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文心雕龙》杨批中“五色圈点”的运用和源流及其文化背景作了一个初步的考察。杨慎在批点《文心雕龙》时,用得最多的是黄色和红色,其次是青色、白色和绿色,而且杨慎较为关注《文心雕龙》的文学性与书中的“整严新巧”处“。五色圈点”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先秦到宋明长期的孕育与积淀过程。“五色圈点”产生的大背景是中国传统的五行文化,小背景是中国古代的色彩文化。在中国古人的观念中“五色”与“文”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圈点的产生反映了在中国古人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对“圆”这个图形崇拜的心理,也离不开中国古代“言不尽意”这一思维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笼统地说,"五色"即指"五彩"。"五色"信仰在中国古代谶兆迷信中占重要地位,主要以五色云、五色水、五色鸟、五色灵芝、五色笔等形态出现在物兆或梦兆中。"五色"信仰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从这一学说引申出来,"五色"不仅成为祥瑞的象征,还可以代表个人的尊贵。这一信仰是其他单色信仰所无法匹敌的。  相似文献   

3.
色彩对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4.
作为象征表层结构的象征符号分别包括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等主要的类型.而作为象征深层结构的象征意义则分别指涉人们在社会中长期形成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等不同的意指对象.  相似文献   

5.
李文静 《殷都学刊》2023,(2):33-37+44
殷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五色颜料,通过对殷墟五色矿物原料以及出土的“五色石”的试析,说明商人在生产和生活中已经较为成熟地使用、制作各类颜料。同时,随着宗教信仰的发展和国家统治的需要,殷墟时期的五色逐渐被赋予更多外延意义,这些均为后来我国传统五色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作为一个新兴政治语言,在当前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中国梦"作为一个典型的政治语言符号,从符号学的研究视角切入更能揭示其本质属性与功能。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出发,对"中国梦"的政治语言符号属性、政治文化符号属性以及政治传播符号属性进行解读,为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国梦"这一政治语言提供有意义的思考,从而提高人们对"中国梦"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的研究方法,以汉字符号"间"为研究对象,从阴阳五行的辩证思维、天人合一的生存理想、内敛虚静的文化观念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其符号形式"能指"所蕴含的中国古代建筑哲学思想的"所指"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万物有灵的原始社会,色彩作为事物最鲜明的外在特征,被视为事物灵性的重要表现方式,因而受到先民的崇拜,并在原始巫术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社会各阶层对色彩符号的神秘属性、巫术功能观念的普遍认同,为君主借助五时五方服色符号自我神化,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心理基础。春秋战国以后,五时五方服色符号观念吸收伦常思想,与新兴礼乐文明相融合,增强教令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在君主"自我神化"、塑造"圣人形象"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王权主义从神化到圣化的文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6):244-249
汉语颜色词是人们用来表达色彩范畴的词汇集合。但在中国古典韵文文体文学作品中,具体语境下有些颜色词并不表示颜色的含义。本文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6部韵文文体作品中的颜色词,探寻颜色词非原型语义的产生机制,并重点分析其中具有文化内显义的颜色词,从而判定组成"五色"的颜色词系统。  相似文献   

10.
合法性与"孙中山"政治象征符号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夺取政权与实施统治的重要基础,民国时期,国民党曾竭力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此寻求夺取政权与统治的合法性。政治象征是指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符号,同时也包括仪式行为与话语等,它们是政治意义、价值观念与社会情感的表现形式。国民党塑造、建构孙中山政治象征以服务于其政党需求,这是一项繁复的工程,本文仅就国民党对孙中山生前的神化及孙逝世后的官方定位展开考察,从孙中山定位的转化看国民党运用政治象征符号来寻求合法性的权力技术,以深化民国政治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原始礼仪艺术的符号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上可将原始艺术分为自然艺术和礼仪艺术。前者是先民个体生存技艺的精湛化,具有个性自由的原创性,后者反映了原始族群的意识,与巫术礼仪相配合。原始自然艺术的发生是遗传结构和社会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艺术形象的符号化过程中,自然艺术与礼仪艺术逐渐分化。礼仪艺术在图像的层面上,经历了抽象化的符号过程;在指示的层面上,经历了规定性的符号过程;在象征的层面上,经历了选择性的符号过程。礼仪艺术的成长,内在地是由自然艺术而来的,它完成了从图像符号到指示符号再到象征符号的演进,逐渐远离了最初的模拟写实的对象,而完全归属于一个文化的解释系统。中国原始礼仪艺术的符号系统体现了分离转换、象征图解、交换沟通、巫技掌控、整合建构等五大功能。  相似文献   

12.
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声音符号是政治仪式中的常见元素,与政治社会的基本规范之间存在密切的映射关系。在政治仪式中,声音符号的力量被编码为一种象征性的权力形态,其象征意义在日常政治生活中经过解码后被转换为政治权力。在不断重复的从象征权力到政治权力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声音符号通过替换、消除、依附和"独奏"等各种方式,实现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并最终服务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政治象征:概念、结构和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象征是指具有政治意义的象征。意义和意义的表现是其基本形式要素,而意义的政治性是其本质。政治象征具有表现的情感性、神圣性和意义的模糊性、争议性和变化性。在政治过程中,政治象征是一套意义系统和权力技术,因而是政治分析的重要题域。“政治象征”是象征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也是政治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题域①。但迄今为止,在学科和主题研究中,一直缺乏对“政治象征”做出一个一般性的概念界定。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对政治象征现象做系统化的研究,而已有的研究工作在政治学中也一直处于边缘性地位②。本文运用结构主义和阐…  相似文献   

14.
邓莉文 《云梦学刊》2004,25(6):99-100
大多数《色彩构成》教材存在内容片面的现象,学生也因此而困惑。我们拟从西方科学、理性的色彩理论学、中国民族民间色系统及观念色系统、色彩与形的关系、色质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建立起学生对色彩的全面认知,并对《色彩构成》教材中的不足作出补充与释疑。  相似文献   

15.
兰宇冬 《文史哲》2012,(3):123-131
佛教的输入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而在佛经翻译过程中,借助中国词汇表达佛学概念不但丰富了中国词汇本身的含义,更促使了中国诗人创造出新的意象和词汇,"色"字的翻译和诗学运用就是其中最为重要但又最容易忽略的一例。"色"字在先秦两汉中所具有的意义较为固定,而随着汉代佛经的翻译用"色"指代佛经中重要佛学概念,"色"字的含义得到扩大,从东晋开始进一步促成诗人创造出新的词汇和意象。通过对"色"字概念的历史梳理,并前后比较其运用的差异,贯穿对具体诗人与佛教关系的探讨,可以从一个侧面把握宗教对于文学的影响,从而进一步说明在中古文学变革中诗歌所承担的先锋作用,藉此加深对古典文化与文学的双向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中,土族服饰以色彩缤纷艳丽而独具特色。土族服饰重视多种色彩的运用,形成了崇尚"五色"、"尚白"和青色禁忌的色彩观。土族色彩观的形成源自远古民间信仰,如"五彩鸟"、白鹿(白虎)图腾和"蛙崇拜",还受到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汉藏蒙多元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可以说,土族色彩观反映了其在吸收周边他族文化的同时仍然坚守着对母体文化的传承与保留。  相似文献   

17.
着重阐述风景写生的色彩问题。分析研究色彩来源、规律,形与色的统一,色彩与地域文化,个人风格的形成等。提出学生通过全方位色彩训练获得扎实的绘画技能并成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人才。  相似文献   

18.
尤明慧 《天府新论》2015,(2):118-123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祖"文化意指祖先及其所确立的亲属制度与信仰系统,及相关文化伦理、世界观、祭祀仪式,倾向于强调天地、礼仪、象征和宇宙观。"祖"文化通过土地、姓氏、宗庙、祠堂等一系列公共象征符号及围绕符号展开的祭祀、庆典等仪式活动,形成了特定群体的在地化知识体系和地方感,同时也建立了宇宙、天地与人的互动关系,促成的是自然、社会和个人的相互混融,是超自然关系和超社会力量的集中表征,体现着人类的自我超越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戏曲中鬼魂脚色的舞台装扮很特别,以黑、红、白三色为主色。其用色特征的形成,受到多个色彩符号系统的影响。魂帕、鬼穗子的形制和用色,分别受丧俗中覆面物和穗状纸钱的影响。黑衣、红衣、素衣,主要受中国传统色彩象征系统的影响。上述装扮又同时受到戏曲服饰色彩秩序的影响。每个符号系统的影响都不是绝对的,每一个鬼魂形象的服色选择,都是不同系统相互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化的实质是指政治体系中支配人们政治行为的诸种主观因素。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它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借鉴其方法论上的意义,根据文化的性质,将政治文化简约为一个由意识形态、政治思想和政治心理三个层面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结构,从而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展开分析,以期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征,揭示其制约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文化瓶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