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0-17
当代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是什么?对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从生态危机、消费社会、空间生产等多个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从"统计数据分析"这一独特视角出发,指出"贫富分化"在21世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并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据此,他探究当代资本的内驱力,并力图寻找到解决当代贫富分化的有效途径。但是,皮凯蒂仍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范围内寻找解决方案,因而他的"21世纪资本论"无法超越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不过,他的一些想法对当代资本问题的分析无疑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任剑涛 《学术研究》2022,(6):52-62+177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在资本时代刚刚显露生机之际的先知性批判作品。他对资本与权力展开了双重批判,从中凸显了理想的社会模式。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明显是秉承马克思的思想余绪,在资本取得全球胜利之际,对其展开持续批判。但相比于马克思对资本的双线批判而言,皮凯蒂的批判仅限于对资本的单线批判,而对权力不仅网开一面,甚至认定那是矫正资本造成的不平等的希望所在。这是一种落单的批判。不问国家权力是否能够矫正资本错失的单线资本批判,其系统性、彻底性与有效性都将受到影响。在影响人类社会活动方式的资本与权力两种巨大力量面前,只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就处于一种要么坚持马克思的批判理念,要么将其放弃的决断状态。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而且概括了社会再生产的一般原理,其中包括不少有关生产力的精辟论述。本文想对《资本论》中有关生产力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生产力是《资本论》中研究生产关系的出发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写道:“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有的同志说,马克思这里讲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我看这种解释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第一,把这段话里的“生产方式”说成是生产关系(或生产关系的总和),就会使这句话变得文理不通、不合逻辑。且马克思紧接着  相似文献   

4.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规定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逻辑起点(即商品)。对这里的商品,学术界有的认为是简单商品,有的认为是抽象的资本主义商品,还有的认为是指商品一般(或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一般)。这几种观点都值得商榷,而且有的离开了《资本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去讲《资本论》逻辑起点,这种方法也不妥当。只有从《资本论》特定的研究对象出发,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辩证性质出发,从《资本论》的科学抽象法以及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这种商品的真正性质及其含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货币本质的分析,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始终围绕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展开的,这是贯穿从《巴黎手稿》到《资本论》的一条隐性线索.《巴黎手稿》侧重把货币的神圣幻象归结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大纲》则侧重揭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和暂时性,在此基础之上,《资本论》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的批判把货币批判的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透视出马克思货币批判的“视域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关涉人在“非神圣形象”中自我异化的现实根源,而且关乎消解这一异化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一部划时代的伟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一座矗立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雄伟大厦。马克思创作的《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实现了伟大的革命。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没落,就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539页)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社会经济形态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观点出发,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走向灭亡的运动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这就扫除了资产阶级学者在研究资本主义问题上所散布的重重迷  相似文献   

7.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长期没有形成共识,其原因是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其生产关系的颠倒表现.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中,将两者分开单列.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和假象做出科学解释,对集中反映拜物教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意识做了深入批判.在理论批判上,把资本主义生产颠倒的社会形式再颠倒回来,是《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科学地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不断导致危机产生的内在矛盾全部揭示了出来。但是,由于经济危机问题的复杂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单独设列篇章加以论述,这种叙述安排导致有学者认为《资本论》中没有整体性的经济危机理论。事实上,在三卷《资本论》的全部理论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通过对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考察,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危机产生的现实条件和内在机理。在一定程度上,经济危机理论像一根红线贯穿《资本论》的整个论述和全部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学术界的认识不统一。多数同志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有的同志认为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里谈谈我的一点粗浅看法。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我认为全书三卷的标题就已经表述得很清楚。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头曾经指出:“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接着他又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研究的对象。”关于第三卷,马克思说:“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  相似文献   

10.
需要理论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发展中都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资本论》及其《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是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需要,而是与《资本论》的内在目的一致,是从资本批判的视角来研究需要的,是资本批判的需要观。集中体现必要需要、奢侈需要、社会需要;需要的社会性与历史性;需要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和"需要体系"几个问题中。马克思认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需要才会作为人的需要被提出、实现和满足。  相似文献   

11.
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社会存在的本质内容,因此,可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诸手稿中的全部论述在最终意义上都是关于社会存在的。虽然马克思并没有对社会存在论在解析资本主义社会过程中的地位作出系统说明,但它实际上规定着《资本论》及其手稿的理论特质。马克思把存在分为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并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自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时间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要视角。《资本论》不仅基于时间分析资本的运动规律,而且基于时间分析资本的权力统治,《资本论》的时间分析既具有经济批判意义也具有政治批判意义。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经济逻辑是将时间资本化以榨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那么资本主义的政治逻辑则是以资本化的时间统治劳动者的自由时间,构筑以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张力结构为载体的权力统治形式。马克思在以时间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同时,也将剩余劳动时间的政治批判意义纳入对资本主义政治逻辑的瓦解之中。《资本论》的政治结论蕴含在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时间分析之中,以时间解放为前提的人类解放是《资本论》时间分析的政治结论。  相似文献   

13.
所谓资本逻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的内在统一,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全面揭示了资本逻辑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系统阐述了资本在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到的社会和自然界限.资本逻辑内在地指向了资本的自我扬弃与内在超越,只有从马克思的资本逻辑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资本逻辑是我们重新理解《资本论》哲学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中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主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在这里,马克思明确指出了《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但人们对这里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什么,分歧很大,而争论的焦点是对“生产方式”的理解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观点:(1)指生产力;(2)指生产关系;(3)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4)指社会经济形态,等等.实际上,无论是“生产方式”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不同地方,运用的角度是不尽相同的,即使在他最后亲自修订的法文版《资本论》第一卷中,对这两个概念的运用比较严谨,但在不同地方,使用的含义也不尽一致.所以,为了弄清楚“资本主义方式”在序言中的含义,必须对它进行综合考察.“资本主义主产方式”是个复合概念,“资本主义”对“生产方式”起到了定性、限制范围的作用《资本论》中还用“传统的”、“现代的”、“物质的”、“社会的”、“旧的”、“新的”等词对“生产方式”进行限定),使“生产方式”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了具体的、历史的规定性.根据笔者对马克思有关书籍的考证,笔者把《资本论》序言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释为“以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的发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资本论》的科学形式隐蔽着一种针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伦理观上的颠覆、批判和革命.马克思伦理观基于“劳动的立场”而非“资本的立场”,这一立场既呈现在青年马克思关于劳动概念的人类学理解中,亦隐含在《资本论》关于劳动概念的经济学理解中.《资本论》是马克思“劳动的立场”的最终确立,且通过“劳动的立场”而非“资本的立场”看待、剖析和批判那种建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资本剥削的经济一伦理体系.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经济伦理体系的结构性的不正义,马克思宣告了“资本剥削的经济一伦理体系”必然终结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钱立火 《学术界》2004,(2):225-229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 ,一是因为工人运动在理论上的需要 ;二是因为他极为清醒地知道 :资本主义并不会因为人们的义愤和诅咒而灭亡 ,认真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战胜资本主义的前提。当代资本主义又有了新的发展 ,认真研究当代资本和当代资本主义是我们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廖兴兴 《理论界》2023,(12):15-22
在既往的研究中,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机器思想被认为是前后一致的。然而,对比《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存在一个转变,即马克思在《大纲》中基于生产逻辑批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同时,承认机器的积极作用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美好展望,而在《资本论》中则立足资本逻辑抨击机器的应用对工人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放弃了对机器应用抱有的美好设想。这一转变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更加理性和切合实际地对待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而且体现了其机器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对马克思机器思想转变的探究,不仅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马克思机器思想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完善科技治理与增进人类福祉。  相似文献   

19.
读了高凤歧同志《论(资本论)中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一文(见《河北学刊》1983年第一期),颇受启发,但对文中提出“做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只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的见解,不能苟同。由于弄清楚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性质这个问题,不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而且直接关系到对《资本论》理论体系的理解。因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高凤歧和其他同志讨论,请教。 我认为作为《资本论》理论起点的商品(即第一卷第一篇所研究的商品),其性质不能是资本主义的商品,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到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商品是具有特殊经济规定性的商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曾多次指出资本主义商品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商品,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是资本的产品。这种商品,《资本论》简称之为商品资本或“商品产品”,用符号 W’表示。作为资本主义商品,从逻辑上或历史上讲,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马克思说:“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无疑是一部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鸿篇巨著,它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而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解剖是全面系统、精细深刻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著作只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而对资本主义以前和以后的社会形态毫无论及。相反,《资本论》确实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我们暂且撇开马克思为了考察资本主义借以发生的历史条件和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联系考察资本主义以前的诸生产方式的某些特征不说,也撇开《资本论》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的同时也揭示了物质资料生产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