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经》篇提出"体有六义"说,多数人都认为这里的"体"只是指文章,而不是指"文体"。这是一种误解。"体有六义"的"体"是包含了体裁、体要、体貌三层面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一书中心点是讲"为文之用心"。圣人把他们发现和把握的"道"体现于"为文"中,这就要研读他们所著的所编撰修订的"五经"——《易》、《书》、《礼》、《诗》、《春秋》——了,因为"五经"是为文的榜样。"五经"内容如同鼎之三足,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修养,学习"五经"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体有六义"中的"体"包含体裁、体要和体貌。刘勰提出"体要"是针对词赋家的"为情而造文"所导致的"文体解散",解决之道,就是要学习"五经"的文体。"体有六义"中的"六义",指涉"五经"的"体要"和"体貌"。刘勰把"五经"中的体要和体貌及其关系作了具体的阐述,强调的是文体创造中情与辞、华与实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对刘勰文体观念的探讨,通常的路径是从体裁和风格这两个概念出发,作平行的研究。事实上,由人体概念引申出的"体"的整体性和直观形相性是刘勰对文体认识的基础。在刘勰看来,文体不是某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情志事义和辞采宫商等形式因素的有机统一,是文体客观规范与作者主体情性的对立统一,是体裁和风格的交融结合,正是在这多种关系的辩证把握中,刘勰完成了他综合性的辩证的文体观念建构。刘勰这样的一种文体观念架构,因其指涉意义广泛,使中国古代的文体论具有向多种路径发展的可能和潜力,而成为一个包容能力极强的开放系统。  相似文献   

3.
林春虹 《东岳论丛》2007,(5):110-113
"论"体,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文体,在刘勰的文体专章中被置于笔体的第二位,他的系统叙述在古代十分难得。他遵循文体论篇章的一贯方法,对论体文进行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等工作,论述十分到位。同时,刘勰关于论体文散文观的最高理想已经不同于为政教服务的传统散文观,而是转向以体现个体生命价值作为立足点。当然,他也坚守宗经原则,对论体文的社会功能并不忽视。  相似文献   

4.
"风骨"是刘勰在魏晋六朝以来对于个体生命状态的关注、强调文学与作家个体生命之间相联系的文化环境中提出的一个美学范畴,其"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的内在要求与孟子"浩然之气"及"充实之谓美"的人格理想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从这种人格观念出发,同时也形成了"风骨论"中所蕴涵着的传统儒家"弸中而彪外"的文学观和"辞尚体要"的文辞观,它们都构成了刘勰"风骨论"的美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童庆炳 《河北学刊》2008,28(3):95-100
本文评述了对《定势》篇中"势"的五种理解,包括"法度""标准"说、"体态"说、"表现形式"说、"风格倾向"说和"文体风格"说,并认为"文体风格"说的思路大体正确,但提法似可商榷。同时根据对"文体论"的系统思考,指出刘勰所要定的"势"是语体之势,并通过与徐复观文体论的比较,进一步确认刘勰的"势"属于文体系统的语体层面,还概括了刘勰运用语体之势的三个原则。  相似文献   

6.
唐辉 《船山学刊》2006,(2):93-96
魏晋以降文学自觉历史背景中,刘勰以文体论史体,以宗法论史法,建立起一套包括史职、史识、史德、史体、史才、史辞等在内的史学文体理论。同时文史分化背景中,刘勰也是史学自觉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魏晋六朝文论中小说还不是一个文体论概念,而是一个文化论概念。《文心雕龙》总论和文体论中,作者以"道"、"经"、"圣"作为论文之依据和根本,每种文体既可能载道宗经依圣,也可能乖道违经背圣。按刘勰前人和时人的小说观,乖道违经背圣之言论文章均可视为小说。《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在魏晋六朝文论中有极大代表性,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文论和文化人心目中的小说概念都还不是指称某种具体单纯的文体,而是指那些不能表达"大道"、"真知"的边缘性语言文化作品。  相似文献   

8.
刘勰与萧统都重视表文一体,虽同赏一些名表,但《文心雕龙》与《文选》更多展示的是二人表文观的差异:刘勰所论基本都是传统的表文类别,萧统则亦重"表"体在魏晋及以后的新发展,这一方面反映出刘、萧二人保守的文体观和重新变的文体观的不同,另一方面见出刘勰规范文体、清晰辨体的目的;《文选》选录李密《陈情事表》应与魏晋六朝孝先于忠的观念、梁武帝倡孝及萧统本人至孝之性有密切关系,刘勰未论及则或因此表重表私情,在表文中较为特殊所致。  相似文献   

9.
李婧 《理论界》2010,(2):148-149
音训释名是汉代以来兴盛的一种小学训诂方法,以刘熙《释名》为代表。在经学训诂上有很深造诣的刘勰,将之引入《文心雕龙》文体论中,独创"释名以章义"之体例,并吸收了《释名》及《说文》、《尔雅》及经书中有关文体名称的训释。由于对各种文体更为精熟,刘勰对一些文体的释名,较训诂专书更为精辟、深刻。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就吸收了刘勰对文体的训释。  相似文献   

10.
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描述了史传"作为古代历史散文总称及史学理论归纳"的观点并由此产生了传统文章分类学下小说文体的分类问题;而刘知几<史通·叙事>的"四体说"阐述了史传作为"文章叙事模式和由此显露的叙事诗学",对史传所含"春秋笔法"的叙事规定则完成了文章分类学意义下对"史传传统"的最终指认,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小说与史传传统间的文章学渊源关系,并为当代文学中的小说文体研究提供了文学资源的逆向回溯可能.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体要"释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东林 《学术研究》2004,(7):141-145
对于“体要”概念 ,学术界有不同的解释。本文据王夫之《尚书引义》对“体要”的释义引申论之 ,认为《文心雕龙》中的“体要”概念乃刘勰所拈出之为文法则 ,此法则体现于文质关系本身 ,并在对不同文类的论述中 ,演成为“法式”、“体式”概念 ,因而成为贯穿于《文心雕龙》全书的一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2.
刘勰“宗经”观念下的文学“通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具有严密的体系性,"通变"论是全书的一条论文主线.刘勰从文体规格立论,提出了遵循文体名理和驰骋文变之术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他站在尊崇儒家经典的立场上,以经书为"群言之祖",故以"宗经"言"通变",本于经而求乎变."通变"以宗经法古为本,以革新创造为用.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5,(6):84-89
"文笔之辨"是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实质是对"文"概念的界定,体现出纯化和审美化两大倾向。刘勰的文笔观是考察"文笔之辨"的一个窗口。刘勰的"文笔观"不能简单用赞成或反对来表述,可从两个层次去概括:一是赞同文笔分类论,顺从以"韵"来区分"文""笔"的观点;二是反对文笔优劣论,并不主张将"笔"剔除出"文"的范畴。学界一般认为刘勰在《总术》中论述"文笔说"时提到的"近代"指"刘宋以来",实际上包括魏晋,因此"文笔说"起点可提前至魏晋,可溯及东汉末年。"文笔之辨"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也应认清其对文学发展进程造成的消极影响,刘勰的文笔观为正确认识"文笔之辨"提供了一个典范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史传》篇集中了刘勰主要的史学思想 ,刘勰受到了先秦两汉而下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并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运用和发挥 ,成为其文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刘勰的历史观念、史学主张以及他对史书作用的认识和与此相关的史学批评观念等方面。因此对前代史学对于《文心雕龙》的影响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有助于进一步领会和理解刘勰思想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和疏通今古的理论气度。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于《文心雕龙》一书写作的基本原则,在《序志》篇里刘勰有概括的说明:“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把《辨骚》篇与代表了他基本哲学观点和文学观点的《原道》、《征圣》、《宗经》等篇章同列入“文之枢纽”,而不是把它放入后而的文体论中,足见他对这一篇的重视。刘勰为什么对这一篇特别重视呢?因为在《辨骚》篇中,他通过对屈原及其作品以及整个《楚辞》的评价,表露了他的一个文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对《楚辞》的浪漫主义的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6.
王鲁宁  李海青 《理论界》2012,(12):56-61
西方伦理学者关于德福一致的观点可以划分为内在一致论和外在相关论两种,"个人美德与物质幸福统一"之类观点属于内在一致论,而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之类观点则应当属于外在一致论。把德性列为幸福的重要内容,将德性直接等同于幸福本身,这类观点可以简称为"内在同一论"或"直接统一论";外在相关论一般都认为道德是幸福实现的工具和必要条件,可以简称为关于美德与幸福统一观念中的"工具论"、"条件论"。无论是"直接统一论"或者说是"条件论"及其它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经典性命题,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甚至说相当的合理性成分,并且对后来直至现代幸福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主要由于客观存在的历史背景方面的原因,致使它们在总体上都还存在着一定和明显的偏颇、缺陷或者说是硬伤,有必要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和科学幸福观方法论的指导下,对西方伦理学德福一致观念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反思。  相似文献   

17.
<正> 一《文心雕龙》中从《辨骚》到《书记》的二十一篇是“论文叙笔”。这二十一篇分别论述了骚、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弔、杂文、谐、隐、史、传、诸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三十五种文体。刘勰对每种文体都讲了它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所以,通常称这二十一篇为文体论。但这二十一篇,并不仅仅是论述文体,更主要的还是分别总结晋宋以前各种文体的写作经验。刘勰之所以能建立以唯物观点为主的文学理论体系,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能从实际出发,全面  相似文献   

1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19.
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存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将现实主义文学观念推向深入,从另一个侧面给"人的文学"观以有力补充;他突破传统文学批评重情绪感悟轻逻辑思辨的局限,提倡并实践了以理性思维见长的"社会—历史"批评;他尝试过多种多样的批评体式,并以独树一帜的作家论批评文体享誉文坛;他更以内在的思想矛盾与外显的繁复理论表述体现了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共有的心理困惑,并以其高贵的内心挣扎展示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担当。  相似文献   

20.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1978年以来在我国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种领域被广泛引用。马斯洛根据他长期的调查研究,比较实事求是地提出人的需要的层次,以此作为研究人的动机的依据。在引用过程中,出现四个层次,五个层次和六个层次几种提法,对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观点也有不同的解释。随着长时间的广泛介绍和引用,这一理论被加上了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解释。尽管对马斯洛的这个理论有不同的解释,但他所表述的内容只有一个。因此,十分必要的是,应该清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的原原本本的内容,了解他原来的表述。只有比较正确地了解了这个理论的实际内容以及其历史背景,才能比较全面地解释它,接受它或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