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席勒把美分为刚毅的美和柔软的美(阳刚的美和阴柔的美),实际上就是西方美学史上所谓的优美和崇高。席勒把优美和崇高作为一个整体,与自由联系起来。从整体上来看,美是现象中的自由,可是,优美和崇高所表现的自由是不同的,优美是在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和谐之中表现的自由,而崇高是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表现出来的自由,席勒还根据感性与理性的矛盾性质把崇高划分为理论的崇高和实践的崇高。席勒总结了西方美学史上的崇高理论,把美与崇高的共同本质和各自特征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利奥塔对现代性、逻各斯(理性)中心主义充满强烈的不满。他提出了在"主体已死"之后的现代社会里,"人"何以可能的问题。利奥塔努力拆解现代性,拒斥元叙事、总体性等传统理性主义话语,提出了他自己的关于差异、歧义和感性的,以及关于政治的、道德的美学方案,即崇高美学。从总体上看,他的崇高美学主要表现为三种面向:荒诞、震惊和非人。这些是利奥塔从语言游戏、康德、纽曼以及先锋艺术那里发现的。他的这些所谓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和精神,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崇高"。当然,或许这正是利奥塔的解构策略:正是渴望通过这些,利奥塔试图实现人的自由和超越,只是,它或许也仅仅是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虽未曾直接用崇高一词谈论美 ,但是 ,他对变与动、破坏与建设的倡导 ,对英雄、豪杰、大丈夫的呼唤 ,对大鹏、蛟龙、江汉赴海、火山喷发等意象的描绘 ,对大多数人焕发昂奋、进取激情的期待 ,都表明他在高扬崇高美。这种从思想启蒙、社会改革的角度对崇高的倡扬 ,在当时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梁启超对崇高的倡扬 ,在任何时候都有激励人的作用 ,这也许是从纯学理的角度对崇高进行研究所无法企及的 相似文献
4.
王玉玮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8,10(1):113-118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表现主要体现为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本文最后阐释了当代中国电视剧崇高美追求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壮族民间故事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一种崇高美。这种崇高美主要体现在故事主人公与其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上。此外 ,故事还通过塑造形体巨大、力量威猛的形象以及通过夸大、渲染对立面来突显、反衬崇高美 相似文献
7.
从康德到黑格尔,"崇高"在美学乃至整个哲学沿革中的境遇牵系着人的境遇.无论是康德、席勒还是谢林,都是把"崇高"与"美"(优美)作为审美判断或美感直观的两个性态有别的维度提出的;黑格尔依然沿用了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但他只是把它置于"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唯一被认可的审美维度下,赋予它以阐释"艺术前的艺术"的使命.美学在康德、谢林、黑格尔那里都只是价值祈向隐然可辨的哲学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美"和"崇高"的价值在怎样的分际上被确认取决于不同哲学体系的价值重心.一如悲剧的衰微,"崇高"违别我们已经够久了."美"正渐次沦落为当年叔本华所鄙弃的那种"媚美",与"告别崇高"的轻佻呼叫相唱和的是熹音湛湎中的人们的泛艺术嬉戏.然而,文化危机的消息毕竟早就报告着某种可能的运会,它在警示人们作必要的人文自审时也提撕人的审美心灵再度唤起那富于悲情的"崇高"的一维. 相似文献
8.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它一般具有磅礴的形式、令人震撼的气魄,带给人以无限崇敬、无限感动的情感反应。崇高美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十七年”文学时期是其兴起和成熟期;“文革”时期崇高美走向异化乃至衰落;20世纪80年代崇高美得以重新复归;90年代后因社会、历史原因崇高被“躲避”,走向消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的宇宙是阴阳虚实的宇宙 ,中国美学的崇高以宇宙为源 ,在人物、建筑、山水中得以充分体现。超越自我的过程是正面的、愉快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自然的数学崇高和自然的力学崇高进行分析,以及对人与自然进行相互比较,康德最终解构了自然崇高,而建构起道德崇高。崇高从根本上象征了人的道德主体性,彰显了人相对于自然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张良丛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25(3):60-61
弗洛伊德的美学是现代美学的一种形态,本身并不是后现代的美学思想。但是由于对无意识、非理性、本能欲望等的强调,解构了传统美学的很多观念,也使其带上了后现代的色彩。本文从弗洛伊德美学对审美主体、古典理性主义、审美界限所具有的潜在的结构意义等方面论证了其所具有的后现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博克的美学思想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总结.鉴赏力、同情、崇高等是博克美学中的几个重要范畴。只有把博克放在当时的美学语境中,才能看清他在美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陆扬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71-77
在后现代背景下审视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当可发现:蒋氏美学充满了开放性和创造性的特质,他关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艺术是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基本理念,并非业已出局的明日黄花,而是具有足可以和后现代话语进行对话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4.
超女现象的后现代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女现象作为一个文化奇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较为浅表的超女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回避的后现代文化机密,超女性别的中性化叙事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定位,超女这种文化现象是文化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一个来源。 相似文献
15.
作为沟通《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美学作品,《判断力批判》的辩证思想处处可见。除了社会历史和文化思想历史发展的积淀,康德本人作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创者的远见卓识,也成为该书闪烁辩证思想光辉的重要原因。而这其中,关于美的分析和关于崇高的分析两部分,尤能体现出辩证法的灵活运用。这种辩证的思想在击败莱布尼茨一沃尔夫的形而上学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此书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庄子散文的内质的黑格尔元素崇高美、艺术美、庄子传统美学内核构成和庄子的独特美感显现来论述庄子散文的美学精神,笔者试图从庄子散文内质的黑格尔美学元素、庄子传统美学内核构成和庄子的独特美感显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庄子的散文特色。笔者认为庄子的散文具有朴素的美学痕迹和哲学思辨。 相似文献
17.
孙相宁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21(2):62-63
自从朗吉弩斯将崇高引入审美范畴之后 ,人们便开始了对于“崇高”的不断关注。西方美学史上 ,从朗吉弩斯、伯克、康德 ,到黑格尔 ,以至后来更多的美学家 ,他们对于“崇高”的看法不断翻新 ,同时也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本文试图找出这个相承脉络 ,并提出个人的一点观念。 相似文献
18.
崇高判断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占据了一个显著的位置,虽然康德同时却宣称它是不重要的,并且也根本没有给出关于崇高的分析论。但是崇高判断是为了弥合体系的巨大鸿沟的重要理论。康德在三大批判中对这同一个问题作出了三种理论设想,但是最终在第三批判中选择了崇高理论。在这个最终的方案中,美和崇高的判断不仅带来思维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感觉和评价方式的转变。因而不仅是在理智上,而且使整个心灵得以转向更高的目的。可以说,康德至此才真正找到了道德法则在这个世界之中作为"立意和实行的动机"首次展现给我们的经验的可能性。借助于对崇高的审美在文明中的发展,一个虽然不能被认识但是却必须为了人类自身的自由而设想的超感性的基底的世界从而必然地被意识到。 相似文献
19.
王玉玮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6):67-72
作为对审美意义和生存意义的揭示,“崇高”历来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电视剧对崇高美的追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崇高美的形式主要体现在悲剧性以及壮美式上。文章最后阐释了中国当代电视剧崇高美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始阶段,商品经济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价值判断等观念上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价值标准的变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功利原则随着人们经济行为的普遍化而日益强化,且不恰当地移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冲击并打破原有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平衡态势,建立起新的文化模式和新的动态平衡,这无疑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但也会出现文学艺术某些方面的困境和人文危机。追根究源,造成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的真正原因不完全在于市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