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孟祥林 《城市》2011,(4):15-21
一、"双核+双子"格局下的京津唐秦城市空间互动分析 "双核+双子"模式的京津冀城市群建设构想是在打破传统行政隶属关系条件下以京津两个大都市拉动近京津河北省地区城市发展的新思路,通过构建大北京、大保定、大唐山、大天津的城市互动新格局以期在宏观层面拉动唐山—保定与北京-天津的城市互动,在这种城市群建设格局下,保定、唐山分别成为京津双核的两翼(如图1)。  相似文献   

2.
孟祥林 《城市》2014,(2):17-24
正京津冀历史上曾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在"大北京"发展的过程中,也要从京津冀一体化层面考虑问题,让北京与更大的腹地建立联系,京津冀应突破"硬区划"的限制,在软区划层面实现对接。离开京津单纯谈河北省进而在河北省内部做文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位于京津冀中的保定谋求发展,更需要借助近邻京津的地缘优势。保定在发展中提  相似文献   

3.
王珺  李威 《城市观察》2016,(5):5-16
本文在改进Duranton提出的产业变动指数的基础上,对我国2003-2013年281个地级市的就业数据进行了分行业、分类型与分时间阶段的测量,发现随着时间阶段的推进,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变动指数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城市规模越大,产业结构变动指数越高。此外,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就业流入与流出产业中有一定的差异,但差异尚不十分明显,这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特大城市并没有从聚集转向全面扩散。因此,建议我国城市在下一步的发展政策中,要注意在提升特大城市新产业成长与产业扩张能力的同时,加快推动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使特大城市中产业的加工制造生产环节外移,促进其与周边城市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与互动,从而实现城市之间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正京津联动发展是中央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央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难度最大的问题。而京津联动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京津功能定位的协调问题。在北京的首都核心功能定位确定后,天津的定位问题就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战略问题。一、中央对天津两次大的定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北方重要经济中心定位问题的分析1996年,国家进入"九五"计划时期,将环渤海地区列为7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的第  相似文献   

5.
孙可娜 《城市》2015,(3):10-13
一、京、津、冀三地产业特征与结构差异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从2014年初开始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京、津、冀三地政府、各方专家及社会各界对此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充分论证,力求突破各方面的局限,在产业发展、大气治理和铁路交通等诸多领域共谋一体化发展大计。京、津、冀三地在优势互补、相融共济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北京和天津作为全国两大直辖城市,集聚着众多各类人才,科技优势显著,工业基础雄厚,金融、商贸、交通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体系完善。河北地域广阔,资源丰富,环绕京津,空间广阔,为京津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是京津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三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梯度的落差,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6.
周长林  孟颖 《城市》2011,(1):7-12
一、京津滨产业带是京津冀产业发展的主体京津塘高速公路开通以来,带动了沿线城镇和产业园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带形发展区域。笔者认为,目前从北京、天津到天津滨海新区的沿线地区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全新的产业带———京津滨产业带。  相似文献   

7.
滇中城市群产业目标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思  赵健霞 《城市》2012,(5):24-26
当今社会,城市的发展由单一发展转向城市群的区域性发展,但是城市群的发展也要重视局部发展,注重城市群内每个城市的发展,确立合适的产业结构目标,而不是以城市群的整体产业结构目标为指导.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国外产业结构研究的内容丰富,但是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不一样,所以产业目标结构要适应地方的经济发展.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在适应我国国情的前提下,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十三五”时期,上海要从国家战略要求、产业发展态势、上海城市转型导向等维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破解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和困境,具体为:延续“三化一融合”和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发展方针,丰富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内涵;以“四新”经济为引领,大力提升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质量;加快释放开放和改革红利,加快构筑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合力,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环境;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推进,加快构筑功能性产业体系;强化要素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联动性,全面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宋迎昌 《城市》2021,(4):3-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一直是短板.从京津冀区域内的竞合关系看,通州产业发展的出路是服务业.笔者据此提出,通州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商务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文化创意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产业发展总体构想是"高端引领,统筹协调,创新突破,跨越发展".最后,笔者提出构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和产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祯梅 《现代妇女》2014,(11):452-453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京津城市历史文化相关文献,统计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的分析,探讨京津城市文化的概貌、特征,以及城市性格的异同。同为华北地区的直辖市,北京与天津城市文化特征相近,但京津两城政治地位不同,城市发展进程、城市性格却相差较大。其中,政治因素利用了两城市的地理因素,形成北京的多元、皇家气质与天津的安逸、平民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世界,伦敦、纽约和东京等综合性全球城市伴随着现代化浪潮而崛起,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产业引领、制度创新、区域城市群等是其主要驱动因子.回顾历史,上海近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统筹等驱动要素,但也存在支撑动力不足、瓶颈约束增大等风险和问题.展望未来,上海在迈向全球城市过程中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扩大开放,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为实现2050年愿景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上海一贯十分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导向作用。基于以往产业发展思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发展应重点把握好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产业发展实践、产业转移与产业扩张、产业领域高新化与产业技术先进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等之间的关系。因此,上海“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不应是“十一五”简单的线性延续,需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强化“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紧紧抓住核心技术、网络渠道、企业家、企业主体和政策支持等要素条件。  相似文献   

13.
王征 《职业时空》2014,(6):39-41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新时期国家三大重要战略之一,德州市被纳入并被赋予"一区四基地"的明确定位,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区"(以下简称"一区四基地")。德州作为纳入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城市,成为山东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本文就"一区四基地"中的建设"优质劳动力输送基地",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三、区域工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成果,工业化阶段往往是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工业化的演进过程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来表现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演进使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较快上升,并拉动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是世界上少数实行设计产业引导经济发展策略的城市。2006年5月,蒙特利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城"的称号,成为北美洲第一个加入文化多样性全球联盟创意城市网络的城市。蒙特利尔设计城市的发展,缘于市政当局对城市发展战略的明确定位,同时以开创性的策略引导和支持设计产业发展壮大。这对我国创意城市的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建章 《城市》2010,(7):48-5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自主创新。”技术革命和创新驱动是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和国内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首要抉择。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借助京津科技优势促进河北省科技创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之间明显存在着大三角的互动关系.北京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要把握首都优势、经济优势、区位优势三个要点,找准自己的合作定位、城市发展定位、产业定位、文化定位,才能融入"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内的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和价值.北京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要突出政策协调功能,打造北京"一带一路"总指挥部;发挥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经济辐射作用,促进周边产业结构升级;确定北京投融资中心地位,形成"一带一路"主题的金融集聚;通过北京国际影响力,发挥支撑服务功能;依托北京中国文化中心优势,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沈艳兵 《城市》2014,(8):38-41
正我国开发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系列不断深入和扩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开发区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和升级。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开始的大量招商引资,到目前有选择的招商引资,开发区的产业结构大都呈现出  相似文献   

20.
在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下,选取粤港澳大湾区2007—201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主要研究指标,运用重心分析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技术产业的重心变化轨迹及发展差距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湾区几何中心点在广州市南沙区凤凰大道,2007—2009年高技术产业重心位置一直位于东莞市虎门镇,2010年重心位置移动到广州市南沙区南沙街道,2011—2017年又返回东莞市虎门镇.大湾区高技术产业重心一直偏离几何中心,高技术产业的区域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珠江东西两岸的差距,南北相对均衡静止的状态,东西方向也是湾区高技术产业重心主要变动的方向,2007—2010年主要向西变动,靠近地理几何中心,东西差距逐渐缩小,2010—2017年则向东位移,东西差距又逐渐拉大.变动轨迹呈现向右倾U形轨迹,表明大湾区高技术产业城市间差距先缩小后又扩大.其主要原因是港澳自改革开放以来发挥不同的扩散效应,以及珠江对香港向西岸辐射阻隔效应及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