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解,分别有"活动""视角"和"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这三种方式。其中,"革命化"意义的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种以现存世界的革命化为性质、以改变世界为根本使命的哲学,它是理解《资本论》哲学性质的重要视域。以此观之,《资本论》哲学正是在一个现实具体的社会生活层面上将实践哲学的"革命化"规定性展示出来的典型。《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性思想、关于经济范畴的本质性思想以及关于资本运动的辩证法思想,都在本质意义上指向了同一个方向:现存世界的革命化或改变世界,由此《资本论》哲学才实现为"革命化"意义的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质就在于它特有的历史的观念或历史的原则.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关键在于,不应该用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重构马克思哲学,也不应该用西方现代哲学某些哲学派别的解释原则去诠释和改造马克思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是生活(实践)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是“物质(自然)决定意识”的旧唯物主义,而是生活(实践)决定意识的新唯物主义,即历史的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的存在论”——“历史生存论”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思辨性的学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似乎已成为教条式的认知。但对于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来说,这样的认知是不可接受的。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视野里,"思辨性"是黑格尔思辨哲学的特点,不是所有哲学的特点,更不是自己哲学的特点。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逻辑中,思辨性不是一个褒义词,而是一个贬义词。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拒绝思辨的,因为这种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既是科学的,更是革命的,而作为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应是思辨的,应具有"实证科学"的特点,它无需去玩弄概念的游戏,应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懂,应具有通俗性与大众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东  林锋 《江汉论坛》2007,31(6):9-17
《资本论》第一手稿(即《1857-1858年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不仅是马克思经济学创新的主要作品之一,也是其哲学创新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它是继马克思19世纪40年代的初步哲学探索之后,其哲学思想发展的又一座高峰,是马克思哲学创新第二阶段(《资本论》创作阶段)的奠基之作,也是其哲学创新第三阶段(《马克思晚年笔记》创作阶段)的重要理论来源和思想起点,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作用.确立对《手稿》哲学地位的上述肯定性理解,其意义不仅在于纠正长期以来对这一手稿的单一经济学学科理解,还在于确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新解释模式,消除长期以来流行的关于马克思哲学史的两种错误观念--"马克思哲学创新一次完成论"、"两个马克思对立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马克思哲学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或作为一种学科创制的哲学。对马克思来说 ,哲学从来就不是纯粹形而上学的思辨 ,不是什么重建本体论的努力 ,而是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现代西方哲学主张“哲学的终结” ,但却始终未能超越哲学。“哲学的终结”反映了哲学的危机 ,更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危机。维特根斯坦否定哲学是因为哲学没有正确地使用语言而造成许多伪问题 ;海德格尔宣布哲学终结是因为哲学无法思考存在的前提 ;罗蒂提出后哲学文化是为了反对实证论的本质主义 ,去除哲学的真理垄断地位。刺激他们思考的科学主义、虚无主义和本质主义正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这些特征不仅在人的思想中、更在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中有其根源。马克思把哲学危机看作一定时代危机的表现 ,批判哲学 ,必须批判哲学生存的现实 ;消灭哲学 ,必须消灭哲学依附的制度。马克思真正使哲学变成了社会改造实践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 ,马克思真正实现了对哲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发现和克服旧哲学的矛盾和弊端 ,本身有一个不断认识和实践的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总体上没有超出康德道德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思想逻辑 ,明显带有黑格尔“三段论”历史逻辑及意识哲学的痕迹 ,只是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时他还没有能够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思辨唯心主义方法进行彻底而系统的批判 ,他对传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清算和新哲学思维方法的确立 ,开始于《神圣家族》 ,完成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成熟于 185 7-185 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马克思在此基础上 ,实现了整个哲学的革命变革 ,批判地继承了旧哲学的合理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明确的立场 ,观点和方法 ,它不是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之上的第三种哲学 ,不是道德哲学 ,也不能归结为人道主义 ,而是以共产主义为旨归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即历史唯物主义 ;它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道德伦理批判、单纯的价值批判或文化批判 ,而是针对资本主义现实矛盾和冲突的真正的社会批判 ;它依托于具体科学和经验事实 ,但又不局限于具体科学的问题和方法 ,不为一时一地的经验所局限 ,而是以全部人类历史和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发展为其考察的对象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现存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是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前期"改变世界"思想的逻辑必然结果。《资本论》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最终完成,它所揭示的"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现实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契机。《资本论》所建构的"批判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9.
只有通过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角度,才能正确认识马克思思想的真正本质。马克思的思想不是实证意义上的科学,它也不是凌驾于科学之上的以探讨普遍性为目的的思辨哲学。事实上,对马克思思想本质的界定必须超越科学与哲学的简单对立。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哲学之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对"人是什么?"问题的追问,马克思关于"人是对象性活动"之命题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此问题的回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回答了"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作什么?"这两个子问题,而对于"我能知道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深刻的回答,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即以科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中介了对于"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做什么?"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是对象性活动"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哲学本体论基本原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是从"马克思哲学1.0"到"马克思哲学2.0",而非"两个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生产力的不发达状态相适应的阶级社会及其意识形态也将崩溃和终结,国家、法律、以货币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宗教、哲学无一例外地将到达其大限之日。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关于哲学终结、消灭哲学的命题。那么,马克思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的呢?这个论证结构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在马克思的学说(尤其是意识形态理论)中探寻该命题的论证结构,可以得到如下结论:马克思所谓的哲学终结,指的是思辨形而上学(尤其是以黑格尔哲学为典型的德国古典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终结。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为标志。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已发生。他的"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批判》是这一过程的真正起点,后来的马克思著作不过是推进、深化了他的"哲学革命"而已。《批判》是真正开启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历程的"初始性著作",是他的第一部"新唯物主义著作"。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科学评价《批判》这一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3.
《第179号“科伦日报”社论》中,马克思关于哲学的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哲学研究是求真、哲学必然要介入社会政治等问题的看法,既是马克思在整个《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基础,是破解马克思当时碰到的“三件难事”的发生及其往后的思想转变的钥匙;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点,有助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及作为“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本性.它对于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研究立场和方式上亦有重要启示意义.因此,该社论不能被简单当成马克思思想过渡时期的作品,而应引起学界的应有重视.  相似文献   

14.
杨谦  王思鸿 《中州学刊》2014,(3):120-124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转变,取得丰硕的思想成果。从"物性"到"感性",从单向对象性到双向对象性,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义转向感性唯物主义;从自我确证到感性确证,从精神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由唯心辩证法转向唯物辩证法;从抽象人到现实人,从自然界到人类世界,马克思开始由人本学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迈进。马克思此后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形成的理论成果而不是与之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5.
游兆和 《学术研究》2007,1(8):26-31
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则是其最一般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终结"两重含义的不同表述,体现了其哲学终结思想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5,(5):26-3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界在反思传统教科书哲学范式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哲学予以新的解读和阐释。在马克思著作的理解问题上,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历史地位、逻辑结构和版本结构,对《博士论文》的哲学本体论性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赫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对《资本论》的文本构成和著作性质等作出了新阐释。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物质本体论"的"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和"生存论本体论"。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同质论"的"差异论"。这些新的阐释和观点深化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和把握,提升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水平,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7.
青年马克思从"法哲学"向"政治经济学"的思想转变,是以突破"法的形而上学"之层层迷雾,追寻"现有之物"的过程。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性考察,才是青年马克思从"法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原因。但在"康德—费希特法哲学""历史法学"与"黑格尔法哲学"中,"现有之物"不是被抽象原则所遮蔽,就是被毫无原则地尊崇,或者被思辨辩证法所神秘化。重新梳理青年马克思的法哲学之旅,对于揭示马克思对时代精神的独特把握方式,明确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拓展方向,具有极强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于马克思学说性质这一问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资本论>这部著作独特的内在结构和建构原则表明:马克思的学说既不是纯粹的科学(经济学)著作,也不是纯粹的哲学著作,而是对于"资本"的批判理论.在<资本论>中,哲学反思和科学研究完美地融为一体,构成了关于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19.
财产关系是贯穿马克思考察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长达四十余年历程的核心议题之一。但发现这个问题不是他的贡献,他更注重的则是把握和理解这一现代社会"斯芬克斯之谜"的思路和方法。《神圣家族》的思考表明:蒲鲁东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有突破,但局限性仍然存在;而以埃德加尔·鲍威尔为代表的思辨哲学由于思维方式的错位对此几乎毫无贡献;而马克思在二者基础上较为清晰地阐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点和思路。尽管较之于后来的《资本论》这种讨论还是初步的、属于起始点上的,但是从中所昭示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特征却是不应被忽略的。  相似文献   

20.
游兆和先生在《学术研究》2007第8期上发表了《哲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一文,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逻辑学’,但二者也终将""完结",并认为"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但是,马克思哲学的"终结"的真实含义在于超越"思辨哲学",而没有否定"全部哲学";马克思的"实证科学"概念只是处于哲学与科学意义张力中的一个含糊的名称,不能断言马克思"随着这种‘历史科学’的诞生,‘哲学’或任何‘历史哲学’也就成为‘多余的’";马克思在终结"思辨哲学"之后拯救出积极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变革并开辟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