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隋唐美术理论的形态特征及其理论建树(下)廖国伟(续上期)(二)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1)《历代名画记》诞生的历史背景《历代名画记》在唐代的出现,是绘画艺术及其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绘画艺术自秦汉以降,经魏晋南北朝的“哲匠间出”,到盛唐时期已是“奇...  相似文献   

2.
现存顾恺之画论有三:《魏晋胜流画赞》、《论画》和《画云台山记》,均载《历代名画记》卷五。这三篇画论包含的美学思想颇丰富,迄今仍然很有借鉴价值。本文拟就顾恺之绘画美学的主体部分——形神观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许莉萍 《人文杂志》2002,(6):98-101
文章针对“书画同源”论进行分析 ,指出书法和绘画各有其自身规律 ,并非完全同源。文章对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作了考释 ,认为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体”是仅指“六书”中的“象形”部分。“书画同体”是在“书画异名”的前提下提出的。文章在分析书画的区别的同时 ,也指出二者的联系。应该很好的吸收和借鉴 ,以利于书画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彦远及其《历代名画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肯定艺术的道德性、艺术的永恒性并发挥第一流作品的观念、记录中国画师的“六法”美学原则诸方面,中国唐代的张彦远是一个绝代的批评家,可以比肩于佩特、罗斯金、温克尔曼。像温克尔曼之由雕刻而确定希腊文化的轮廓,张彦远由绘画而树立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优美的范畴,其美学著作《历代名画记》将亘古不朽。  相似文献   

5.
一《画云台山记》是四世纪祖国杰出的古典现实主义大画家顾愷之(344—405)留给我们的三篇画论之一。这三篇画论,是由唐张彦远于大中元年(846)所作《历代名画记》予以著录。因为从东晋到晚唐,隔了约有四五百年的时间,这些画论,在张彦远当时,已经感到:“自古相传脱错,未得妙本勘校。”要现在的我们去读这  相似文献   

6.
"穷神变,测幽微"是<历代名画记>提出的重要绘画理论.作者张彦远在承续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神变"思想,主张图画是神明启示的产物,绘画应当征验、推究幽微玄奥的天命启示、穷究鬼神仙佛变化之道.这是其绘画功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名画记>对佛教变相和鬼怪神仙题材绘画的著录,体现了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7.
李玉琨 《理论界》2007,(10):205-206
中国最初的绘画理论散见于早期的典籍中,如((论语》中孔子提出的“绘事后素”;《左传》中记载的“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还有《庄子》中的“解农般礴”等等,虽然这些理论缺乏系统的论述,但对绘画发展的普遍认识具有哲理似的启示价值。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画的理论体系得以形成。从此绘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各种功能并受到广泛喜爱,而且能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期间,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迁想妙得”,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以及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代郭熙的《林泉高鳓等,兼之历代文人的画论,构成了中国画理论的皇皇大观,虽祖述各异,但在整体上却一脉相承。本文试从认识论、方法论两个维度加以表述。其实两者之间在艺术上往往相伴而生,互相包容,因而在论述中也不能像哲学理论思维那样精确严密,若偶有疏漏,当属难免。  相似文献   

8.
《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樊波著。52万字。吉林美术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责任编辑:刘丛星、王兴吉。 从某种意义上讲,书法如同作画。“书本画也,画先而书次之”(韩拙语)两者不仅同源,而且互动互补。因此自古至今,中国既有绘画美学,又有书法美学。然而直到现在,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系统的书画美学史。从历史上看,很多书画文献似难以称得上严格意义上的书画美学史,如唐代张怀的《书断》(上、中、下),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其中虽然包含了不少书画美学的精义奥理,并作了深刻的阐发,但从书画美学史的角度来审度,这些文献带有两个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9.
杜甫论画     
唐代不特是诗歌的黄金时代,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品种,也获得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其中尤以绘画为突出。可以说,诗与画,是唐代文艺的两颗金星。 唐代的画家,有史可考者,约四百人。《历代名画记》录二百零六人。“曹(仲达)衣出水,吴(道子)带当风”,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各种各样的风格,竟相发展,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关注一个时代的绘画艺术,除直接的绘画作品外,优秀的画学著作也值得注意.古代美术史家不但对当时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进行记述,为我们留下可供参考的史料,其所做的考察分析,对绘画风格形成和演变所提出的个人见解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审美趣味.《圣朝名画评》及《五代名画补遗》写作的时代,正是一个由“唐型文化”转为“宋型文化”的时期,对其写作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11.
邓以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点,借鉴克罗齐的表现论思想,对中国的书画美学思想作了新的阐释,形成了独特的“心画即表现”说,体现了中西融通的思维理路;对意境的理解也从书画史中立论,偏重于写心与气韵;画史即画学的观点促成了史论合一的研究路径.这三点既是邓以蛰在书画美学研究上的三重贡献,对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晋画家顾恺之评论《北风诗》一画云:“美丽之形,尺寸之制,阴阳之数,纤妙之迹,世所共贵。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论画》,见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此语在后人选编的画论辑要之类书中常见,但对其中“玄赏”多引而不注,语焉术详。近读《汉魏六朝书画论》,书中注“玄赏”云:“犹奖赏,赏识。”(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4月版)窃以为,此有未达虎头本意之嫌。“玄赏”者,赏玄也,当是从先秦老子学说中“全览”脱胎而来的术语。老子常用此“玄”字指称幽深微妙。高远莫测的“道”,所谓“玄之又直,众妙之门…  相似文献   

13.
不了之了:一个潜藏艺术智慧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榻写》有这样一段著名论述: 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这就是中国艺术批评史上引人瞩目的“不了之了”论,一个潜藏艺术智慧的深刻命题.这一命题之所以深刻,是因为它的提出,不仅是基于前代艺术实践的积累和扬弃,而且与稍后“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揭示的诗歌意境美学特征相佐,在绘画美学领域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空间形式直观的绘画平面,在具象描绘之外,还要构成一个令人驰骋遐想、回味无穷的境界.作为人对世界的解释和观念的艺术,应当是一个含藏无尽的生命世界.只有这样,艺术才能正确地解释自然和生命,才能反映人对客观世界的真正观念.“不了之了”这一命题不仅反映了中国艺术观念发展的飞跃,揭示出其理性思辨的总体后面所潜藏的那种审美感受的丰富性和民族审美趣味的同一性,而且在展现传统审美价值观念的同时,显示了中国艺术理论历史发展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一、态度、姿态中唐诗很注意刻画事物情态,也注意表现诗人自己的诗的不同风度和姿态,自此之后文论中提出了态度和姿态这样的概念。态度或姿态,一是描写人物或景物的多种姿态。一是作者诗的态度风姿,并且随物赋形也有很多的变化,所以也叫变态。这一概念提出是受到绘画的理论与实践的影响的。如《历代名画记》:“谈皎善描人物,有态度。”《古画品录》:“刘(王真)其于所长,妇人为最。……然观察详审,甚得姿态。”《后画录》:“隋孙尚孜,妇人亦有风态。”又“唐太常卿阎立本,  相似文献   

15.
一顾恺之是中国古典画论的奠基者,他流传下来三篇画论著作:《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在中国绘画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顾恺之艺术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传神论”,这也是他对中国画理论最杰出的贡献。顾恺之的“传神论”是受魏晋玄学中的考核名实、品鉴人物...  相似文献   

16.
扇面书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唐代张彦远著的《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期“杨修与魏太祖(曹操)画扇误点成蝇。”再有《晋书·王羲之传》一文中记载了王羲之为蕺山老妇题扇之事。周密《浩然斋雅谈》一书亦载有宋代大诗人陆游应人之请在扇上题诗的故事。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扇面,则是宋朝亡国皇帝赵佶御书的草字绢质扇面,该扇面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扇面书画在明清时期开始蓬勃发展,当时主要是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60-166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这一时期也正是庐山隐逸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东晋画家顾恺之和南宋画家宗炳是中国山水画滥觞的两位至关重要人物,二者均与庐山隐逸文化有关。顾恺之崇尚魏晋玄学思想,是画史记载最早的山水画家之一,其爱画庐山,画史记载绘有《庐山图》和《雪霁望五老峰图》,曾著《画云台山记》,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有重要意义。宗炳不仅崇尚庄学思想,还崇尚儒家思想和佛学思想,是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所著《画山水序》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对后世山水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梳理《据几曾看》手稿流传和出版的线索,论述了一部被长期埋没的书画著作的价值;通过对作者葛康俞家庭背景和从艺经历的考察,揭示了陈独秀家族、邓以蛰家族和葛康俞家族的复杂关系,以及葛康俞如何在陈独秀和邓以蛰关心教导下成长的过程;通过对《据几曾看》的学理分析,评述了作者对绘画理论和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及其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看法.  相似文献   

19.
画竹是我国有悠久历史的一个画题,曾产生许多大家和佳作。但历来对画竹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述却很少。李仲元同志近年来留心于此,通过对历代画迹、画史、画论和其他有关资料的分析研究,撰写了《论竹主题画的源流》一文。文章考证了唐代竹画的产生和成就;论述了宋代两种流派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分析了元代之后文人墨竹画大盛的社会条件、历史背景。肯定了它的成就及思想高度,还指出了它的时代局限性和艺术上的消极影响。并论述了以书法入画、以诗配画等时代特点。这是一篇探讨我国绘画发展史的文章,作者试图通过对历史上某一绘画题材的研究,深入认识画题、技法、流派的产生发展决定于社会和历史条件,揭示了历史上社会思潮对绘画的影响。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本文引征较丰,每有卓见,值得一读。作者李仲元,1933年生,沈阳故宫博物馆研究人员。专攻艺术史研究,著有《中国狮子造型源流初探》、《清代雕刻简述》、《盛京定更钟考》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的"三礼"研究涉及面广,"三礼"本经所记之名物制度、思想学说,"三礼"学文献之版本、辑佚、成书问题以及历代学者之"三礼"学,均有涉及,出版了不少专著,发表了一些高水准的学术论文。20世纪的"三礼"研究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考据法,研究视角多样化,从而在一些学术公案的探讨上多有突破。但是,20世纪中国的"三礼"研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周易》、《尚书》、《诗经》等儒家经典,"三礼"研究谈心性的居多,谈礼制的较少。未来的"三礼"研究要想有所突破,应该在传统经学考证方法的基础上,转换研究视角,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