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越来越多的“外籍新娘”嫁入中国,“外籍新娘”出现在许多媒体和新闻报道中。学术界使用的“外籍新娘”、“跨国流动人口”、“外籍流动人口”等概念都不能准确描述因婚姻流入中国的外籍女性流而不动的情形。研究者将这类现象视为跨国婚姻或女性的跨国流动,但不能准确分析已经在中国长期定居的跨国婚姻女性人群的移民事实。笔者认为在跨国移民理论框架下认识中国的“外籍新娘”,她们已经具备了“国际移民”定义的基本特征。这些女性像所有移徙到世界任何国家的移民一样,是“跨国移民”。因相关移民法律政策缺失,这些来自亚洲国家的女性婚姻移民一直难以取得合法身份而滞留中国,成为事实上的“非正规移民”,对中国当前的移民政策提出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以水库移民群体为研究对象,描述水库移民群体的移民身份建构过程。研究发现,国家权力主导的移民搬迁安置和后期扶持政策在制度层面将移民身份生成并认定,也产生了移民身份具有的经济利益的非预期后果;移民们因搬迁安置经历产生了对移民群体的认同感,但与安置区当地人群体在互动中话语、行为上的排斥强化了移民身份意识。移民身份具有的外在利益与移民身份的消逝形成了一种在移民身份的上悖论。  相似文献   

3.
在辛亥革命时期,南社女社员作为近代觉醒的知识女性,完成了从个体到群体的社会转变,以群体的身份来争取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权利。在"国家主义"的民族叙事下,肩负起与男子共同建构新国度的时代使命。通过组建各种团体来展开妇女解放运动,率先将民族革命和社会革命融入到国家政治权利的层面,拓新了女权运动的话语权与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4.
"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渐成热点,但研究论域和框架仍有待廓清。借助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在西方可资借鉴的若干理论资源或研究路径,以及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特殊社会语境。结果显示:与西方聚焦的跨国移民性质不同,中国的移民,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城市"单向性国内移民。由于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与间离,研究我国"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的关系",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要立足中国语境。另外,"移民与媒体"议题应该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互动关系中考察,因为结构与政策的错位和冲突,是中国国内移民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5.
“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渐成热点,但研究论域和框架仍有待廓清.借助文献分析方法,梳理了“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研究在西方可资借鉴的若干理论资源或研究路径,以及在当下中国面临的特殊社会语境.结果显示:与西方聚焦的跨国移民性质不同,中国的移民,主要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乡村—城市”单向性国内移民.由于西方经验与中国现实之间的差异与间离,研究我国“媒体与移民身份认同的关系”,既要借鉴西方经验,更要立足中国语境.另外,“移民与媒体”议题应该置于社会结构和社会政策的互动关系中考察,因为结构与政策的错位和冲突,是中国国内移民身份认同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后殖民移民文学中,移民作家从自身经历以及写作实践当中意识到了移民群体的文化身份危机并积极思考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和重构移民文化身份的可能性,同时努力在现有模式下再现这种文化现象。他们的努力可以为其他后殖民作家以及后殖民批评家思考移民提供有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国际移民学探索的直接目标,是在合理解读移民行为的基础上,推动移民政策的合法制定,进而达到移民个人或群体在大社会中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国际移民学探求的最终目标,是全球资源的合理有效共享,全球人的和平共处,共赢共荣;其最基本问题则可以归结为:何时、何人、为何、如何跨国迁移?跨国迁移对迁移者个人、家庭及相关群体、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国际移民学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需要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受历史、文化发展和现实制度政策的影响,加上女性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能力因素的制约,女性领导这一特殊群体在当今时代面临诸多的心理困惑.女性领导面临的女性气质与领导特质、领导身份与家庭角色、女性主体意识的失落与觉醒三对矛盾是女性心理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认知对个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能动性具有重大影响.女性移民迁入新的环境后,能否融入全新的生活环境,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拥有积极的自我认知是重要前提和基础.对重庆部分三期女性待迁移民的问卷调查,反映出三峡女性待迁移民的自我认知具有以下五个特点:认同自我,对自身发展持肯定的态度;积极评价自身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面临即将搬迁的现状,心理状态欠佳,但生活满意度高;不同类别女性群体在自我认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准移民对于自我社会地位和身份等因素的评估对认知水平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分析指出,《女勇士》作为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表明了双重族裔身份和双重文化背景的华裔女性在寻找个人身份位置时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汤亭亭所塑造的华裔女性形象既是她自身的真实写照,更是华裔女性成长艰辛的真实写照;汤亭亭的《女勇士》既表达了她的女权主义思想,更加表达了为她们争取话语权的渴望,以及在跨文化、跨国界、跨民族的基础上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愿望。  相似文献   

11.
侨乡的跨国婚姻形态是中国父权制文化在跨国背景下的延续,"万八嫂"是对福州侨乡地区留守妻子的统称。丈夫出国带来了跨国移民家庭中夫妻双方在社会经济、家庭责任方面的重新分配,"万八嫂"承担了多重家庭责任,她们的婚姻品质和社会生活因为丈夫出国而改变,并形成了在经济、地位上对丈夫的依赖。分隔两地的侨乡跨国婚姻遭受多重挑战与冲击,呈现高稳定、低质量的特点,"万八嫂"承受着多重的压力。而侨乡家庭内部两性的不均衡发展,是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的。  相似文献   

12.
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上海女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亲姐妹珍珠和梅从上海移民到美国华人街的传奇经历。做为华人女性,她们面临着西方霸权和传统父权的双重压迫,她们处于整个社会边缘的边缘,承受着比华人男性更大的压力和困境。她们在中西方文化冲突中产生了身份的焦虑与迷失,并在建构女性主体身份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寻。本文结合后殖民与女性主义理论,从身份建构角度论述两姐妹的身份问题,探讨她们如何从姐妹亲情和故国回望中汲取力量反抗双重压迫,逐步从边缘向中心靠拢,在经济、家庭、文化三个方面建构女性主体身份。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邝丽莎通过两姐妹身份的探求,不仅强调了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必要性,而且表达了一种中西文化相互包容、和谐共荣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延边地区朝鲜族女性大量外嫁韩国。时至今日,外嫁热潮虽然旱已冷却,但是影响依然存在。通过对延边在住婚姻移民的娘家成员等的访谈,从婚姻移民的送出方,即家族的角度来探讨延边朝鲜族国际婚姻移动过程中的家庭战略,调查显示朝鲜族婚姻移民家庭战略的直接目标是在城市购买新房以及通过教育达到阶层上升,也引发了娘家男性和老年人的跨境劳务移动、跨境扩大家族的形成等间接效应。同时,朝鲜族婚姻移民家庭在遇到期待落空等问题时,通过婚姻移动经济劣势方的逆向补偿及跨国打工持久化等来调适。朝鲜族女性婚姻移民的家庭战略主体既是个人又是家族,家族扮演了父权制家长的角色,但家族的利害关系和个人的利害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英国黑人移民女作家扎迪·史密斯在其作品中一直关注女性移民的生存境况。《白牙》是史密斯关注第三世界女性移民的典型范例。少数族裔女性移民的民族、肤色、出生地和宗教信仰增加了她们在白人主流社会建构种族身份和民族身份的困难程度。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研究《白牙》,探讨第三世界少数族裔女性移民在西方主流社会的文化身份重建主题,揭示史密斯对多元文化和谐社会的提倡。  相似文献   

15.
同时担负起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既是已婚知识女性自身的愿望,也是社会对已婚知识女性的要求,但这两种角色常常发生冲突.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殊群体--女注册会计师为对象,对厦门市三所会计师事务所的女注册会计师进行了一次关于"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情况"的问卷调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社会转型时期已婚知识女性工作与家庭冲突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分析造成角色冲突的相关因素,试图寻找科学合理的调适方法,帮助已婚知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享有健康充实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三名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的女大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女性从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到真正投入这一领域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学科体系、教育环境、社会氛围的诸多阻碍。作为在青少年时期就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女性,信息学奥赛的经历对她们认识两性差异和构建自身性别身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技术与性别的张力在她们的性别观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总体而言,计算机领域仍是一个男性主导的学科领域,技术对女性的赋权与排斥同时存在。只有营造一个性别友好的环境,打破性别认知偏见,女性在技术领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4—2018年金沙江流域水电工程移民的追踪调研数据,采用多维贫困测度方法与空间断点回归的设计思路对水电移民相对贫困特征及致贫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移民群体相对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展性贫困与消费型贫困。受水库建设影响,大部分移民家庭生产维度受严重剥夺,自然条件与人力资本方面的制约使移民家庭不仅难以维持原有生计,而且在生计转型过程中受阻,造成移民后家庭生计构建困难,生产恢复缓慢,陷入发展性贫困;水电修建使移民家庭市场参与程度被迫提高,人均生活成本增加超过2000元对家庭资本积累十分不利,在加剧了移民群体发展性贫困状况同时增加了日后返贫的可能;最后,这些贫困特征在兼业生产家庭与中低收入水平家庭中体现更加明显。政策完善应致力于发展性贫困和消费型贫困的识别与治理,有效缓解群体间与群体内部发展差距扩大状况,避免政策失灵带来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玫瑰门》、《大浴女》、《笨花》为铁凝创作成熟期的作品,铁凝将三部小说的女主人公置于不断变幻着的历史场景之中,展示女性与他人、女性与社会以及女性个体与历史、文化、民族间的内在联系与纠葛,使这三部小说具有女性成长史的意味。三部小说如同女性成长三部曲,展示了女性从深陷生存和精神双重困境无法自拔到最终走出自身窘境、获得女性身份和社会身份双重认同的艰辛历程。  相似文献   

19.
易地扶贫搬迁是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女性移民是维护家庭和谐稳定的纽带,其在安置地良好的社会适应水平,对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女性移民的受教育程度、务工经历和参照群体等因素会对自身社会适应状况产生影响,其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且并非同步增长。其中,生活适应水平的提升是最快的,而经济适应水平的提高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同时,女性移民社会适应的路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经济适应状况在搬迁初期会显著影响心理适应状况,而随着时间的延长,生活适应状况会对女性移民的心理适应状况产生滞后但持续的影响。另外,女性移民的无酬照料被忽视,也是限制其社会适应水平提高的因素。应从落实安置政策、完善就业技能培训、开展社区活动和加大对女性移民无酬照料的扶持等方面入手,提升女性移民社会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20.
美国亚裔女性文学中,食物成为族裔书写或身份叙事的重要手段。通过印裔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的《同名人》中的印度小吃、牛排等食物符号,解析后殖民女性文学中的身份叙事,探究多元文化背景下印裔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认为:第一代移民恪守印度饮食习惯及禁忌而保留了其“印度性”,而第二代移民的饮食习惯则更为多元,尤其是主人公果戈里排斥自身“印度性”而完全拥抱“美国性”导致其身份认同危机,最终通过印度饮食习惯及禁忌愈发了解母国文化,并建构其“混杂性”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