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这三种道德关系中,都离不开个体道德以及个体道德价值观念的选择。在形而上学猖厥时期,一讲到道德就把它同阶级联系起来,认为一切道德都有阶级性。从而强调集体道德,社会道德。而把个体道德同个人主义相提并论。批判“个性”,反对“个人突出”。在批判“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的时候,否定了个体道德,例如,把“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等说成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使人不敢表明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样…  相似文献   

2.
忠德论     
王泽应 《河北学刊》2012,32(1):20-23
“忠”是中国古代伦理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及儒家最为推崇的道德范畴之一,既具有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意义,又具有个人品德与美德伦理的意义.其基本内容与要求是做人做事真心诚意,尽心尽力,没有虚假和患得患失.“忠”在中国古代主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对君上或主人的忠,另一种是对于国家、社稷和人民的忠,可以分别称之为私忠和公忠.在明清之际及近现代时期,思想家们对私忠作了较多的批判,而对公忠则作了较为深入的阐发与弘扬.  相似文献   

3.
处于重大的历史发展和转折时期的中国,无论是社会生产方式还是个人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抑或是个人的价值取和精神追求,都面临着革命性的变革,其中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观点繁杂,争论也多。比如,关于我国的道德现状,有诸如“滑坡论”、“爬坡论”和“代价论”之争,关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地位乃至具体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则有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或“道德绝对主义”与“道德现实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的争议,还有中国传统道德的优劣及其历史命运的争论,现代化与传统道德的关系之争等等。在我看来,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李维贵我国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道德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现象,...  相似文献   

5.
个人道德建构既受社会道德环境这一外在因素,又受自我修养的内在因素的双重约束。要把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结合、个人道德与社会道德相结合,紧随时代变化,注重“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6.
王腾 《晋阳学刊》2008,46(3):57-62
在市场语境中,市场主体的联结纽带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市场经济的契约本性使得市场主体的价值追求以及现代社会的“秩序与和谐”呈现出新的特点。在市场生活世界中,诚信之所以成为现代社会的“道德的底限”,是因为超越这一底限,现代社会的经济体系与个人价值的实现将会失去保障。必须理解与把握市场主体间“目的手段”与“竞争合作”辩证逻辑,主体与他人、社会才能互利共生共存。竞争与合作是实现个人价值的主要方式。个人价值实现中的道德不是“守伦理的道德”而是基于意志自由基础上的“守法律的道德”。  相似文献   

7.
略析“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道德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性道德与个体道德相比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要求,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既要注重个人道德的规范和升华,更要注重体制性道德的合理与进步。“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和反映,它既是衡量一个社会体制是否具有道德性的主要标准,同时,它自身的含义中也蕴含了道德意义。揭示“三个有利于”标准与体制性道德的这种内在关系,目的在于强调“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合道德性和用伦理视角衡量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把伦理与道德混为一谈,把二者都归结于规则。比如,在我们的词典或者教科书中就通行这样的表述:“伦理,就是人们在相处中的各种道德准则”;“道德,是指调整人们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毫无疑问,伦理、道德都与规则有着密切...  相似文献   

9.
论团体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是一种鼓励人们进取和协调人们行为关系的社会规范。这种鼓励和协调,不仅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的行为关系,而且包括团体与团体、团体与社会的行为关系。在我国当前的道德理论研究中,道德的基本理论,以及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共道德,等等,只是偏重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对团体意识、团体行为、团体道德规范的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在我国,多数人参加团体,各种各样的团体遍及全国。团体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除了个人相互交往外,大量的还要和各种不同的团体打交道。团体之间的交往,已成为社会交往的普遍的重要形式。一切事情,离开团体的支持、同情、批准,就“寸步难行”。团体,作为既体现国家意志,又体现劳动人民自治意愿;既和劳动者、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又  相似文献   

10.
从道德层面看,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自由人联合体”分别对应于古典家族—个人主义、融主体精神与利己主义为一身的现代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一般来说,“三大社会形态”的历时性存在使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表现为依次更替的过程。但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是“三大社会形态”同时存在,由此在道德领域出现了多元道统的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基础上,多元道统的斗争与融合,展现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一种兼容集体主义、主体精神和传统美德的新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终将出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的忠孝观念.经历了从忠于宗族到忠于国家政治,再发展到忠于君主个人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宗族依附为基础的忠孝观念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末期,至少可以追溯到考古所见的齐家文化中,经夏商二代至西周时期臻于完备.在此阶段的忠孝观念中.尊尊与亲亲合为一体,“宗统与“君统”合为一体.也就是说.忠与孝合为一体.童书业先生概括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后世之所谓‘忠’(忠君之忠)实包括于‘孝’之内……臣对君亦称‘孝’,君对臣亦称‘慈’,以在原始宗法制时代.一国以至所谓‘天下’可合为一家,所谓‘圣人能以天下为一家’也.故‘忠’可包于‘孝’之内.无需专提‘忠’之道德.然至春秋时,臣与君未必属于一族或一‘家’异国异族之君臣关系逐渐代替同国同族之君臣关系,于是所谓‘忠’遂不得不与‘孝’分离”.笔者以为.‘忠’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演化成为绝对效忠于君主个人的观念,主要还是指忠于新出现的国家官僚政治.包括忠于公事、忠于民、忠于职守等内涵.为行文方便计,仍称之为“君统”.从宗族依附之忠发展到国家政治之忠,是忠与孝的分离过程.也是君统与宗统之间斗争冲突进而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从春秋时代算起.经过战国、秦代.直至汉代前期方告完成.换言之.三代以来忠统于孝的忠孝一体.经过春秋  相似文献   

12.
朱献贞 《齐鲁学刊》2005,1(6):93-96
新旧道德转化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化课题,也是新文学表现的一个核心。五四文化运动的先驱们敏锐地发现,是吃人的“忠、孝、节”儒教三纲支配了“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道德伦理体系。他们一方面激烈地批判传统道德体系中的三纲五常,意欲彻底铲除家族道德伦理的根基;一方面积极地吸纳西方现代意识,重新构建“以个人为本位”的新道德体系。这种道德体系以“平等、自由、独立”为“大原”,以“幼者、女性和人”为本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利益驱动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对社会各类成员的道德要求问题。论述了个人与集体对其自身的利益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其他各项社会发展的动力都是这一动力在各个层次上的表现。要利用这种利益驱动的伟力,需要建立“社会核能反应堆”,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利益驱动也会给社会带来种种负效应,建立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的道德体系是对待利益驱动的正负效应的正确态度。这个道德体系应当包括两个道德层次:低级层次道德、高级层次道德。  相似文献   

14.
刘恩允 《齐鲁学刊》2003,1(2):77-80
道德价值取向的本质涵义是通过其界定和分类来表现的。道德价值取向是指“道德意识对道德行为是否应当认定” ,它使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一致地朝向某一目标或有一定的倾向性 ,引导和制约着道德价值观的确定和道德行为的选择 ;从基本的道德关系来看 ,道德价值取向可划分为个人和社会两大取向 ,并且从道德关系的五个方面来看 ,个人———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具有不同的实质性规定  相似文献   

15.
传统孝道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概念,在中国最具特色。从历史上说,它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相关;从内容上说,它能够成功地把政治、法律与之进行有机地整合。这集中体现在孝与忠、刑的关系。孝与忠是密切相关的,“忠孝一体”、“移孝作忠”。但孝与忠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孝与忠的分歧,集中地反映了私与公两种道德、父权与君权两种关系的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孝已经上升到由法律来担保其落实。如此以来,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孝道的极端化、片面化与绝对化。这就需要我们对之以辩证地、具体地态度来对待,从而实现传统“孝道”的创造性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6.
考察当代社会道德状况必须围绕权利和义务这一核心关系,区分社会伦理和个人伦理两个重大维度。加强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应该进一步保障全体公民的权利,同时强化公民的义务意识。社会的道德建设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个人道德觉悟的层次提升,而主要是一个异质性的结构协调问题,即底线伦理、共同信念和终极关怀的三维道德结构的协调。底线伦理(法律规章)的核心原则是“秩序”,其功能主要是保障基本的生活秩序;共同信念(社会伦理)的核心原则是“正义”,主要在于建构保障公民权利的社会结构,当然也要求公民养成相应的德性;终极关怀(个人伦理)的核心原则是“义务”,要求公民个体更多地承担起对总体的义务。  相似文献   

17.
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能够帮助人类社会升到更高的水平”。但道德本身又是为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因为道德无非是人们之间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表现,一定的道德,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而不可能是从超人类、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概念中引伸出来的。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人类道德意识是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而变迁的。  相似文献   

18.
论和谐社会与个人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华 《东岳论丛》2005,26(4):69-71
和谐社会是以道德建设为基础的社会,个人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个人道德建设存在层次性,表现为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应该追求不同层次的最低道德标准,并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道德层次发展。个人道德建设就是在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要求,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一伦理学的对象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弄清它,对于伦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伦理学的对象就是道德现象的客观规律。为了研究道德现象的客观规律,有必要首先弄清楚“道德”这个词的内容与含义。“道德”一词,在哲学教科书中,它被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合。因此,把它和政治思想、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等并列在一起。在这里,“道德”一词,不包括人们的道德行为、道德活动,它仅指一种思  相似文献   

20.
巴文泽  王珍 《船山学刊》2010,(1):195-197
孔子的仁学以爱人为起始点.以忠恕之道把自己的仁爱之心推广出去,分殊为“孝”、“敬”、“忠”、“信”等道德条目,按照中庸之道处理好自己身心关系及与家人、朋友、同事、路人的关系,完成自己的人格,实现自己的价值,使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孔子的仁学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向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