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研究》第二期刊登了赵惠明同志的文章:“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该文对商品交换产生于分工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不能否定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笔者就此谈点不同意见,并对分工的起因作一些探讨。 一、亚·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命题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
拜读了奚兆永同志的《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唯一条件》一文(《江汉论坛》1983年第1期,以下简称《奚文》)。觉得文中一些提法似乎不妥。一、关于社会分工问题我们知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中确实使用过“社会分工”、“社会内部的分工”、“整个社会内的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分工”等一些关于分工的概念。我们与奚兆永同志的分歧首先是在对马克思所使用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上。  相似文献   

3.
卓炯同志为了论证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唯一的全部的原因,曾在《对〈商品产生和存在原因的再探讨〉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四期)一文中,这样写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五五页中,就已经讲到的社会分工主要是指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这种社会分工当然只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也就是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的条件和原因。马克思在同书第三九三页进一步指出,社会分工包括了两种不同的含义,即:第一,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的媒介;第二,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媒介。从而把一个生产单位的内部分工排斥在外了,包括古印度  相似文献   

4.
《人文杂志》一九八四年第五期发表刘佑成同志《论分工的起因》一文,对我在《经济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的文章提出商榷,我认为有澄清问题、作出答复的必要。 一、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包含可取成份。 我的观点是明确的,“对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不能一概否定”。这个论断包括二层意思,一是说亚当·斯密关于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总的来说是错误的;二是说这一观点包含着可取的成份,不能一概否定。没有想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恩格斯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史作过系统、精辟的论述,但在商品生产生原因及有关问题上,有一些学术论著提出了几种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论点。因此,就上述问题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使之与历史事实相结合,还很有必要。一、关于商品生产产生原因的理论为正确阐明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有必要先把商品生产的构成解剖一下。依据历史实际和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商品生产是由四个基本方面构成的:①一定社会集团或个人所生产或制作的某种物品有比较经常的、一定数量的剩余,但还不能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②这些集团或个人分别在不同门类、专业中劳动,又以交换的形式相互联系,分别创造不同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张翼飞同志在《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上所发表的“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一文,从整个人类社会及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来研究商品生产从发展到消亡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接触到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问题。这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尝试。在当前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中,如果能够把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及其变化过程,加以深刻的分析和揭露,弄清楚有关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最本质的问题,许多争论,可以迎刃而解。但是,张文对一问题阐述得不够明确,有些概念也较含混,如商品逐渐“褪色”和逐步消亡的“质”究竟指的是什么?推动商品的质逐步消亡的内在因素又是什么?对于商品总的质和每个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质有些混淆,对于商品的量变和质变也有些纠缠不清。这里我想就我国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本质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蒋明同志在“价值规律与按比例发展规律、计划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文中,提出了一系列可以讨论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价值规律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与流通的调节者?现在就这个问题对蒋明的文章,提出个人的一些意见,供同志们讨论和批评。  相似文献   

8.
平南县丹竹供销社有职工401人,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250万元,担负着十万人口的生活、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农副产品收购的任务。年购销额1,300万元,利润20—30万元。近两年来,逐步模索出了一条农商联营做好供销服务,发展商品生产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9.
<正> 国内学术界传统认为,1847年建立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北师大马列所赵树海同志则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在《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吗》一文中(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10.
关于唐甄思想的发展究竟“是从心学走向事功,突破了心学的限制,还是从事功回到心学,从外到内,更抑或是两者共存,互相包容”,历来众说纷纭,而以持第一种见解者居多。卢敦基同志从考证唐甄的学术源流入手,主张第二种见解,其论述足以新人耳目。但我更倾向于第三种见解。 显而易见,一、二两种见解的共同前提是:唐甄思想不仅有前后期之分,而且从前期到后期有质的变化。我认为这是经不起推敲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分工与社会结构——从社会分工看人民内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研究社会时,一向主张要立体地看,而不是平面地看,否则就会把社会看成混沌一片。所谓立体地看,就是要注意揭示人们之间的层次、差别和矛盾。马克思主义在研究人与人的矛盾关系时,又总是注重于揭示这些矛盾所由产生的最深刻的经济根源。如果说,产生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是私有制,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经济根源则是社会分工。分工不仅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而且决定  相似文献   

12.
《福建论坛》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发表的京如赋同志文章《假象真义》(以下简称京文)提出"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客观的、自然的、迸发的、从属的和反面的现象".这与我国理论界流行的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辞海》哲学分册第84页)是一致的.我认为,这种关于假象的观点,不符合哲学史上的假象范畴的原意,它不能正确地说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铁藩同志在《福建论坛》1984年第5期上发表的《唐末开辟的甘棠港址考》(以下简称《港址考》)一文,就唐末福建观察使王审知开凿的甘棠港进行了一系列颇为严密的考证。作者认定,甘棠港作为“商港”,“不论在(海船)停泊安全以及防卫上,都十分适合辟为对外贸易港”;明确指出,甘棠港“在今福安县(下白石),应该说是可以肯定无疑”;并果断地否定“‘甘棠港就是福州港’的时兴说法”。该文对探讨已久的甘棠“港”的性质和港址都做出明了而肯定的结论,这是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4.
<正>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这一战的结局对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势发生了决定性作用。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建国以来,有些史学家对赤壁之战规模的大小,曹操之败的原因等等提出疑问。  相似文献   

15.
《中文信息》94年第1期刊登的李民同志的文章《“五笔字型”好还是音形码好》对五笔字型和音形码做了对比分析,其中有片面的看法,提出来就教。 该文说:“目前音形码的编码规则普遍采用汉字的声母和笔画、字根的声母读音来定义……每种音形码的笔画、字根在个  相似文献   

16.
王慎之同志著文强调,劳务价值论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他从几个方面,对我写的《劳务价值论不科学》,提出了不同看法.我认为,他的文章在许多地方,对我的意见理解错了;同时,他又提出了一些应当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怎样认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估价建国以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成就。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着重大意义。在这个重大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黄宗忠同志关于“建国三十年,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的论断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天津社会科学》上,秀民同志发表了《评‘规律发展说’》的文章,对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提出了批评,认为不应当把规律发展的观点写进这本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中去,因为规律是不发展的。他的理由有正反两面。正面理由是,规律是一种抽象,而抽象的东西不能成为发展的主体。反面理由有三:(1)承认规律的发展,会“使发展的原则走向反面”,“排斥事物的发展”;(2)承认规律的发展是“对规律的否定”;(3)承认规律的发展“必将陷入繁琐哲学”。这后三点理由都涉及到规律的永恒性问题,很有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 读了王瑞功同志《关于古典小说发展问题的思考》(见《文史哲》1986年第6期,以下简称《思考》)一文后,觉得文内一些基本观点经不起推敲。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与王瑞功同志商榷。一《思考》第一部分说:“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比诗歌速度慢,时间晚,关键在于自身的特点。”小说初期“没有自己的特点,就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要形成自己的特点,就必须与散文中的共性作斗争,‘对手’已相当成熟,要战而胜之,需要很长的时间。”这里瑞功同志找出的小说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即小说在初期没有鲜明的特征。小说在初期是否没有鲜明的特征,这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什么叫鲜明的特征?只要  相似文献   

20.
《社会科学家》1987年2期刊载姚伟钧同志《中国社会风俗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姚文)一文,涉及“社会风俗史的文献资料举要”、“社会风俗的概念、来源及其特点”、“社会风俗在社会控制中的作用”、“风俗与礼俗”请问题,论列宏富,其所辨章学术、发明于人者亦多。但宏富之余,难免鞭长莫及,即文中某些观点,愚意实不敢苟同。谨作此小文,与姚君商榷,并就教于学界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