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Nishi Amane)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为接受、理解西学的平台,用汉字创译西方哲学的"哲学"、"理性"、"归纳"、"演绎"、"美(妙)学"等重要范畴;西周这一创译工作,不仅为日本近代哲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还对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明治政府的现实需要、德国古典哲学的适应性、日本学院哲学家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三个方面,对近代日本移植德国古典哲学这一现象和特点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德国古典哲学在明治中期以后被移植到日本,成为取代英美法哲学的官方哲学,是与明治政府的客观需要和文化政策、德国古典哲学与明治政府的需要之间的某种一致性、学院哲学家的现实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以上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日本移植德国古典哲学的独特性,这对近代日本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神道教是日本特有的固有的民族宗教、民族文化和精神行为;在日本神道文化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家神道是特定历史阶段即日本近代社会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的统一形态;对国家神道的哲学阐述,有助于解明近代日本的政治非理性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4.
藤田大诚对日本明治时期"神道研究"如何兴起进行了考证,通过整理、分析日本明治时期进行"神道学"兴起以及发展脉络,他认为传统"国学史"的神道研究,是在传统性的"国学"系的学问的基础上,导入了近代以后"哲学"的学问给予了刺激的结果.藤田大诚还论证了日本明治时期的国学与近代神道学的关系,指出大正时期的"近代神道学"成立的前提,是以"国体"的学问、同时排除"神道"的宗教性作为"近代国学"发展的根据,在强调日本固有之学这点上,日本近代"国学"与"神道学"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居住日本期间,充分吸收日本学者译介的西方文化,向国内学人大量地介绍了西方近代哲学的学派、理论、范畴,并提出了融会中西思想的理想人格论——"新民说",其论著影响了一大批20世纪初叶的中国知识分子。史料证明,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发生明治维新运动,开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产生了迅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资产阶级民主设施的迫切要求。原来构成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思想体系——佛教和儒学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西方形形色色的哲学思想开始涌入日本。近代日本哲学的发展是与西方哲学思想的传入、介绍同时开始的。存在主义是在近代日本哲学史上较有影响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存在主义思想在哲学史上以自发的形式作为一个潮流出现,是雅斯贝尔斯,海德格  相似文献   

7.
十二月十三日是日本近代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杰出的资产阶级自由民权运动理论家和教育家中江兆民(1847—1901)逝世80周年。中华全国日本哲学研究会和我校哲学学会、哲学系,于十二月十二日联合召开了纪念学术报告会。我校副校长兼日本问题研究所所长钟毅同志、中华全国日本哲学研究会理事李今山同志,分别就中江的思想和著作作了讲话和报  相似文献   

8.
清泽满之(1863.6.26—1903.6.6),是日本近代思想史中著名的佛教思想家和宗教哲学家。以他为首进行的反对封建教团和教学体制的宗门改革,在日本佛教运动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日本近代宗教史上有名的“精神主义”则是由他主办的佛教杂志《精神界》而得名。同时,他通过主体“体验”建立起来的宗教哲学,在日本近代思想史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无论是从佛教史还是从思想史角度来看,研究清泽满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就清泽满之的佛教思想和宗教哲学做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阐释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逻辑起点的理论渊源——宋代自然人性论,并具体分析近代以来自然人性论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起点——自然人性论,虽然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理论形态,但是其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趋向却推动了中国近代功利主义政治哲学的产生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代科学方法论使传统哲学变成科学,只有科学方法论才能诠释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同时它 也是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上述三方面现代意义的说明,使我们懂得近代以认识论为主的哲学转 变到现代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的哲学的渊源,从而揭示科学方法论在解决哲学问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为未来哲学的 发展指明了方向。哲学研究必须依重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对话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汲取与继承,又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与超越,因此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要求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本文以哲学中的主体性范畴为视角来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近代西方哲学,以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2.
明治末期到大正时期的佐藤春夫文学表现出西方文艺要素和日本传统要素并行存在且在本质上相互融通的特质。该时期的作品以“忧郁”和“倦怠”为底色,同时融入了大量的象征主义手法以及尼采哲学等西方文艺要素。佐藤春夫将古典和近代、日本和西方四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作品中,以传统理念阐释近代文艺,以西洋手法表现日本传统。他通过以西方文艺要素与日本传统要素并存的形式,表达着对日本近代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日本近代性格的把握,其中潜藏着他通过西方文艺理念反观日本固有文化的传统回归意识。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西方宗教哲学的发展中,康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理论角色。在康德之前,以自然神论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宗教曾经辉煌一时,而在康德之后,近代西方宗教哲学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康德的道德宗教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又代表着启蒙运动发展的更高层次,这体现在康德一方面深刻批判了旧有的建立在自然理性基础上的近代理性主义宗教,同时又把宗教信仰的根基牢固树立在道德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康德宗教哲学的这一系列做法把整个近代西方宗教哲学引领到了一个关键性的十字路口,而正视和回应康德宗教哲学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成为了19、20世纪西方宗教哲学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西方哲学史的自我理论发展线索 ,探讨了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康德综合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代欧洲哲学自我理论 ,形成了一种新的哲学时代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跨越近代 ,把哲学发展推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15.
日本近代哲学经历了从表面的接受转化为内部的创新的过程,这也是日本的近代个人随着明治维新以来市民社会的形成,而在逻辑上表现出来的自觉过程。尤其是世纪之交,社会政治结构需要定型,社会经济结构需要重组,社会思想文化结构需要优化,这些为哲学的自觉创造了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此间,由于国民意识的加强,个人意识的发扬,社会意识的促进,致使知识分  相似文献   

16.
日本有哲学     
日本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中江兆民(1847~1901)在《一年有半》中说:“我们日本从古代到现在,一直没有哲学”。从此,“日本没有哲学”成了中江兆民的一句名言,并且成为自明治时代以来日本哲学思想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此无意就中江兆民的名言本  相似文献   

17.
西周(1829—1897)作为“日本近代哲学之父”,不仅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并且也是当时重要的道德哲学家。对其独具特色的道德学说,本文试加以探索性的研究和论述,力求客观的、历史的和公正的评价。一、西周道德学说的问世西周学涉众科,知识广博,在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造诣较深,在伦理道德的研究上也颇有建树。由于毕生置身在日本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他十分关注伦理研究和道德实践。刊载于《明六杂志》上的“人世三宝说”,是他道德学说的经典著作;他精心翻译的道德名著《利学》,成为把英国功利主义引进日本的最早书籍;他还亲自起草了近代日本的《军人敕谕》。西周的道德学说很难说是什么博大精深的伦理思想,但又不失为较有价值的道德哲学,并且在日本资本主义近代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功用。“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西周道德学说的问世,既非文人的无病呻吟,又非偶然的心血来潮,而是当时日本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首先,它的问世是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道德要求。始于1868年前后的明治维新运动,是一场不彻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的哲学思想交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对两国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比较而言,近代主要是中国向日本学习,古代则主要是日本向中国学习。德川时代,日本全面引进中国的宋明哲学,据以建立日本化的儒学。在此过程中,贝原益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贝原益轩(1630—1714年)是日本德川时代前期的著名思想家,他在继承和改造宋明哲  相似文献   

19.
天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 (理、气、心 )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 ,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转型。在此转型过程中 ,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天"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上帝、自然、命运、本体(理、气、心)诸多涵义.近代哲学以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对它进行了新的诠释,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精神,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了"天"范畴由古代哲学向近代哲学的演变.在此转型过程中,凸现了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融合性、批判性、实践性和终结性四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