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语言学界有关“个人的言语风格和言语修养”问题的研究情况,并在综合各家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了“个人的言语风格”和“言语修养”两个概念的含义。最后结合中外作家和专家学者的有关论述,从个人的语言技巧、对语言的加工能力和驾驭能力、选用修辞同义手段的能力、语感的灵敏度以及各种语体的表现能力等五个方面论述了言语修养在形成言语风格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家言语风格独特性的语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风格作为作家“精神个体性”的体现 ,具有不可替代、不可移易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 ,直接来自于呈现在具体文本中的作家独特的言语风格。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看 ,作家言语风格的独特性 ,主要取决于其独特的言语方式 ,即其在进行文学话语活动时对语气、语调、语音、词汇、句式句法以及修辞手段的独特选择和习惯性运用。  相似文献   

3.
作家的言语风格,是作家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的综合表现,是作家语言运用纯熟的标志。我国当代著名的报告文学家徐迟,在40余年的报告文学创作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他独特的言语风格,值得人们认真地进行研究,这无论是从文艺学或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都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作家个人言语风格的研究,我国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古代的言语风格论,重在言语风格的归类。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就提出了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  相似文献   

4.
风格谈     
一文学作品的风格是文艺理论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不仅因为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牵涉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同时也因为一部丰富多彩的文学史,都是由不同时代众多的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所构成的。特别在我党粉碎“四人帮”以后,党中央多次强调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研究作家作品的风格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论刘勰的风格学理论。第一部分据《定势》篇分析文学风格受文体制约的几个问题,解释“并总群势”、“总一之势”、“循体成势”、“失体成怪”、“参体”等概念和命题的含意,并与西方古典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据《体性》篇分析风格与作家创作个性的关系,研究刘勰对“八体”的态度;第三部分据《风骨》篇探讨刘勰理想中的文风以及一代文风对风格取向的影响,指出刘勰重视研究风格问题主要是为纠正时弊服务的。  相似文献   

6.
究竟该如何看待作家的人格与作品风格两者的关系呢?刘勰认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觇文辄见其心”(《文心雕龙·知音》)。刘熙载亦称:“诗品出于人品”(《艺概·诗概》)。就是说,文格是人格的体现,二者是一致的。但是,确实也存在着另一种现象:颇有一些作品的风格并不能或者不完全能体现作家的人格。无怪乎元好问在《论诗三十  相似文献   

7.
孟称舜选编的《古今名剧合选》是一部元明杂剧选集,集选本与评点为一体,集中体现了孟称舜的戏曲观。在该选集的序言及评点中,孟称舜的戏曲当行论和风格论尤值得重视。其当行论表达了戏曲创作如何达到“当行”的见解,涉及戏曲人物形象塑造、戏曲语言等方面。风格论方面,他明确提出戏曲的两种风格——婉丽和雄爽,否定风格优劣论,否定“北主劲切,南主柔远”,主张风格应以作品分而不应以地域分,主张作家风格具有多样性,在具体评点中,对作家具体作品风格和整体创作风格的评价较为中肯。孟称舜的戏曲理论,在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以及文学的“思想状况”是新世纪以来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任何文学文本都是作家主观参与下产生的,这种“主观思想”和文学的“思想是不是相同?文学的思想该如何理解以及文学创作中如何渗入这种思想?这种“思想”的现实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表达?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梳理并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领域中,文学风格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周恩来同志曾经说过:“没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就会消亡.”(《关于文化艺术工作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一种艺术种类,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一个文艺家只有创造了独特风格,他才算对文艺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英国诗人杨格所说的,独创的作品“扩大了文艺之国,给它的版图添加了新的省份.”(《论独创性的写作》)艺术风格的百花齐放,是文艺事业繁荣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风格在文学艺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作家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并具体表现在哪里呢?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是作家艰苦劳动探索的结果.对风格的形成,秦牧曾经有过精辟的概括,他说:“写作特点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必然形成风格”.(《艺海拾贝》第14页)他认为,只有敢于“酣畅淋漓地流露这个‘我’,才有‘新鲜的艺术风格’”.(同上,第  相似文献   

10.
徐大明和盖伊对索绪尔的语言/言语理论进行了批判。他们说索绪尔错误地认为没有必要研究“言语”,并表示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语言表现的理论是索绪尔的语言/言语理论的翻版。为此,论证了索绪尔认为研究“言语”是有必要的,并阐释了索氏的语言/言语理论与乔氏的语言能力/语言表现理论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部灿烂的文学史,都是由各个时代许多独具风格的作家和作品融汇而成的。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研究散文的风格是文艺理论的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它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尤其是提高散文的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  相似文献   

12.
言语风格学是语言学一个分支学科,而古文献辨析则是古典文献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关系密切.言语风格学的一般理论对古文献辨析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言语风格学指导古文献辨析工作是可行的,反过来,古文献辨析的成果也能进一步丰富言语风格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由《中国时报》的《人间》副刊首先倡导,台湾文坛上出现了一股“报导文学热”,还不断进行评奖,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那么,台湾为什么会出现这段报导文学的繁荣时期?台湾对报导文学的认识如何?它的功用、特征是什么?它属于什么范畴?指导创作的理论是什么?过去的几年中,在台湾的新闻界、文学界以及高等院校中,对这些问题曾展开过热烈的讨论。研究和探讨这些理论,对了解台湾报导文学的历史与发展,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4.
修辞学界,不少同志现在认为修辞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实际是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修辞学应该现代化。如何使我国修辞学研究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关键在于全面地理解语言的功能,从而弄清什么是修辞过程,什么是修辞现象,才能科学地确定修辞学研究对象,明确修辞学的研究功用。语言的功能有哪些呢?与修辞学研究的关系怎样呢? 一、语言有统一着的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它是人类交际和思维最主要的工具;而修辞学要研究“语言·思维”这统一体运动中的信息加工质量和表达效果。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普遍性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从语言的起源上,宏观地论述了语言交际功能与思维功能的统一。我国著名语  相似文献   

15.
“成事性言语行为”与文化语境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 ,如何进行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语境的转换和再现至今仍是译者的一大难题。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语境和情景语境往往能得以成功转换 ,而文化语境经常转化不恰当甚至被译者所忽略。本文指出 ,引入语用学机制 ,尤其是“言语行为三分说”中的“成事性言语行为”理论 ,不失为跨越文化语境翻译屏障的一项颇有意义的尝试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一般说来,作家语言风格的形成是作家语言运用成熟的标志,风格一经形成,总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对于一位语言大家,一位有漫长的创作道路的作家,这种稳定是有限的,他们的语言风格总是在发展变化着的。要研究这一类作家,我们不仅要了解其最富魅力的顶峰期的风格特点,也有必要了解此前各个时期的语言个性,还要考察这一特点形成之后的发扬、完善或褪色、衰变的过程。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一位语言大家,他的言语活动给现代  相似文献   

17.
随着探讨陶渊明诗文创作的深入,诗人自身的创作态度问题被明显地提了出来。笔者以为,考察一个作家的创作态度,最起码有两个标准:一个是作家如何和怎样回答现实已经提出的问题,即写什么和怎样写。比如,就陶诗的思想内容说,是表现他个人的“苦闷的释放,哀感的解脱”,还是揭露封建士族门阀制度的罪恶,探寻桃源社会理想?就陶诗的形式表现说,是“一种零星的日记体”,还是已探得了独标丰彩的时代风格?(见《争鸣》1987年6期陈域文)另一个是写这些和这样写的用意何在,即创作  相似文献   

18.
语言风格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文学风格学是文艺学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试从言语的格调、言语的语言化、风格形成的要素、语体与文体等语言风格学研究过程中的几个实际问题切入 ,认为语言风格研究对文学风格研究具有一定的穿透力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风格问题,涉及到一系列比较复杂的理论问题。一部灿烂的文学史,都是由各个时代许多独具风格的作家和作品融汇而成的。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研究散文的风格是文艺理论的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它对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尤其是提高散文的创作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那个民族精神的印记”,普列汉诺夫认为:文学是“民族精神本性的反映——是那些创造这个本性的历史条件本身的产物。”鲁迅在论及陶元庆绘画特色时指出:“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必有中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剪刀差”?我国当前存不存在“剪刀差”?如何缩小“剪刀差”?这是当前学术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有必要对“剪刀差”的理论和方法,作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