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陆地是壮族作家中使小说创作发展成熟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壮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民歌民谣,壮族文人的文学创作则多是古体诗词和古文。本世纪初叶小说创作才成为壮族文学的一种样式,较早的小说家要算韦杰三。由于历史原因及作家本人生活环境和经历等因素的限制,韦杰三的小说创作还处于萌芽和尝试阶段。作品所反映的生活面较为狭窄。除了反映“穷乡僻壤里小兄弟们的呼声与酸泪”外,较多地以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作品仍然停留在  相似文献   

2.
壮族古代文学分为民间文学和文人文学两种.民间文学在壮族古代文学史上始终占着主导的地位;但是文人文学也不可忽视,它弥补了壮族文化的一个缺陷.从清中叶汪森编《粤西诗载》起,经张鹏展辑《峤西诗抄》、梁章钜刻《三管英灵集》,到刘介撰《广西壮族文人文学史概要》,可以认定为壮族文人作者的,自唐、宋到清,约有一百多人.这些文人经过长时期不懈的努力,在本民族没有文字的情况下借助于汉文,推动了壮族古代文化的发展.这些文人作品中,清之前期大多为零篇断章,到后期,以诗歌为主体的文学才逐渐  相似文献   

3.
现代化为壮族语言文化变迁带来了双重影响.一方面,生产方式的转变,逐渐消解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人口流动的加剧,逐渐瓦解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传承的群众基础;社会阶层的分化,逐渐解开了壮族语言文化赖以维系的情感纽带;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日益改变了壮族语言文化的生存土壤;现代化所滋生的工具合理性,日益使壮族语言文化发展受经济原则支配.另一方面,现代化为壮族语言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提的 2 0世纪的壮族文学仅指壮族作家运用汉语言文字创作的文学作品。从 2 0世纪初起 ,壮族作家就投身于中国社会大变革运动 ,拓宽了民族审美视野 ,广泛接触、研习、借鉴和吸收了先进民族的文化素养和创作经验 ,用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 ,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 ,为中华民族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使壮族文学成为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由广西壮学系列从书编委会主办的“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淡会”于 2 0 0 2年 7月 4日在广西社会科学院召开。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广西壮学界、经济学界和文化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 2 3人。壮族现代化问题学术座谈会的主题是 :研讨壮族现代化问题。与会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重点讨论壮族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壮族现代化的概念、壮族现代化的历史和现状、壮族现代化的特点和难点、壮族现代化的途径和目标、壮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等 6个问题。一、关于壮族现代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座谈会上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广西壮学系列…  相似文献   

6.
西方学者关于择偶标准的研究揭示了择偶的历史变迁,并形成了多种理论体系。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壮族择偶标准大致经历了1949年以前的门当户对、集体时期对家庭状况和个人自身条件的双重考虑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择偶标准的多元化等三个变化阶段。壮族择偶标准经历的变迁历程,反映了壮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是壮族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和现代化程度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融安县壮族约占全县总人口275,864人的35%.该县的沙子乡古益村南弄寨,沙子乡沙子村塘头寨和泗顶镇吉照村喇寨屯,是古称"四十八弄"的一部分.三个村寨之间互距10公里左右,由南向北延伸而形成一字形.这里是融安县壮族聚居区,周围数十里全部是壮族居民.三个壮族村寨壮族居民具有壮族的各种特点与传统习俗.1989年3—4月,笔者对三个壮族村寨共162对婚例的  相似文献   

8.
壮族文化讨论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日的壮族,人口一千多万,自古臼成聚落活动于南中国。她是人类历史的产物和结果,即使是在群体生活的最原始状态中,防兽、御敌、充饥、运动,及其他一切生理上的、精神上的需要,就已经产生了文化,所谓“壮族无文化”之论是不经的。但壮族的文化如何?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中央民族学院八七届壮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八六届壮族文学研究生及中央民院几位教师就壮族文化进行了多次的讨论。他们的议题是:(一) 壮族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二) 壮族文化所存在的弊病及成因;(三) 壮族文化的振兴问题。在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 ,中国改革开放给壮民族传统文化带来挑战和冲击 ,也给壮族地区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为壮民族摆脱落后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它推动了壮族地区经济、政治和观念行为的现代化。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壮民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做社"活动的描述,讨论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社崇拜习俗的保留和变迁,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壮族社崇拜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1.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12.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88年,费孝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论文,时至今日已20年了.在过去的这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尽管在讨论过程中呈现出的是分歧与共识并行的局面,但是这些讨论都促使这一具有结构论特点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本文拟就学术界在近20年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工作做一个述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其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繁荣兴旺的时期,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多民族的存在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等等.  相似文献   

16.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西藏地方之动乱最先在拉萨爆发,且此后该地一直为主要战场,故而这场以拉萨为主要战场的整个西藏地方的动乱局势被通称为"拉萨动乱".该乱事虽在辛亥革命的大背景下发生,但其性质不同于内地各省响应革命的行为,难以归于"革命"范畴,更不属于辛亥革命起义的一部分.所谓辛亥"汉藏冲突"这一定性并不妥当,称其为清驻藏陆军与藏族民军间的混战更符合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8.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汉族民间信仰特征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民间信仰作为社会的基底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具有原始性、多神性、农事性和人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赵旭东 《民族学刊》2022,13(8):1-12, 153
基于共同性意识构建的铸牢要求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吸附力和统摄力,一多辩证的基本问题关怀容括了人群社会之中“一”和“多”问题的共同存在。费孝通所提多元一体格局有着范围上的伸缩性,从个人到民族,再到世界性的存在,这种伸缩范围所体现出来的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过程。共同性意识的建构需要基于多元一体的理解来构造出一体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来世界将会朝向一种互惠共荣的文化自觉,这需要从中国文明立场上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多元价值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构建的可能。从人之向善的共同性追求上寻求共同体价值的实现,这种文化自觉将会有助于以共同性意识构建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下的构造与铸牢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