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反思时代问题的一个视角是回答"人是什么",面对现代性的危机这一时代问题,马克思与雅斯贝尔斯分别揭示了其中内蕴的某种机制,即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生存意义的迷失;继而通过对"人是什么"的哲学建构凸现了入自我超越的本体性意义.马克思从生活实践去理解和规定入,探索了通过社会变革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道路.雅斯贝尔斯关注现代性造成的精神的无家可归,主张入在实现生命的可能性中克服危机.通过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差异的分析,可以看出现代性扩张中的矛盾及演进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前西方危机与现代性危机最深刻的症候,是在其最高知识权威的影响下,现代后期的某些学说(列奥·施特劳斯所谓的历史主义、相对主义学说)撼动了西方人的根基,人们丧失了方向感。这种理论上的危机带来的实际后果主要表现在:一种本来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所要求的普遍有效方式去解答对错、好坏问题不再可能。既然现代性的危机源于对现代政治哲学隐含的这个前提的表达,那么,现代性批判的中心课题是对现代理性主义或对理性之现代信仰的批判,它逻辑地包含了对恒久和普遍美好生活原则的辩护,试图恢复人们的自信,以便能够合理地赋予价值判断以效力。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野下,现代性无论是在社会存在还是在社会意识层面,都呈现出尖锐的矛盾。就现代性诸矛盾现象的深刻本质或其哲学基础而言,乃是近代形而上学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现代性哲学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形而上学哲学思维方式的彻底颠覆,对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在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必须克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普遍、高度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现代性已经不能证明自身存在的现实性,而当前的现代性危机不仅是理论的危机,而且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突出表现。本文通过拒斥形而上学、排斥单一性和非矛盾性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性的本体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作为崛起于后封建的欧洲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最突出的本质属性是其价值的两重性:解放和异化的混合物。现代性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及其引发的现代性危机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受到了启蒙现代性所开启的批判反思传统的质疑。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把启蒙现代性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改造为实践的批判精神,并运用这一批判武器对资本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寻求超越现代性的合理路径。在人类面临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今天,高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作为崛起于后封建的欧洲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现代性最突出的本质属性是其价值的两重性:解放和异化的混合物.现代性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及其引发的现代性危机,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受到了启蒙现代性所开启的批判反思传统的质疑.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把启蒙现代性中所蕴涵的批判精神改造为实践的批判精神,并运用这一批判武器对资本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寻求超越现代性的合理路径.在人类面临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今天,高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面对作为城市社会的复杂现代性,我们正在遭遇深刻的意义危机。意义及其危机不是纯精神领域的现象,而是一种意向性的总体存在论情状。意义是人对总体性、可能性的一种通达状态,意义危机是人与总体性、可能性的一种疏离与断裂状态。反思人类文明史、城市社会的转换史,意义与意义危机具有同时性,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下,意义与意义危机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在实践哲学视界中,以片面、固化为特点的异化劳动、异化生活是造成意义危机的深层原因。意义与意义危机既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当代空间生产、城市实践的异化,是形成当代意义危机的重要原因。从我们所处的"此在单元"着手进行微观行动,是应对意义危机,建构更为合理的城市社会、城市现代性的基础路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属于现代哲学范畴的,具有现代性质和意义。这种现代性质正是表现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之中。首先,哲学把本体论的范式转为生存论的范式;其次,理论在对人的规定和阐述中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霸权并实现了实践论的转向;同时,社会批判理论实现了“批判武器”的功能,为个人生存境况的改善提供了一种参考。在批判和超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指人本身的问题,为现代性危机中出现的人性危机做出了一种回答,由此彰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性视域中的现代性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及其哲学基本假设的反动,在哲学上,它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和实在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的扩大,西方学者纷纷对后现代主义思想模式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哲学立场进行批判性再评价.这些批评表明,后现代主义思想开启了新的研究议程,推动了边缘群体解构总体化的现代性历史的努力,但是,后现代主义面临的问题是,它无法用于建构和解构我们的后现代实在,只是又一个现代神话而已.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在文化上的反应,它反映了当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危机.只有重新审视现代性的合理价值内核,在当代的历史语境下,重新回到主体性和理性至上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解决这种文化和价值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 ,更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否定哲学是因为哲学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而造成许多伪问题 ;海德格尔宣布哲学终结是因为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 ;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是为了反对实证论的本质主义 ,去除哲学的真理垄断地位。刺激他们思考的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和本质主义正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在人的思想中、更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中有其根源。马克思把哲学危机看作一定时代危机的表现 ,批判哲学 ,必须批判哲学生存的现实 ;消灭哲学 ,必须消灭哲学依附的制度。马克思真正使哲学变成了社会改造实践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石敦国 《学术研究》2003,42(6):60-63
哲学现代性批判就是对以理性主体原则为基础的近代哲学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之根本状况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历史形式和异化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现代性批判应当从哲学现代性批判转向经济学现代性批判,这才是真正的实践批判和历史批判。  相似文献   

12.
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的激烈批判把他和马克思联系在一起.但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和根源有着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理解,他认为,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本质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拯救危机的出路是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由此出发,导致了施特劳斯对马克思学说的批判的否定性理解,即:在其对现代性危机之最深根源的复杂反思中,施特劳斯实际上把马克思看成是现代政治哲学的顶点,他隐微地始终在同马克思进行论战,具体体现在历史、自由和哲学这三个概念上.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哲学都是有体系的,我们所谓的“体系哲学”则特指德国古典哲学将宇宙或关于宇宙的所有知识当作一个整体而纳入一个哲学体系之中的形而上学体系。体系哲学的出现根源于17世纪科学革命所引发的哲学危机,虽然伴随着形而上学的衰落,体系哲学已成过去,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处在哲学的危机之中,我们与康德面临的是同样的难题,他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因而康德关于体系哲学的构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建构的中国特征是,“现代化”过程的历时性矛盾与共时性矛盾并存,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和前沿性问题并现,现代性建构是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道路的创新性就在于: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科学定位,达到历史性与共时性的当代统一;在科学发展观的制定与落实中,达到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当代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精神文化,达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当代统一.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哲学与后现代哲学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将这两者知性地加以对立。后现代哲学的本质是重写现代性。现代性哲学对人的非人化、抽象化理解导致对人的真实形象的遮蔽以及对人的生命自由的束缚遭到了后现代哲学激烈的批判,但后者又与现代性哲学贯穿着内在的深层“统一性”和“连续性”———启人的存在之蒙,彰显人的生命自由。两者既有差别和断裂,又相互联结、彼此推进。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性即是对现代性的诊断与解构、颠覆与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共同开启了后现代性的哲学思想范式。从后现代性视域看,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颠覆传统形而上学、终结现代性哲学话语的过程中,完成了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开启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范式。它标志着现代性的终结与后现代性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海德格尔与莫尔特曼对现代性危机的思考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探索现代性危机的不同路径,分析两种回应方式的差异性及其相关性,从而昭示哲学与神学在面对现实问题凸现的现代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佃来 《东岳论丛》2022,(1):119-127
人们通常认为,现代性与政治哲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打通或建立起内在勾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但事实上,近代以来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政治哲学思想,都与现代性的生成与不断展开有着或隐或显的关系.从现代性所开辟和占据的问题域中,我们至少可以梳理、概括出三种政治哲学的致思传统,它们分别是确证现代性的政治哲学、批判现代性的政治哲学、重建现代性的政治哲学.虽然这三种政治哲学代表了三种相互之间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和分歧的传统,但它们之间又因为现代性问题域而具有了可相互对话乃至相互借鉴的共性.这一点,不仅对于我们把握不同的政治哲学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而且对于我们构建当代形态的政治哲学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危机孕育了后现代理论的盛况,因为后现代理论的建构性倾向,引起现代性概念的出场.一个应启蒙运动而生的理性主义在今天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厉批评与审判,差异化运动成为新文化革命的热流.呼唤新的范畴、新的哲学范式和写作方式变得异常的急切,然而,无论韦伯的圣灵热火、哈贝马斯"未竟"的事业还是利奥塔的文化重建和福柯的生存美学都不过是夸大了文化的功能.现代性的危机还会成为后现代性的危机,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面对是否真的"回到事物本身".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性思想转折中所生成的审美现代性思路对戈德曼的悲剧历史观有重要的影响 ,德国古典的悲剧历史哲学和人本主义思潮为戈德曼的历史观提供了理论模型 ;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对个体感性的彰显和个人在历史宏大叙事中的凸现 ,为戈德曼的历史观添加了新的实质。戈德曼通过“打赌”式的辩证法来缝合“个体”与“类”、“应该”与“是”的矛盾 ,是继承了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思路 ,反映了西方左派知识分子对那个具有永恒价值之美好希望的憧憬。从根本上说 ,它异质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其实践的意义也是十分薄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