带,和我国其他广大平原地区一样,当时遇到的气候也是适宜于人类生存的。因此,只要我们继续有计划的坚持调查研究,周原地区的旧石器文化遗存,终将会被发现的。  相似文献   

11.
清江流域的远古文化与巴文化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江流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不仅被视为早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而且是廩君巴人活动和迁徙的重要地区,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2.
西辽河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东北亚古文化古文明的重心地区,研究西辽河流域古文化和古文明的发展轨迹,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多民族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形态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自上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国内外一些知名学者一直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本地区,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调查资料的补充,考古学文化区系理论的建立和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使我们对该地区的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如何利用我们的考古和田野调查新资料,来诠释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的足迹,恢复人类历史发展的本来面目,确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依据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新资料对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解读,管窥一孔,就教方仁,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一、中国北方最早的玉?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因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性质文化遗存还有辽宁阜新县查海、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克旗南台子、敖汉兴隆沟等地。兴隆洼文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6200—5400年,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在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中,玉器的发现最为引人注目,专家鉴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  相似文献   

13.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考古材料对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进行了归纳论述。分析认为 :岭面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可能肇始于 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如牛栏洞遗存 ) ,在新石器时代时期 (如石峡文化 )和晚期 (晓锦遗存 )继续存在且有所发展 :但受气候 ,环境和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岭南史前稻作农耕文化发展缓慢 ,在史前期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稻作农耕文化区。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校园地处海淀台地边缘,埋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自从50年代以来,先后多次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和遗存,出土了战国以降诸多时期的遗址、墓葬和文物。尤其是在1997年于理科楼群工地发现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证明在燕园地区已有将近5000年的人类活动历史。本文结合燕园周围地区的出土文物,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上述发现做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郑州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中期以来古文化发展连贯,尤以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存最为丰富,考古发现揭示中原地区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西山古城及其周围地区同时期聚落密集,群聚现象明显且存在着一定分级。从西山城址的建筑技术与规模、功能区化与规划布局、奠基与祭祀遗存以及防御功能来看,其政治性特征明显。文化因素分析表明,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与周邻地区的北辛、双墩、大溪、大汶口、薛家岗、崧泽、屈家岭等文化关系密切,聚落内的经济、文化交流功能更加突出,可能为一个商贸中心。西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中晚期聚落因血缘与政治上的朝贡关系而形成并兴起的政治性城市与商贸性城市并存的模式,在中国早期城市起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环塔里木地区的古代墓葬遗存直接反映本地区古代居民的日常信仰、经济生活、价值追求,直至对族群、国家的认同。从出土的汉唐墓葬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分析,汉晋时期对中原物质文化认同性较为明显,唐代时环塔里木墓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对物质文化的认同,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宗教信仰等也莫不如此。这种趋同性是由环塔里木地区绿洲社会的地理环境决定的,从历史的发展看,环塔里木绿洲社会或附属于中亚或附属于中原内地,几乎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圈。尽管这一认同趋势在环塔里木各地并非一致,部分地区绿洲国家还多有反复,但汉唐时期整体上体现出环塔里木地区对中原文化和国家认同趋势的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17.
渭水流域旧石器时代的古环境与古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渭水流域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变化,与更新世黄土堆积过程及环境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早期的大型石器遗存与华北南部同时期文化相似,并受到秦岭以南砾石石器文化的影响;中、晚期石器的小型化,是伴随着气候变凉和植被草原化的过程而出现和发展的,同华北北部小石器系统文化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8.
古墓沟人社会文化生活中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九七九年底,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罗布淖尔地区孔雀河下游的古墓沟地区,发掘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公共墓地。墓葬可分为两大类型。其中第一类型的墓葬,据出土之文化遗物及碳14年代测定资料,绝对年代可能在距今三千八百年前后。第二类型的墓葬年代则较此稍晚。它们可以算得是这片地区内原始氏族社会墓地的一个代表。罗布淖尔地区气候干燥,墓地文物大都不朽,少数尸体因特别干燥的沙漠气候环境也成了干尸。这一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三千八百年前古墓沟人营构墓葬时的种种习俗,得以完好的在今天重现。我们依凭这些实物资料,对古墓沟人的社会经济生活、社会组织情况、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生态环境等,可以得到形象的概念。这对我们研究罗布淖尔地区古代土著居民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新疆古代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明显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就此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宗教是古代印度文化的主体 ,其丰富而重要的内容对印度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而佛教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 ,力主“中道” ,推崇民主与平等精神 ,更是直接反映了古代印度早期人类精神的最初觉醒  相似文献   

20.
中国艺术考古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艺术考古学奠基于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及中国艺术学科的确立和发展,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性遗存,即遗物和遗迹。这些研究对象具有科学性、功利性、多样性等特点。艺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文化人类学、图像学及对中国古代历史文献资料的运用。同时,艺术考古学的研究离不开考古学、古代艺术史、民族学、宗教学、民艺学等学科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