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许霆 《江苏社会科学》2006,11(1):159-164
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第一个新格律诗派,同为新月诗派的闻一多和徐志摩却有着不同的诗律论。闻一多追求的是音尺连续排列形式,其新格律诗可称为韵律的诗;徐志摩追求的是意顿对应排列形式,其新格律诗可称为旋律的诗。两种诗律形式各有优势,体现的是新诗的两种节奏体系,可以平行发展。  相似文献   

2.
董晓华 《兰州学刊》2008,(3):182-184
早期英语格律诗的翻译和现代新诗的成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白话文刚刚作为现代诗歌语言,因此早期英语格律诗的汉译凸显了汉语诗歌诗律方面的一些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译者对现代汉语诗歌诗性美的构建。他们在此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找到了原文诗律表现的基本规律和模式,这些规律与模式现已成为英语诗歌翻译中诗律表现的基本方式,同时也为新诗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礼仪之争"是中国基督教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它不仅对基督教在中国的命运有很大影响,也激发了西方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认识.对这场争论进行溯源,可以看到资本主义扩张、宗教改革、政教关系等等因素的作用,但贯穿始终的是中西方这两种本位主义文化背后潜在的观念冲突.冲突既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之间,也各自存在于西方传教士之间和中国士大夫之间,而且自传教之初就已经存在,在其他的因素的作用下一步一步彰显出来,直至最终激烈的争论的爆发.  相似文献   

4.
汉语韵律文体学理论的提出意在解释中国文学史上有关文体发展的问题。本文将根据该理论中的整齐律、悬差律以及自然音步等规则来探讨文学史上的一个具体问题:何以六言诗及骈文六言句同为六音节一句,但六言诗不见兴盛而骈文却大行其道?本文先分析六言诗及骈文六言句于韵律及句法之特点,指出“文”“诗”两种文学体裁有不同之韵律要求。六言诗之所以依然为诗,全因其诗行齐整、音步自然,满足了诗律要求。然而违反了汉语诗歌结构的最佳条件,即一个诗行两个音步,此其所以不见盛于中国文学史之故。骈文则不然,六言为句,既有诗味又合文律,故畅而无碍,得其发展者必矣。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社会阶层变迁对电视传播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琳 《理论界》2007,(4):134-135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内部构成已经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社会变迁对中国电视传播价值取向的嬗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深入研究电视媒介人的观念变革、电视节目构成的多元化、受众接受心理的演变、媒介价值取向变化的双向互动意义,可以使得电视传播增加更多理性、自觉的成分。  相似文献   

6.
范桂忠 《兰州学刊》2010,(Z1):112-118
文章要研究的是汉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与泰语传统标准诗歌的音乐性。这项研究会注意到汉泰语言音乐性的相近与差别。汉语的近体诗是汉语诗歌最标准的诗律,泰语的"八Glaun"也是最典型的泰国诗律,这两种艺术必然有相同与区别。由于文化的习惯,两种语言的特征就在这两种诗歌里表现了它们自己音乐性的特点。汉语是汉字化,每个字等于每个音节,因此,汉语近体诗的声调格律是非常重要,但泰语的"八Glaun"最重要的方面而是押韵与轻重音的位置,音节数字与每个音节的声调并不是最重要的方面。近体诗与"八Glaun"都重视押韵,也是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化,它们两才有不同的严格韵律,有相同的方面,也有不同的方面。泰语的押韵在句外与句内,押韵是最能产生音乐性的工具,汉语的押韵都在最后的位置,最后的位置是最能表现出来声音的性质。文章要详细谈汉泰两种语言与诗歌的音乐性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一诗同散文比较,它并无一套特殊的语法。当然,诗有音韵格律方面的要求,但这未必是诗歌语言的本质特征,并非所有的诗都押韵和遵循格律,也不是所有押韵和遵循格律的语言都可以成为诗。因此,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一诗的语言是否存在着特殊之处? 对于这个问题的肯定回答是建立在这样的艺术现象上: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诗人在语言上的呕心沥血往往是散文家所不可比拟的。薛雪的《一瓢诗话》曾经记述了一些诗人对诗歌语言的苦心追求:“杜浣花云:‘晚岁渐于诗律细’。又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有云:‘吟成五个字,捻断数茎须’……如此者不一而足。”即使象白居  相似文献   

8.
李飞跃 《中国社会科学》2015,(3):136-157,208,209
作为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格律形式,平仄律的形成经过了语句内的音声对立、二四异声、四声二元化,以及篇句间的声对、粘缀与定体等历史过程。前者以一平对三仄的确立为标志,后者以律绝排体式的定型为标志。平仄规范的形成,体现为诗人群体的创新与共识、多种律诗体式的成熟与定型以及诗律概念的明晰与理论自觉。"开元十五年后",以杜甫诗歌为标志,律体定型;"律诗""诗律""平侧"等概念亦相继出现。随着不同时代语言形态与声律观念的变化,律体定型后出现了拗体,词曲兴起后出现了平仄通叶,新诗创立后基本废弃了平仄律。我们应从平仄律的历史性和相对性出发,重新认识当代新诗体的建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他者的人类学及其本土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学与它诞生地的西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它所体现的是西方二元对立的宇宙精神———主体因他者的存在而得以确立 ,但它又绝非只是一种西方的学科和思想 ,因为在中国的少数民族研究中也可以找到其对应物。随着文化的本土化发展 ,西方人类学者不断地对人类学学科作出反思 ,国内几代人类学者在关注与西方文化观念构成差异的非西方文化问题时 ,也对人类学的本土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受西方婚姻观念和习俗的影响,中国城市居民的婚姻观念,特别是年青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家长与子女婚姻观念转变的不同步、男女转型的不同步,加之女子社会地位和觉悟程度的一定提高,一部分女性勇敢地拿起法律的武器以结束自己不幸的婚姻,从而使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纠纷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所理解的音乐不是通过物理属性表现出来的节奏与音律,而是通过创作主体心灵过滤并蕴寄着情感的音外之音;他的诗文作品中所体现的文学创作观念也是超越物化媒介与时空局限的.二者彼此融通.陶渊明的文艺理念与实践,代表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精神苦闷与彷徨的消解,转变了对“诗言志”的单一阐释,标志着魏晋南北朝个体人格精神的实践与升华.  相似文献   

12.
做旧诗,主要是五七言律诗,要讲究对仗、平仄和押韵,格律严谨,不能马虎。乎仄、押韵,符合自然音节的规律,对仗则好象很勉强,有些雕琢。长期以来,已无人提倡做旧诗,尤其是这种束缚思想的格律诗。然而只要我们从中国文学艺术的民族特点和历史传统来看问题,就可以发现正是律诗中的对仗或对偶形式,它标志着古典诗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研究诗词格律的人颇多,有关这方面的著作也出版了不少,对于五律、七律、排律等形式,除个别例外,必须讲究对仗,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对于某些词调的某些地方,也应该讲究对仗,这也是大家所公认的。总之,对仗被看作诗词格律的内容之一,已经不是问题了。遗憾的是,解放后出版的研究曲的格律的著作,实在是太少了,即使是在这有限的几本著作中,重点也是谈诗词格律,对曲律只是略谈而已,因此,在曲律研究的领域中,还有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就以对仗来说,在曲律中是否也包括它呢?即  相似文献   

14.
西方人权观念与世界人权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人权观念与世界人权之争徐俊忠人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不能回避而又引起重大争论的问题,本文拟从考察人权观念的演进入手,力图揭示当代人权价值的嬗变,透视西方人权观念的实质,以利于加深对当代世界复杂的人权之争的理解与把握。一人权理论发端于近代西方。其第一...  相似文献   

15.
做学问的人,是要有一种境界的。这是我在采访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力教授时所得到的启示。提起这位老教授,许多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上过大学中文系的人,大都读过他编著的《古代汉语》、《汉语诗律学》这些大部头的著作,就是一般的语文爱好者或普通的中学生,不少人也读过他编写的《汉语讲话》、《诗词格律》、《古代汉语常识》等通俗读物。王力教授是我国近百年来最大的语文学者,今年八十岁。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一边从事教学工  相似文献   

16.
西方学者对中国法律及其意识系统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从早期的传教士到现代的汉学家,他们对中国法律及其文化传统的解析,构成了一个西方世界的“中国法律文化观念”。然而,西方的“中国法律文化观念”基本上是对异域法律文化的贬诘和否定,西方人从自己的学人那里得到的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多半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7.
文娱观念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对文学的一种社会功能认识,文娱观念的确立与嬗变也影响着我国古代各类文学创作,使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本文拟对中国古娱观念的确立与嬗变进行简要归纳与理论梳理,以期把握文学发展的某些脉络,检讨中国古代文娱观念与理论的得失。  相似文献   

18.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与西方作一外在形态的比较的话,可以发现,中国是一种伦理型政治,而西方是一种法理型政治。具体而言,中国的政治秩序主要靠伦理观念采维持,政治活动靠伦理观念来调节,政治权力靠伦理观念采制约,伦理观念在社会政治体系中居核心地位;与之相反,西方的政治秩序靠法律维持,政治活动靠法律调节,政治权力靠法律制约,法律是西方政治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五四运动是一场用西方价值抵挡西方利益的文化和社会运动。民主、科学、社会主义是“五四”人倡导最力的几种价值观念,都来自西方。这些观念之间也有冲突,但应届西方价值的内部冲突。20世纪中国的精神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西方价值的引进及其内部冲突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西方价值呢?直接的日的就是救亡图存,就是抵挡西方利益的逼迫。西方利益是什么?就是  相似文献   

20.
论中西哲学的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宣孟 《社会科学》2005,4(5):79-92
自从提出中国哲学中不存在西方ontology以后,有一种新的观点,试图为不同于西方ontology的所谓中国哲学本体论作辩护,并欲以此会通中西哲学,这实际上涉及到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从逻辑上说,在中国哲学中寻找本体论,仍未脱出西方哲学观念的框架,而会通中西哲学的历史任务则必定要求传统哲学观念的更新。根据唯物史观可以初步探讨出新哲学观念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