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颖谊 《社区》2014,(26):33-33
大书院巷,是一条深藏于甬城市中心的幽深小巷,具体位于海曙区月湖街道。它并不大,长约三百余米,东接偃月街,南望华侨豪生大酒店,与车水马龙的大路——柳汀街相邻。大书院巷,是因月湖“书院”而得名的。月湖书院,最早为常平义田书院,始建于清顺治十年(即1653年),后废弃。  相似文献   

2.
王渔洋扬州文学活动评述张宇声顺治十五年(1658),年仅25岁的王渔洋闯过殿试一关,中了进士,因位居二甲,未能在京师为官,于次年谒选得任扬州推官。顺治十七年(1660)的三月暮春,27岁的工渔洋,一位诗名早播于江南的翩翩佳公子,来到了歌吹沸天的淮左名...  相似文献   

3.
河东书院     
明朝正德九年(1514)春,河东百姓通过集资的方式,建起了一座河东书院,在之后423年的办学过程中,书院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和清廉的官员。  相似文献   

4.
雷师的第一个读书会宋锐(海康县文化馆524200)雷师,是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的简称。在建国以前,它是雷州半岛历史悠久的最高学府。其前身可远溯明代崇预九年(1636年)雷州知府朱敬衡创建的雷阳书院。这书院的原址本在海康县城西门外天宁寺后怀坡堂之北,后...  相似文献   

5.
对清代前期四川储粮的考察赵永康明清交替的战火以及继之而来的干旱、瘟疫,使得历来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省,千万人口死亡殆尽。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四川大饥,民互相食” ̄[1];顺治五年,极目尽是良田沃野的富顺、巴县等地,“斗米数十金亦无卖者。...  相似文献   

6.
岳麓书院明伦堂始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守道吴世忠仿郡县学宫,拆书院大成殿,扩建文庙于院左,于大成殿后建明伦堂,寻毁。明嘉靖年间重建,十八年(1539年)知府季本聘熊宇为山长,讲学明伦堂,次年庚子科考,中式者十人,一时科甲大盛。后又毁。清代重建,顺治九年(1652年)刊立"卧碑",置于明伦堂左,作为书院条  相似文献   

7.
黄宗羲与《明史》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宗羲与《明史》编纂赵连稳清朝“定鼎燕京”伊始,即于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开馆修(明史),中经康熙、雍正两朝,至乾隆四年(1739年)刊行,历时90余年。万斯同以布衣身份参与编修、审定、总揽其成,“阴操总裁之柄”,梁启超评论此事时说:“现行的《明...  相似文献   

8.
本文着眼于上海东亚同文书院的书院生,从书院生与上海、书院生内部(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来探讨书院生的精神意识,以此来揭示东亚同文书院“五族协和”的欺瞒性和虚伪性。  相似文献   

9.
田园 《社区》2012,(5):28-29
中国“和生课” 北京四海孔子书院是一家私塾式的学校.书院学生为4~13岁的少年儿童。过去的三年,书院一直与公益环保机构瀚海沙教育和文化工作室(简称瀚海沙)合作为学生开设“自然有机农耕体验”的课程,又称为“和生课”。  相似文献   

10.
长沙的岳麓、金华的丽泽、庐山的白鹿洞、贵溪的象山均为南宋著名的书院,四者之中江西有其二。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书院,而象山书院则是弘扬陆学的书院。虽经元明清诸代,白鹿洞书院一直办在庐山南麓,而象山书院则因种种原因,迁建多处,现将一般概况分述如下。一、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山象山精舍象山书院的前身叫象山精会,而其共创者则是南宋著名教育家陆九渊及其门徒彭世昌①。原址在今江西贵溪上清镇东南的应天山。宋淳熙十四年(1187),陆九渊门人彭世昌,来贵溪寻访张伯强和张行已等老朋友。“日登山游览,见“陵…  相似文献   

11.
张岱年谱简编(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顺治九年壬辰(1652)五十六岁清世祖下令严禁“琐语淫词,违者从重究治。”陈洪绶于春天因病从杭州回到诸暨枫桥,不久病卒,葬绍兴谢墅官山,著有《宝纶堂集》,卒年五十五岁。王铎卒,年六十一。顺治十年癸已(1653)五十七岁八月,上三衢,入广信,采访明朝遗老。言“所过州县,一城之中,但茅屋数间,余皆蓬蒿、荆棘,见之坠泪。询间遗老,具言兵燹之后,反复再三。江西士大夫响应金王,株连殆尽,言之可悯。”及至信州,“见”立寨死守者尚有数十余处,乡村百姓强半戴发,缙绅皆隐逸山林。”(《石匮书后集·第46卷》)作《常山》、《…  相似文献   

12.
顺治八年(1651)至十一年(1654),顾炎武侨居南京,积极参与联络顺治十一年张名振三入长江之役。他西走芜湖,寻求孙可望部在湖南的作战情报;北至淮安,联系万寿祺侦察北方清王朝的军事动态和国库虚实。其频繁活动于苏州太湖洞庭山一带,与江南抗清核心人物路泽溥兄弟一起秘密联络永历朝和海上水师,旨在支持张名振的长江之役。顾炎武的秘密抗清活动直接酿成了他顺治十二年秋至十三年春的“松江之狱”,从而迫使他出狱后浩然北上,漂泊终生。  相似文献   

13.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地方最高学府,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明神宗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由陕西著名学者冯从吾创办,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书院改为师范学堂。数百年间,关中书院秉承宋元书院之遗风,先后有冯从吾、孙景烈、李颙等大理学家于此教授,他们以昌明关学为己任,以讲求性理为宗旨,主张"明体适用"。同时,科举成就斐然。关中之乡试、府试的考举之士,多为此书院之生员,并培养出清代陕西惟一的状元王杰。此外,西北奇才于右任、关中大儒牛兆濂、教育家刘古愚等也曾就学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为陕西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纪卿 《可乐》2011,(9):76-77
道光十一年(1831年)春天,左宗棠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湘潭县有个周姓大户,正在为大小姐征婚。大家看好左宗棠的实力,鼓动他去应征打擂。  相似文献   

15.
盛于宋代的嵩阳书院,因座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这里三面环山,西有法王寺、嵩阳寺一带的山峡溪流汩汩而来,东有老君洞峻极峰的峡水蜿蜒而下,在嵩阳书院门前的书院河(双溪河)汇合东流汇入颖河,远涉入淮。  相似文献   

16.
怡然 《人生与伴侣》2022,(44):75-77
<正>在长期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历朝历代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治河人物,他们因时制宜地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治河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河业绩,得到了各方赞誉。清初治河名臣朱之锡,就是这样一位治河先贤。朱之锡(1623~1666),字孟九,号梅麓,浙江义乌人,顺治三年(1646年)进士,曾任弘文院侍读学士、吏部右侍郎等职。顺治十四年(1657年)升任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督河道,提督军务。  相似文献   

17.
书院藏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的集贤书院和丽正书院。然而,当时的书院,乃是国家藏书与修书的地方,正如袁牧在《随圆随笔》卷十四中所言:“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集贤书院、丽正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而后,一些讲学育士的场所也开始以“书院”命名。如:“乐林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建,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据考,唐代其他各地尚有此类书院约二十余座。这些场所之所以也称之谓“书院”,究其原因,盖皆有藏书故也.所以,书院虽为一教育机构,同时也是古代一重要的藏书机构。本文…  相似文献   

18.
仰山书院徐正付纪念陆象山的书院的确不少,但保存至今的却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则更寥寥无几。然而,陆象山故乡的“仰山书院”却数得上是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书院之一。南宋时期,人们为纪念象山陆子、晦庵朱子二人来金溪讲学,于县城内(今绣谷镇)熙春巷建立一栋徽州风格的“崇正书院”。当时人们有朱、陆二人在此“反复辩论如在白鹿(书院)”之说。该书院的布局;“书院后为何堂、立二先生本主于其中,前为讲学。作号舍于两翼,又前为教门,又前为大门,医日:崇正,……”书院于明末毁于兵天之灾。前人留胜事,千古仰象山。清乾隆二年(…  相似文献   

19.
一、家学渊源和师友影响 吕祖谦,字伯恭,婺州金华县(今浙江金华市)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卒于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年四十五岁。在南宋理学中,吕祖谦的学说占有重要地位。全祖望在《同谷三先生书院记》中指出:“宋乾淳以后,学派分而为三:朱学也,吕学也,陆学也。三家同时,皆不甚合。  相似文献   

20.
近代吴地书院曾出现过新学(西学)化的趋向,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渐为明显,这类书院或专门传播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或西学、中学知识兼授,或传授与西学知识有关的时务内容。吴地书院这种新学化趋向的时间虽然不长,然而有利于新学知识的传播和近代教育的发展,在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吴地书院的新学化,是与吴地的人文、地理、历史和社会发展以及西学东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