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概念,而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互鉴视域下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能够深刻领悟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促进人类文明互鉴的内在联系。文明互鉴既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原则,又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必由之路。文明互鉴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动力,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文明互鉴为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等五方面实现了对西方文明的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有助于打破隔阂和偏见、维护文化多元性以及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互鉴。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明走向复兴必须经由现代化实践,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开创了蕴含人类文明发展新可能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特的文明逻辑创造出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因其道义性、自主性和包容性而与人类文明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还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延展中建构完善,依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将缘起于中国、关联于世界的现代文明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3.
郝明 《社科纵横》2023,(5):10-16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坚定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追求实现共产主义现实状况的应然与实然的辩证要求,明确提出并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并要以文化自信为精神源泉和动力支撑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共产主义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理想文明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内核契合共产主义文明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在新征程的时代体现,是超越以往文明形态的新文明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向共产主义文明形态迈进的过渡形态。  相似文献   

4.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坚持“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历史进步作出的创新性贡献;坚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两者背后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存在本质性关联:都是尊重历史规律、顺应时代大势的产物,在科学性上同源共振;都是遵循历史进步方向、谋求人类解放的结果,在价值性上同根共生;都是正确发挥历史主动、历史自觉的结晶,在生成性上同途共进。新时代在搞清楚两者本质关联基础上深化两者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中国人民自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力量的呈现,另一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客观必然,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性与合规律性逻辑的实践性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个别偶然的历史事件,是对世界现代化旧模式的超越,蕴涵着深邃的哲学范畴逻辑,在价值论上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单极与独断,在历史观上创新了世界历史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在认识论上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6.
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美好生活的有效衔接是党的二十大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这“两大论断”本身存在内在衔接的逻辑关联:其生成逻辑同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遵循与创新发展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追寻现代化百年探索的历史逻辑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现实逻辑;共同肯定了人的个体、群体与类主体地位,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与探索精神,彰显了关照人类前途命运的价值旨归。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发展为纲领,通过搭建“五大文明”与美好生活的“五位一体”有效衔接路径,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理念向导、行动指南与评判标准,从而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7.
有生命的个人能够存在,就有了历史;有生命个人愿意存在,就有了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的可能性;有生命的个人能够文明存在,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范式。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迷雾”使民众陷入“虚幻共同体”之中,个人被这种虚幻性裹挟与束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扭曲甚至消解了人的美好生活需求,个人美好生活的理想样态被现实无情地加以拒斥,其自由与全面发展只能成为虚幻。解决此问题的路径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所铸就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关系、生命体验与价值遵循,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注重文明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本遵循,在更高、更广的场域内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8.
吴威威 《唐都学刊》2005,21(1):42-45
墨子提出了兼爱无别的平等观、相爱相利的人际交往原则、贵义尚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反映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 :平等、公正、义利统一 ,这也是现代公民道德建设所必须重视的方面。墨子毕生锲而不舍地践行道德理想的人格魅力更为今天思想道德工作者做出了典范。公民道德建设要倡导人格平等 ,培养公民公正的道德品格 ,发挥平等互利道德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的调节作用 ,倡导党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戴艳军  李志强 《唐都学刊》2003,19(4):139-142
道德、政策、法律作为实现社会目标的三大控制机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公民道德建设离不开政策保障,政策以其利益驱动机制和公共权威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价值导向和坚强有力的外在支撑.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应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不仅要关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应充分考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努力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富于实效性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前提,但是在人和自然对立基础上的生产力发展会导致“再生产”,使得“工具理性”大行其道,并给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乃至文明的根基造成致命威胁。整个西方文明建立在自我持存原则的基础上,它恐惧自然,走向工具理性,陷入到同一性逻辑之中。在这里,人的肉体和精神对立起来,人类的文明被束缚在再生产的困局之中。为了走出困局,我们必须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的文明形态从形而上学的核心来说就是要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精神领域来说就是要重构理性,从社会体制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一种免于生存斗争永恒化的市场体制。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寿 《社科纵横》2002,17(4):26-27
当前 ,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诸多挑战 ,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理清其中诸多困难发生的原因 ,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趋势 ,对于构建新时期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有赖于全体公民道德素质的真正提高。公民道德教育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主要途径,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逻辑,其生成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自觉坚持和运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经验的系统总结,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的回应,以及对西方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借鉴。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彰显出其厚重的理论与实践智慧,以“人民至上”展示出其根本价值取向,以“守正创新”体现出其发展进步的时代特性,以“胸怀天下”展现出其恢宏的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我国文化自信发展达到了新高度,铸就了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促进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掌握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崭新使命,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指引了道路和方向;彰显了深厚的人类情怀与广阔的全球视野,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4.
汪洁 《唐都学刊》2014,(3):20-2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初步探索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的复兴与推进阶段、新世纪以来的完善与创新阶段.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总结这些得失,把握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职新形态教材开发与建设是当前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的重要任务。“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儿童文学(第三版)》开发与建设的实践探索证明: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深度融合、良性互动,以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带动教材建设,吸收课改新思想、新成果,是新形态教材开发与优化的基本路径。新形态教材开发基本策略主要包括优化课程目标、内容模块重组、开发数字资源、创新编写团队等方面。新形态教材的基本特征从区别于传统教材,注重职业性及整合性等方面把握。  相似文献   

16.
17.
焦健 《日本研究》2022,(3):34-41
自日本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以来,南亚国家成为日本建立印太地区秩序的重要一环。日本希望加强与印太地区各国的合作,不断加大对南亚国家的外交投入;但是,南亚国家之间的国力、政策取向等殊为不同,日本难以将南亚国家完全引导至其所希望的轨道。日本对南亚的外交,一方面在日美安保体制下,紧随美国的战略脚步,战略跟随特征明显;另一方面也有自身的战略考量,外交主体性逐渐显露。中国应高度重视其外溢性可能产生的对华影响,从理论与实践上做好相关知识储备与政策应对。  相似文献   

18.
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工程基本技能和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程伦理意识形成的有效模式。构建工程认知、工程伦理、工程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利用过程学习、自主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以初步建立工程概念、培养工程伦理意识、引起兴趣和好奇心为核心的工程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后发优势理论与赶超发展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落后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尽快摆脱落后面貌赶上西方发达国家,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理论提供了一个解释不发达现象与赶超发展战略选择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0.
张跃 《社科纵横》2008,23(11):163-16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建构主义理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建构主义理论是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应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具有可行性;建构主义体育教学模式既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又包括学生身心发展过程,是教与学、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统一.这对于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构建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