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同一的精神现象学原理和三段式辩证法 ,唐君毅以心一分殊的方式探讨生命心灵不断超越的发展历程 ,视“道德自我”为真实的生命存在和善与美的根源 ,认为求真、求美依于道德心灵 ,从自然美、文艺美到人格美 ,乃心灵不断超越的上升之路。他以为一切人类精神活动都是道德自我的分殊表现 ,并以其心灵哲学的“观照凌虚境”为说 ,言中国文艺的时空观念 ,艺术形象的类与不类 ,以空灵为极致的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2.
两种历史文本的界限与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三种历史的哲学和第二种历史的哲学不是同一种哲学。第三种历史有它自己的哲学。第三种历史要求历史学家必须尽可能地超越史学而回归历史 ,与此相反 ,第二种历史则要求历史学家尽可能地独立于历史并超越历史。历史学的发展也许更多的需要一种内在的史学哲学 ,而不是那种外在的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3.
史学史在现代发生了一种形态性的变化 ,这就是第三种历史的出现。历史形态学试图探讨的是在现代条件下 ,认知历史的方式究竟有哪些 ?其中哪种方式是最具现代意味的历史认知方式 ?最重要的是 ,自由之于史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真正区别第二种历史和第三种历史的根据之一在于看它的作者是传统的学院式的学究型史家还是现代的社会化的记者型史家 相似文献
4.
“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认为人具有双重生命 :种生命和类生命。种生命为人和动物所共有 ,类生命则为人所独有。只有从人的双重生命观出发 ,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性 ,理解人之为人、人区别于他物 ,特别是区别于动物的那种特殊的本质和奥秘。坚持人的双重生命观 ,对于指导、推动人的现实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生命的世俗沦陷--第三代诗人生命哲学析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末中国,第三代诗歌意味着一场世俗化的诗歌革命.它们集体地认同于后现代的写作策略,结束了神圣诗歌的时期.的确,第三代诗歌使诗回到了大众生活.而且,诗歌比以往更自由了.但是,它们不可避免地暴露出第三代诗人生命哲学的弱力与苍白.因此,以血、以心的诗歌写作是中国人在新世纪对于他们的期待. 相似文献
7.
8.
家族史是女性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借助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以人类经验另一半的“真实”钩沉历史的本质真实,使貌似“真理”的历史编年史暴露出意识形态权力观念对人类另一半历史经验的遮蔽与压抑。“苦难”成为女性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书写苦难,通过女性经验历史化把握到女性生存真实,成为女作家叙述女性家族历史的手段。历史与个人通过经验的历史化场景汇合,揭示出女性主体的历史定位过程。 相似文献
9.
探讨人类心灵的第三层面并予以适当的称谓是当代哲学前沿的重要课题.佛学对于心灵的体认颇为深入,说一切有部将“心”分为集起、思虑、了别三种功能,瑜珈行派展开为“三性说”,《大乘起信论》描述了“一心开二门”.康德明确地以“Vernunft”称谓心灵的第三层面,为其实现认识自我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奠定了基础.但“Vernunft”一词甚为难解,康德本人的界定也不免含混.就汉语而言,将心灵第三层面称为“志性”较为适宜,它大致能会通中、西、印三大哲学传统的相关研究,切合现代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且方便于解释人类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深层缘由. 相似文献
10.
11.
人们在日常意识中理解的“历史”,并非原始的历史实在,而是经过思维加工的产物。人类的行为产生了原始经验,极少一部分原始经验通过思维进入历史。这一过程不仅使原始经验转变成历史经验,也使思维本身成为历史思维。由于我们的认识只能意识到被思维加工的经验,因此原始经验的存在只是一个逻辑预设,它使描述历史经验与历史思维的共生状态成为可能。原始经验进入历史思维的过程,也是历史经验的概念化过程,即历史经验在历史思维编织下的生成过程。由于历史思维能够按不同的结构与技巧来编织历史经验,这就使历史经验的概念化具有多种可能性。因此,被人们认可的历史本体,实际上是历史思维活动存在的概念化多样性可能中某一种可能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多次提到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又一轮高潮。本文认为解放思想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前提,又以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最终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同时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解放思想的目的是解放人,是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生命之流与意义约束——从西美尔、狄尔泰到伽达默尔诠释学的生命哲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哲学将生命意义的形成归于生命自身的成就,生命意义在与生命整体的关联中获得完整的内容.生命的意义虽然由生命自身决定,但其外在表现的模糊和流动性需要某种参照和约束,德国生命哲学的代表人物西美尔、狄尔泰从社会文化角度以及历史意识方向上对生命进行了全面的探究,他们为生命哲学所作的贡献直接影响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14.
15.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领导集体 ,大力加强党风建设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这些经验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化生命"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核心范畴,他以此来透视中国历史并构建起自已的历史哲学原理.历史与文化的融通构成其独特的"理解模式";科学民主及制度客观化的新价值观使其历史哲学多少具有世界史的现代意义.既保持儒家的德性价值,又试图与世界史接轨,成为其历史哲学的最大特征.他极力强调作为中国文化生命特征的"综和的尽理精神"未尝不可开出西方那种"分解的尽理精神".他的历史哲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深刻反省及吸取王夫之、黑格尔历史理念的独特产物,旨在建构一个摄智归仁,仁以统智,德性智性具足的体系.其所谓"客观化"的全部目的在通过历史指出一条人类之"常道". 相似文献
17.
美主要是心灵创造的产物,人的心灵由浅入深包括感性、知性、志性三个层面,审美活动需要心灵三层面的共同参与,所以美相应地包含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境层。心灵的第三层面是志性,它超越感性和知性且制导着感性和知性,直指人类的理想。志性包含心灵的两个维面:自性原型和自由意志,它们的自由活动决定着美的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8.
"寂寞"是阐释萧红生命状态和写作文本的于个共名话语.本文从萧红个体生命经验与小说叙述的对应阅读入手,认为极度单纯的内在诗人气质和纷繁的"他性"世界之间的深刻冲突,造成萧红短暂于生中的寂寞心境以及游移于文学史上的边缘状态.萧红从个体生命经验和人道主义开始,赋予"寂寞"一种坚实的"为人生"的质地,实现了她相对闭抑的个人经历与开放的叙述结构的统一并延伸.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