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有的所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被人们称之为“第一媒介”,它可谓时代的宠儿,是集传播新闻信息、提供文化娱乐、进行社会教育、从事广告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强大的现代化传播工具。可以说电视作为当代大众传媒技术的最高成就,已深刻地影响了传播活动的形式、意义和功能,并由此而对整个当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电视的众多功能中,传播新闻信息无疑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电视新闻是电视节目的骨干,是电视成为新闻传媒的最重要因素。据1992年全国广播、电视、报刊三大传媒受众调查表明,电视的受众比例为95.6%,…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张义宾当代大众文化是指通过市场机制和现代传媒生产和传播的通俗文化,它已成为中国当代最触目的文化现象之一。80年代初期,它还是不合正统文化观念的怪物,常常受到各方面的指责、嘲讽。但它蕴含着顽强的内在生命力,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连...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资本主义在经历了原始积累的血腥统治和垄断经济的残酷盘剥后 ,发现仅靠极端的压制手段无助于对社会的有效控制 ,只能激起人们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于是 ,资本主义时时在寻找一种新的能有效控制人民思想的形式。大众传媒 ,特别是电子传媒的出现 ,为这种控制提供了可能。施拉姆在总结传播对人类的功能时指出 :“我们利用传播作为我们自己的管理工具 ,用于说服和操纵别人”。显然当大众传媒作为“管理工具 ,用于作出决定、说服和操纵别人”时 ,它在行使着对大众的控制权力。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 ,大众传媒理所当然地成为公众日常生活的…  相似文献   

4.
电子传媒与大众视听文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宁 《东南学术》2004,(6):80-85
当代电子传媒的发展把人类带进了电子文化时代.电子文化时代的来临,不仅导致包括社会组织方式、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而且极大促进了与之相伴而生的大众视听文艺的发展.文章在论述大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电子传媒和大众视听文艺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同时指出,电子传媒虽在传播大众文化方面有其优势,但媒体形式并非是左右传播内容高雅与否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是广告传播的主要渠道,也是大众选择产品信息的主要渠道。当社会进入信息和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不断增加使广告传播的大众媒体效应逐渐被削弱,尤其是房地产这种大宗商品,仅靠大众传媒的单向式传播是很难奏效的,而伴随现代技术产生的双向互动的沟通形式则成为房地产广告传播的首选。房地产从大众传播到小众传播是营销模式转变的结果,也是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个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现实和未来都期待更加多元有效的传播策略。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从考察地域文化与诗歌传播的关系,去揭示诗歌生存与发展的某种客观规律是一个值得探求的视角。文化经由传播表现自身,丰饶鲜活的地域文化之存在使得文化互动成为可能,而传媒技术越是发达,地域文化越是无法滞守于它的故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地域文化可以借助现代传媒被更多的群体所接触接受,以更具活力的方式进行传播、扩散,最终实现文化地域的明朗化;同时,诗歌传播也能从地域文化中汲取创新元素,综观当代诗歌有效传播的各种范式,其中几种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元素让诗歌传播呈现出更有竞争力的状态,地域文化元素的优势效应具体表现为:地域命名的诗群、诗社与诗刊的集结效应,地域诗年鉴、诗集与诗史的溢出效应,“诗性地理”生成和演化的视域效应。  相似文献   

7.
广告社会功能新论——以电视广告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广告在传播商品广告信息的同时,因为进入了电视传媒的公共领域,也就自然地被赋予公共领域的价值规范,并且不得不接受公共领域的诸多影响。因此,在现代消费社会,由于电视广告的影响力以及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渗透,它作为电视媒介重要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形态,同样也具有表征大众传媒公共领域的功能。对电视广告社会功能的认识,只有以社会“公共领域”的建构和批判的视角来科学理性地反思电视广告及其受众的公众身份建构的价值,才能寻求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对传播效果的大众接受性的强调,使艺术性这个通常被从艺术角度进行研究的属性成为传媒声像的普遍属性与基本属性。声像艺术性主要体现为电视声像修辞性、想象性、情感性与直觉接受性。电视因其艺术性的综合表现而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强势传媒。电视艺术性在制作与传播中普遍化与充分化,这是高科技支撑的结果。电子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卫星技术等是电视艺术性的物质根据。声像综合传播的声像传播效果是电视艺术性的体现。在大众后艺术化的时潮中,电视的传媒身份决定着它的艺术性标准主要是大众得之于生活艺术化的艺术趣味标准。  相似文献   

9.
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既构成公众认识外部世界的"传媒镜像",同时又在当下风险传播"充满矛盾的丛林中"完成.在风险传播的普遍悖论(矛盾)下,大众媒体报道突发公共事件应该有理性的角色期待与定位.大众传媒必须肩负社会(公众)安全使命,实现国家利益与公共利益平衡,实现新闻报道的公开透明与适度管制并重,实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准确性统一,并在此角色追求中完成大众媒体在风险环境下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现代人被巨量的信息包围着 ,为了使被传播的知识能够真正地有助于人类某一活动取得成功 ,这些知识首先就应该被那些与其打交道的人所理解。人类的某种积极性 ,就是以社会各成员在经常的相互作用中彼此间达到某种程度的理解为前提的。尽管理解问题已经成了中国哲学理论界的热门话题 ,可对于理解的生成方法问题尚且无人问津。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求 ,以求教于学界同仁。语境赋予理解的主张 ,在现代西方哲学界已经成了十足的“老生常谈”。因为“单纯语境”的理解模式不仅是不够的 ,而且由于模式的矛盾性而显得根据…  相似文献   

11.
国家形象塑造与我国传媒的未来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传播背景下,作为"他者"角色存在的部分西方强势媒体,肆意行使话语霸权,单向度地塑造着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以此形成了国际传播格局中国家形象塑造的"钟摆现象".这种"钟摆现象"使得我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丧失了被理解被尊重的权利,使"我者"形象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基于此,我国传媒应将国家形象塑造上升到维护国家形象主权的战略高度来加以重视.要彻底摆脱"钟摆"的控制,掌握属于自己信息版图内的形象主权,我国必须大力推进传媒发展战略的"软环境"建设,提升其国际传播力而努力开创国际传播的新局面,为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创造良好的对外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舆论监督的主体无疑是公众,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在舆论监督的实施过程中,传媒往往作为代理人来代表公众进行舆论监督.然而,媒体由于处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从而使舆论监督这种公众独立自主对政府进行的监督,成了政府管理之下的监督和批评,甚至成为政府行政管理的一种工具.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带来的变革,开启了公众表达的平台,它突破原有信息控制格局,使公众作为真正意义上之舆论监督主体的权力得到回归.一种新型的舆论监督模式已经悄然呈现.为此,在新的传媒环境下,政府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顺应变革,消除对抗式的控制思维,与公众积极对话、理性博弈,共同促进问题的解决,这才是适合当前传媒生态的理想舆论监督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是文学研究的一种方式,而文学批评本身也需要进行研究。在当前,文学批评问题更需要结合到文学批评的发表途径即传媒来加以审视。本篇论文从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传统的纸页传媒和新兴的电子传媒的传播渠道,对于文学批评传播效果的不同影响,分别各有庙堂氛围和剧场的氛围。其二,文学批评进入到文学教育和媒体传达两种不同途径的各自的影响力和影响方式问题。其三,进一步看则分别有通过学科化的建构来模铸人的文学心理结构和通过大众舆论的方式来参与到当下的生活。其四,文学批评不同的发表途径不只是对于批评意见有影响,而且它可能影响到文学批评自身的学科秩序;从传媒角度思考文学批评,可能看到文学批评的容易被忽略到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鲍德里亚从符号学的角度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并指出商品形式已被当代社会符号形式所取代.波德里亚认为,传统社会资本家的社会控制是通过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来实现的,而现代却是通过对待号的全面垄断来实现社会控制.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对符码的控制进而操控整个消费环节和流通领域.于是,提出用符号政治经济学来代替经典政治经济学,这对于全面理解现代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歪曲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是当代大众文化的一个成分,它是以通俗文学、流行艺术等文艺形式为中坚,另辅有大众文化消费方式,诸如卡拉OK、时尚装饰、休闲旅游等在内的活动系列。它是当代文化工业的产物。作为大众文化的成分,当代大众审美文化有着大众文化的一般特性,即笔者所指认的它的大众性与伪大众性。它的大众性看来是理所当然,不待多说的。它的伪大众性在于,它是由一定生活条件下,大众被安排的一种文化,而不是大众真正理想的对象,如对多数人来说,自己演唱有乐队伴奏更好,求之不得,以卡拉OK的录像伴奏来替代;自己能够游历世界各处的名胜景点是…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7,(3):176-180
数字化媒介传播语境下,微纪录片顺势而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取代微博和QQ成为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媒体,同时成为微纪录片的主要传播渠道,出现了大量专门为视频微信公众号量身打造的生活方式类微纪录片。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格局和传媒生态所带来的视觉文化语境出发,聚焦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微纪录片的影像表意实践,基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从文化层面分析这一具有时代特色的视觉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折射与反映。这类纪录片用镜头聚焦当代中国的多元社会与多样人生,记录大时代下形形色色的个体,致力于发现身边的美,传播当代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借助于微信这一社交媒体来观照一个富有时代感的"文化中国"。虽然这些微纪录片生产大多具有商品导向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对于受众有着文化濡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龚婷 《南方论刊》2007,(1):80-81
本文以上个世纪60年代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为研究当代媒介发展的一个理论支点,试图辨证地讨论当代文艺传媒的大众化倾向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传播学中,一些大师级人物称大众媒介为社会发展中"奇妙的放大器",如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勒纳指出,现代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开阔眼界的强大工具,通过传播信息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人们会产生追求某种目标的愿望而投入火热的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他把转变人的想像力的角色归于大众传媒,因此,将传媒形象地称为国家发展中的"奇妙的放大器".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及其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  张彭松 《理论界》2006,(2):145-146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依靠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人为地、理性化地加以传播和操纵,并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供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极其强大的单一性、同质性和宰制性代替了传统的深度文化,使文化本身失去原本所应具有的丰富性和超越性,造成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从本质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20.
李玉莲 《学术研究》2000,(3):112-117
元明清小说的翻译传播在亚洲是通过媒介组织即坊肆以印刷为媒介实现的,在欧洲则是以更为先进的大众媒介即报纸、杂志、各种出版物为传媒完成的。其传播对象在日本、朝鲜经历了由精通汉学的知识分子到平民,在欧洲则经历了由文化精英到民众的平民化过程。传播过程中的修订润饰加工在翻译传播中也多有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