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增长与方式变革王保安经济增长是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客观存在和自然过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生产诸要素的整合形态,以及由此所决定的经济运行方式。增长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经济运行机制和体制建设、以及政治体制和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未来问题辩论中的关键问题。经济增长的矛盾状况随着生产与消费规模、工业化程度和人类经济活动带给自然环境的负荷以及经济生活中的技术革新而不断加剧。不同的经济增长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不同。作者认为,未来不可能要求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率。按可持续经济发展构想的要求,在生产和利用使用价值时,应对整个社会劳动体制,社会化的再生产工程进行实质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于受高消费思潮的影响,消费基金急剧增长,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超前消费已经严重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甚适应,这种供求结构间的失衡则加剧了供求间的矛盾。现实的消费结构,超越了生产与收入水平所应有的合理结构,为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后果,所以,深入研究消费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清我国消费的现状,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促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增长,实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是当前  相似文献   

4.
消费模式的变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消费者代表着经济的需求端,他们是决定经济和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消费者改变落后的消费模式。一、哈尔滨市居民消费模式的现状哈尔滨市居民的消费经历了由解决温饱...  相似文献   

5.
消费是人类经济增长最初也是最终的目的,单纯为了经济增长速度、为了增加就业、为了出口创汇等,可能脱离经济发展的消费目的,未必有利于真正的经济增长。新时期中国理想的经济增长必须考虑以下六个制约因素,即居民增长的消费需求、资源的供给、环境容量、国际竞争力、科技创新和制度。关键是突出消费作为增长的目的,抛弃狭隘的速度思维,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以分配公平为前提,建立有责任约束的经济增长机制。  相似文献   

6.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从传统农业产业向现代工业产业转变过程中,一国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变化呈现一种"倒U"趋势.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里保持高速增长,但收入分配差距并没有达到"倒U曲线"的拐点,居民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是"倒U曲线"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还是中国的"倒U曲线"具有特殊性.借助于马克思生产与消费关系原理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所以没有实现收入分配的转型主要决定于体制转型和转型方式这两个因素;而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促进收入分配转型必须改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地位,以及转变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结构;为此还要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7.
乔榛  徐龙 《学术交流》2013,(2):63-67
分配作为从生产到消费的中介环节,包含着生产与分配的关系,而这一关系进入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最终又演化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在经济学的演进中,早期的经济学家关注更多的是经济增长如何决定收入分配,而进入现代,经济学家对这一关系的研究重点转到收入分配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呈现这种历史演进趋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济从生产时代进入消费时代。然而现实显示的情形更为复杂,从实证的角度加以考察,我国目前呈现出来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互动性,其症结在于收入分配的差距较大,为此,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缩小分配差距,以形成消费对经济增长有效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甘肃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吕胜利,宋秉芳本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从目前来看,难点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又是关键。因此,9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题,将围绕如何增加农民收益而展开。现在距离2000年还有6年时间。需要加...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说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斯蒂格里茨也谈过:“金融体制是经济的大脑。”“住房改革的成功取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成功”。福利分房的取消使广大居民个人成了住宅商品的巨大潜在需求者,同时国家又决定把住宅产业培育成新的消费热点的经济增长点。而由于本身具有价值大、耐用期长等特点,住宅商品的消费在现代社会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今天的中国居民已不能再以那种传统的消费方式即攒足钱再消费的方式去对待住宅商品。那样对个人来说是一种生活质量方面的损失,对整个社会来说,会对…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学术界就我国的人口、劳动力过剩等问题展开了讨论,都认为,劳动力供给过剩,就业将是90年代和下个世纪前一两个年代的大问题,也认识到就业与经济增长、投资等等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经济发展方式也密切相关。那么,经济怎样增长和发展,才能使劳动力就业问题解决得好一些呢?有必要从理论上分析经济增长速度、投资、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对劳动力人口需求、就业水平、失业率等等之间的关系,同时给其中一些问题的计量实证研究在理论上提供一种方法。劳动力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人口的就业水平又是由经济增长和发展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所决定的,其中经济增长决定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即需求水平;而经济发展决定整个国民经济对劳动力人口的需求容量。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决定一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阶段、制度条件及经济开放程度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种战略目标,势必要将其置于现实背景之中,赋予其历史选择的特定内涵与外延。作者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宏观背景实证分析入手,把握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位,并分析其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及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过40多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17年的努力,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工业化任务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正向小康目标迈进。但是,从我国经济增长的历史考察可见,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是以高资金投入、高物质消耗、低效益的产出、结构失衡为代价的。为此,分析美国“效益型经济”的增长方式,对我国政府和企业都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有益的启示。一、美国“效益型经济”的发展经验“效益型经济”是美国国民经济的突出特点,它集中表现在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上。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  相似文献   

13.
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秋菊 《社科纵横》2008,23(2):46-49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拉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足.而出口的拉动作用潜力有限,投资的拉动作用则需要消费来支撑,因此,消费需求不足尤其是农民消费需求不足就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最大症结.这种状况决定了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而要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关键在于破解制约农民消费的"资金瓶颈"、"硬件瓶颈"和"软件瓶颈".  相似文献   

14.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李宗开,王雅君我国已经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它迅速地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但这种高速增长所依托的。一是旧体制压抑下的活力的爆发,二是生产要素的大幅度投入。这种增长方式本身固有的缺陷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后...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过度依赖出口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国际贸易环境逐渐恶化的冲击;要使我国经济继续长期保持稳定增长,必须依靠拉动国内消费市场,特别是要拉动农村居民和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而由于我国存在显著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农村居民在实际收入、教育、医疗、养老等水平上都显著落后于城镇居民,这些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消费.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差异,为农村居民创造平等的经济和社会保障环境,是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最根本措施.此外,我国目前对于中低收入居民的税负水平相对较高,国家应通过调整个税起征点等措施降低对于中低收入居民的税负,增强其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16.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体制条件姜作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而且也涉及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需要各种条件与之配合。本文试图就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条件及其改革对策选择作...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中国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正如2 0 0 2年 1 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指出的那样 ,中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开始实施旨在达到经济发达国家水平的第三阶段。中国承认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所遇到的诸多问题 ,如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地区之间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正如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有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到本世纪末我国广大人民生活要逐步实现小康,说到底是一个农民实现小康的问题。上海在全国属经济发达地区,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消费水平分别超出了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1.6倍和1.3倍,算不算提前实现了小康?本文通过比较和借鉴,认为要比较客观、合理地反映人民小康生活,必须把人民生活改善量变的渐进性和质变的规定性作为衡量小康标准的核心,考虑到可能和实用,提出了一组量化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对8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的变化作了大量实证考察分析。作者认为:(1)8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就总体而言,还没有实现小康;(2)上海农民可望在“八五”期间提前实现小康目标;(3)80年代农村住宅消费过度膨胀使农村长期分散居住的格局再次定型,给生活的继续改善和提高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因素,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最后,本文对90年代上海农民生活作了比较具体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社会发展说到底就是人的发展。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人的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地丰富和增长,在每一个新的实践阶段都会形成新的需求模式。所以马克思指出,生产从来都是社会的生产,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消费也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的、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具体的消费。人所消费的物质生活资料、精神文化产品是社会创造出来的,人的消费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农村的社会关系逐步改变了私有制社会那种生产与需要、劳动与消费相分离…  相似文献   

20.
杨文进 《求是学刊》2003,30(6):54-59
现有经济增长理论本质上是实物性的。实物性经济增长与货币性经济增长是不一致的。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的产品价格、经济增长、内生性货币供给等都是由反映资本主义一般生产方式的平均利润率或自然利息率决定的,而不是由技术等"实物性"因素决定。长期的经济增长及形式上决定它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等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短期的经济增长和货币供给围绕其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