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永谋 《阅江学刊》2022,(1):53-58+172-173
可以从技术、艺术、话术和学术四个方面来理解元宇宙的概念。要警惕有关元宇宙的虚假宣传和过度炒作,思考如何使元宇宙造福社会。本质上说,元宇宙是赛博空间的一种形式。没有主体的想象力,虚拟交往无法实现。虚拟现实的发生原理在于深度沉浸,元宇宙最重要的特征是全身沉浸。在全身沉浸中,绝对的现实摧毁了它自身,走向绝对的虚无。沉浸的更高阶段即全身沉浸,直观地表现了这种绝对现实如何走向自身的反面。元宇宙崛起根源于现代性危机。借助沉浸性的虚拟现实只是人类生活异化和分裂的产品,并不能真正代替人的生活。元宇宙的崛起再一次彰显和加剧了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必须从大众文化赖以发展和繁荣的大众媒介入手.大众传媒作为人们的交往工具,与人的关系呈现出两重性,一方面它丰富了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它有以真假难辨的信息爆炸让人们在这个世界面前无所适从.切实地使大众传媒真正成为人们肢体的延伸,使大众文化为人们文化生活服务,其关键在于增强"亲身体验"文化的力量,使人们能够以"亲身体验"文化来中介大众文化,通过"亲身体验"文化来化解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图像"不是简单的视觉形象,它是与人类同在的"存在者",是"语言"的始祖,并同语言一起共同构成了符号系统。从古希腊起就形成了视觉在场的形而上学,但它指向的是"思"。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将"思"转向"看",从而完成了视觉哲学的转向。拉康的"镜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看"的本质。福柯的全景敞式理论揭示了图像文化的最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原因。海德格尔的"世界的图像化"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运作的总体系。德波的"景观理论"涉及到图像文化的本质和特征。这些理论都深刻揭示了人类"看的方式",它们构成了图像文化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沈湘平 《阅江学刊》2022,(1):44-52+172
"元宇宙"的火爆为人们整体反思智能数字虚拟技术对当代人类的影响提供了契机。元宇宙在为人类打开新的可能世界的同时,也因极致的现实倒置、所谓"增强现实"的遮蔽导致原初现实的隐退,世界及世界中的人都被改写。在元宇宙,人们把握世界更多依靠感性的知觉,对象则是信息化、符号化的观念,而把握的主体日益变成孪生的数字分身、数字人。元宇宙将带来公共生活的部落化、公共空间的领主化、公共领域的非批判化和价值共识的"粉丝"化,构建元宇宙秩序本质上是对人的想象进行治理,这将要求政治哲学转向。元宇宙是所谓技术"人性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日益"宅""卷"在意向性世界,为工具理性所支配,反智和愚钝化,这些都是"人性的,太人性的"悖论的体现。个体意向性与外延性的交互关联,技术创新带来严重后果的风险,使得个人的自由选择都牵涉存在问题,必须吁求再道德化,再道德化的基点则是个体修养。哲学工作者面对元宇宙既要坚持开放的态度,又要保持思考的姿态。  相似文献   

5.
倪冰冰 《新华文摘》2022,(5):142-144
"元宇宙(Metaverse)"无疑是2021年最热门科技话题之一.从脸书的扎克伯格全面转向元宇宙产业,到国内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元宇宙板块,再到游戏、社交、AR/VR、区块链等只要跟元宇宙沾上一点边的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一路高歌猛进……2021年,元宇宙可谓火遍全球.  相似文献   

6.
刘永强  陈子轩 《阅江学刊》2023,(4):75-82+172
自2021年以来,元宇宙无疑是最热议的话题之一。目前关于元宇宙的定义众说纷纭、言人人殊,但学界与业界在一些元宇宙核心属性的界定上已达成共识。倘若不能对元宇宙道德、伦理、法制等人文精神层面的建设加以重视和监管,元宇宙便很可能成为资本与权力阶层控制和剥削大众的帮凶。具体来说,一方面资本与权力阶级很可能利用元宇宙制造出更加精准的虚假需求,从而使大众沉迷其中,变为“单向度的人”;另一方面,资本运作下的元宇宙很可能代替个人成为图式化运行的载体,为大众提供一个精心设计过的感知框架,从而剥夺大众的自由意志并瓦解大众的主体性。那么,曾被寄予厚望的所谓的“去中心化”不过是“再中心化”的预演,“永生”“自由”等响亮口号也不过是欺瞒话术,其背后是更为隐蔽的操纵和剥削手段。在此语境下,元宇宙最终将沦为文化工业2.0。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在素有"华东延安"之誉的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诞生了抗战歌谣并在全国广为流传,它不仅具有深厚的政治、历史底蕴,而且有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成为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地理文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它是沂蒙人民空前自觉的民族精神与抗战歌手敏锐执著的进取意识共同催孕的结果。抗战主题的这种鲜明的时代性与沂蒙古代歌谣优良传统相结合,并赋予它新的艺术形式,使沂蒙抗战歌谣发挥了巨大的政治威力和艺术魅力,值得深入研究与理解。  相似文献   

8.
张玉洁  潘妍 《阅江学刊》2022,(5):72-79+174
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AR技术的日益成熟,人类的宇宙观向数字宇宙转变,“元宇宙”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作为互联网新一代的发展趋势,虚拟社会兼具沉浸式体验、交互性、去中心化等特性。然而,虚拟主体的多样化、数字资产的所有权和交易安全问题、元宇宙信息过载等问题衍生出一系列法律风险,主体多重身份引发的犯罪问题、数字资产交易的缺乏保障、信息过载导致环境的高度自治等潜在风险对虚拟社会的基础秩序提出挑战,亟待法律界对此进行回应。为了确保虚拟社会的有序发展,必须在风险范围内制定切实有效的规则,以技术和法律双重规制为原则,实现虚拟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
建筑的气质     
罗迪 《青岛画报》2011,(12):34-35
当有一天,你评价一个建筑的时候,不再仅仅说"居住在它里面是如何的舒适和宽敞",而是说"它的空间设计是如何带来流动的光影而这光线是怎样的柔和"……当我们的建筑师开始关注建筑的"味道"而不仅仅是建造的"技术",当我们不仅仅要求居住而且开始渴望体验光线和空间的变化,从那时候起,建筑就有了内涵,有了它的艺术元素,并有了用这些艺术元素来表达它所谓的"气质"和"理想"的企图。在我们接触到的艺术形式中,电影电视是三维艺术,我们通过视觉、听觉和画面本身的不断运动来把握整个事件。仿佛是三点定位,任意一方的缺失并不直接影响我们对整个过程的体验;音乐是二维艺术,我们通过"听"和音乐本身的变化来品味它带来的忧伤或激荡;或许在这之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7,(3):127-134
在批判的现代性/后现代性话语、图像学与艺术史研究以及"文化研究"三种理论语境共同影响之下,视觉文化中诸多概念界定模糊。就视觉性这一核心概念而言,它同时具有"象征价值"和"形式价值",并具有"世界图画"的文化表征功能,它发端于艺术史上视觉理论的开创时期,经过艺术史研究对象的进一步扩展以及形式研究与图像研究的方法论转换,并在批评理论作为阐释工具的介入之下,逐渐融入文化研究潮流,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范畴。视觉文化研究中视觉性概念被实体化,其"形式价值"以及方法论功能被忽视,导致关于视觉性概念的某些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11.
赌博,是一种极具穿透力和传承性的文化现象。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显得古老,古老得连它的身世都无从追溯和考证。从现实的角度看,它又显得“年轻”,年轻得“青春”焕发,方兴未艾。其所以如此,是因为睹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多重超越性。它不仅超时代、超阶级、超阶层、超年龄、超性别,还超越社会制度、超越文化传统、超越意识形态。从纵的方面讲,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超越人的生理发育阶段。古代社会有赌博,  相似文献   

12.
吴承笃  王颖 《阅江学刊》2022,(3):148-157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非遗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空间缺失、与现实脱节、难以为继等问题愈发严重,火热的元宇宙概念为非遗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通过对元宇宙的未来构建图景及非遗发展现存困境的分析,从变革传承模式、提升用户地位和拓展变现渠道三个方面提出促进非遗实现数字化生存的新思路。试图以打造具身化的拟真虚拟非遗体验来提升用户的话语权、编辑力、体验感并探索非遗的变现机制,进而打通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让非遗在促进现实问题解决、赋能区域发展的同时,成为未来中华民族情感连接的重要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3.
产业元宇宙是元宇宙“由虚向实”的核心形态,是基于“元宇宙+”所形成的与现实世界虚实映射、叠加、联动的数字新世界,拥有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共生“三栖体系”,是实体经济数字化变革的终极形态。产业元宇宙通过技术聚变改写传统生产力的“三要素”,重新定义生产工具,推动智能数据成为关键要素,开发机器人、数字人与数字替身等“数字劳工”新阵营,重构生产关系,并裂变出全新的“第四产业”。产业元宇宙仍处于起步期,须构建从关键认识到接入路径、场景应用、主体培育、融合生态的链路,驱动各行各业融入元宇宙新空间,布局“元宇宙+”新赛道,构建以虚补实、以虚强实、以虚优实的实践进路,开启新一轮产业变革新序幕。  相似文献   

14.
张宁 《唐都学刊》2006,22(1):125-127
颜色词在各种民族语言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颜色的记录符号,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象征。从生理学角度看,每一种颜色词都具有象征意义;从语言学角度看,文化差异导致对颜色词的理解产生许多谬误;从社会学角度考察,颜色词与个人的心态、行为以及社会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之间具有深层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21,(1):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念内容精简却富含辩证观及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充分运用与思想凝练: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及发展的观点;从规律认识的角度看,它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意愿。作为"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环节,美丽中国建设是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郑重承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辩证厘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生产关系与自然关系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新局的新时代背景下,它的提出为党的事业整体性、全面性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6.
孙发成 《阅江学刊》2015,(2):121-128
传统"工艺造物"是偏重于文化学意义的概念,它肯定了造物者的文化主体地位和创造性价值,与"工艺美术"的概念相比更具有包容性和完整性。艺术性的"工艺造物"与"工艺美术"的领域无异,非艺术性的"工艺造物"则是超越工艺美术的部分。对传统工艺造物的审美观照应该基于其本元文化特征,重视造物者的实践性和主体价值,将工艺造物的"物性"和"人性"内涵统一起来,而不仅仅是对其作哲学上的抽象思考和艺术学上的感性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0):78-80
本文以融合媒体语境下的国产电影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国产电影的媒介融合现状:从技术角度来看,互动体验更加丰富;从内容角度来看,内容资源更加丰富;从终端角度看,观影突破时空限制;从市场角度看,市场链条得以延伸。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数字叙事的角度,根据数字叙事的主体、方式与媒介、叙事内容三个层面对国产电影讲好数字故事的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乐意初探潘晓彦艺术的根本特征是情感,这早已为中外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及现代心理学等证实;艺术又有不同的形式,而音乐是最好的情感载体,它可以泯灭内容和形式的区别。从心理学角度看,音乐是人在宇宙间的一种心灵运动,是一种生命的节奏和感情的旋律...  相似文献   

19.
建构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体系,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要明确活动的实施路径.该体系依循传统"明道、行道、传道"的"求道"路径,设计"明道-体验、行道-修习、传道-展示"的三级实施路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加一级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参加二级传统文化修习实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角色效应、语言(符号)体验以及心理仪式三个方面论述了艺术接受的文化机制。作者认为,如果接受主体与艺术对象之间的势能或心理定势发生偏差,则接受主体与接受对象发生冲突,从而使接受主体开始蜕变、解体和重建,语言(符号)作为文化的产物不应该只理解它的原文意义,而应该看到接受主体的理解及其创造性,因而,接受主体应该穿透符号的外层而深入到人的文化本性中去体验情感和理想;集体心理仪式使接受主体升华出一种涤尽尘俗、超脱凡庸的感召氛围,使接受主体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产生体验、同构和重建,从而在深层发生内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