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意识内涵丰富又复杂,一直是国内外哈代小说研究中的一些分歧性意见所在,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社会悲剧意识:1.经济困境;2.现代精神文明对人性的扭曲;3.新旧两种文明撞击中人物精神世界的分裂和痛苦。二、命运悲剧意识,哈代对威塞克斯地区人物文化心态的准确把握。三、生命悲剧意识,源自哈代的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悟,1.个体生命的现实困境;2.人类群体的宇宙困境。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中的整体主义及其在近代的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整体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倾向 ,也是传统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它一方面根植于传统的社会结构 ,另一方面又是理论上自觉建构的产物。整体主义建立在人类群体与个体既分裂而又寻求统一的历史事实基础上 ,同时它还与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或要求超越的愿望有关。因此整体主义不仅以前近代社会“人的依赖关系”为根基 ,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对整体主义的批判和反省是很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3.
庄周与萨特,对人的存在意识与存在方式都曾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关于个体孤独、绝对自由、悲观而乐观等命题,都曾是二者为命途多舛的人类生命所作的无奈而悲凉的存在选择,让我们看到东西方哲学家在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过程中观念思维超越时空的交互与相通。  相似文献   

4.
“第六代”电影中的同性恋影像颠覆了一直统治着中国大陆电影银幕的异性恋霸权,其所造就的别样的影像性感模式是对异性恋一枝独尊的影像性感模式的挑战,解构了男女两分的性别结构作为性快感生成本源的唯一性。这些电影同时展示并放大了爱与性的多向性和多义性,人的性关系也许应该终止于同性爱与异性爱的区别,而仅仅区分为快乐的爱和痛苦的爱。快乐或者痛苦永远取决于个体的自由选择,任何爱欲方式都是可尝试的快感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庄周与萨特,对人的存在意识与存在方式都曾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关于个体孤独、绝对自由、悲观而乐观等命题,都曾是二者为命途多舛的人类生命所作的无奈而悲凉的存在选择,让我们看到东西方哲学家在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人生过程中观念思维超越时空的交互与相通。  相似文献   

6.
普遍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意象作为人类精神的一个凝结,既汇聚了生存个体的痛苦与欢乐、悲哀与追求,也凝结了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本质.它所映照的人类精神流浪现象,所摹写的人类生存的精神实景,以及所透射的人类永远的诗意怀想,引领着我们走进古代先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在对人类共同精神的感受中进入审美境界.同时,它也再次呈现了文学意象把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7.
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文学,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一批重要作家和独具特色的作品,构成河西文学的新气象。他们书写河西,不约而同地展开对地域情境的叙事和抒情,重构着河西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他们重新发现被所谓正史忽略或遗忘的历史,重视日常生活的河西历史,表现民间文化和民间情感;他们的创作体验源自河西又超越地方与族群的人类意识,执着地把一个奇特的河西世界展现给世人,开辟着由地方性而通达人类性的蹊径,也诠释了文化多样性在文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人的本质出发 ,人既是现实存在物 ,又是价值存在物 ,是“是”与“应是”的统一 ;从教育活动的本质出发 ,教育世界既是一个事实的世界 ,又是一个价值的世界 ,其对个体及社会表现出适应与超越的统一。教育这种适应与超越正是教育理想得以生成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一个重要参数.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文化已汇聚国内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统一性、连续性、非宗教性、泛道德性、中席和平和乡土情谊.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其作用是其它任何文化形态所不能取代的.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也改造和创…  相似文献   

10.
世界文化的一体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人认为,在一体化的过程中,西学东渐是21世纪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早有东学西渐的历史,即使在近代,也没有中断东学西渐的过程。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了对旧中学的改造和超越,是人类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代表人类文化的先进性质和正确方向。因此,在21世纪世界文化的变流过程中,东学西渐必将成为21世纪世界文化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是揭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依据。文化的存在不以我们的主观好恶与主体选择为转移,它以其刚性的力量超越个体意志而对人施加影响,规定着人类的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12.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这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3.
赛博空间的精神性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计算机和网络而建构的赛博空间具有虚拟化、符号化、在线化等特征,其独特的存在与运行方式导致了人类精神在新的层面的超越:从现实世界到虚拟空间的精神性超越,公共精神对私人精神空间的超越,博客精神与个体理性的超越。博客是网络表达的最新形式,博客以其思想的独立性、行为的个人化与出版的自主性特征推动了个人话语的张扬与个体理性的现实性超越。  相似文献   

14.
台湾寻根文学分别于1940年代、1950-60年代、1960-70年代三度勃兴,因历史激发力的不同在文化心灵诉求上各有侧重。从文化心理层面整体审视,上述台湾寻根文学的三度勃兴与台湾人内在主体的二元分裂密切相关:首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主体分裂,再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大陆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源自台湾人与西方人之间的主体分裂。三度勃兴的二元分裂虽各有不同但皆导致台湾人无根的失落,这正是寻根的前提。三度勃兴显示出台湾人对于母体文化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求,对于走向现代而不自我迷失的精神寻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文品与人品的统一,认为文品是人品的投射与镜子。但是,文品与人品在很多情况下难以统一和协调,两者分裂与相互矛盾的情况在古今中外屡见不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于在作者及其作品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环节,即“隐含作者”的形象。“隐含作者”与实际作者有时距离较近,但有时却差距甚大。“隐含作者”的艺术真实性是在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中,不断超越双方的狭隘与局限而得以生成的。这个过程就是作者超越功利自我向审美自我生成的过程。而且,作者的这种超越,要经过内心的搏斗与灵魂的苦痛。因此,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时,既要看到作品对现实生活形貌的超越,又要看到作品对作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诗雨轩 《社区》2013,(20):30-30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总是有一得必有一失。爱情能够给你欢乐,但它同时也给你痛苦:财富可以给你享受,但它也会带来苦恼:成功使你快乐,但是当失败之后痛苦将变得强烈而无法忍受。  相似文献   

17.
海子已经成为境遇最为独特的中国当代诗人。他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影响巨大,但该诗的内在精神陷于分裂。这种分裂与海子对精神乌托邦的迷恋有关,也与现代性思维方式有关。中国当代诗歌必须超越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也要超越沉溺凡尘俗世的诱惑,要重建在凡俗世界而不属于凡俗世界的诗歌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世界正义作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为化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张力、分配全球合作利益与责任、巩固全球团结提供规范和纽带。世界主义的全球正义观,忽视了国际社会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以及国内与国际、政治与经济领域的差异。国家主义者的国际正义观念,虽然对国际社会现实做出妥协,但也默认了全球巨大贫富差距的合理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世界正义观,以人民作为世界正义的主体,在区分世界正义与国内正义、经济正义与政治正义的基础上,建构一种各国经济上平等、政治上独立自主的正义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模式超越了世界主义的抽象平等主义和普遍主义,也超越了国家主义的二元论,提供了一种理想且可行的世界正义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主持语:第五届北京双年展以"未来与现实"为主题,把未来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人文关怀相结合,通过艺术共同构筑一个超越现实、走向未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世界。不仅记录当代人类为了走出现实的困境、创造美好未来而艰辛跋涉的足迹,也寄托着亘古人类永远的梦想,展览涵盖来自世界84个国家的700余件作品。北京双年展作为大型国际美术展览,...  相似文献   

20.
"斯诺命题"所揭示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已成世界范围内十分热烈的讨论话题,但迄今为止,学界的纷纭众说距问题的实质尚有距离.关键在于"斯诺命题"反映的并非仅只文化自身的问题,而是反映了人类主体与客体相分裂的错误立场造成的理论及实践困境,由此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只有在改变这一错误立场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世界范围内有关两种文化的热烈纷争提示我们21世纪的文化将是一种充分整合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综合型文化,21世纪人类的发展也必须在主客体关系的和谐统一中才能谋求发展的可持续性.反省与纠正人类主客体相分裂的错误立场,建立一种主客体关系立场应是新时代必然而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