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业态裂变与跨界融合趋势明显,新兴文化业态层出不穷,交叉融合不断深化,文化航母日益强大,其诱因包括科技革命的激发、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追求、社会消费结构和心理变化、产业要素集聚等.文化产业的业态裂变和跨界融合导致业态重组加速,行业分工或会更加细密,将进一步诱发市场规则的确立;新兴文化业态可望成为价值传播的利器,得到政府重视;传统业态会在业态裂变中获得重生机遇;文化产业的协同创新对体制政策、技术平台、人才培育等提出新需求.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的趋势,为我国文化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测算法来测算我国各文化产业和高新产业的融合程度,按照赫芬达尔指数的高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对我国30个省区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加强政策扶持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学术界在冼夫人文化的内涵、精髓和时代价值,冼夫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回顾国内冼夫人文化产业研究历程,提出冼夫人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创新研究、冼夫人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互联网+"冼夫人文化产业新业态创新研究等研究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但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发展,最终取决于产业自身能否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形成核心竞争力。在"支柱性产业"战略设计下,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必然地进入一个新的轨道与层次,即以文化产业为圆点的360度的产业运动。在内涵上表现为内容创造、技术研发、平台载体、资本组织、管理服务等各个层次的文化加值、创意提升和模式创新上,在外延上表现为与其它各种产业形态宽领域、深层次的联动、融合。本文主要从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和文化空间融合促进产业与城市的联动发展两个层面,切入对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趋势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休闲城市,是全球性的发展潮流.其内涵包括:生态型的经济模式、高性能的资源利用、知识型的服务产业、高品质的文化享受.它的发展有待于文化产业做出重大贡献,并且与创意、科技、生态、经济等领域形成跨界合作.中国要根据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在以下方面进行重点创新:探索文化产业与生态城市相结合的运作形态,加强文化与科学的融合创新,在东中西部形成文化产业与生态城市相结合的大格局,传承和开发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等.  相似文献   

6.
在新增长理论下对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进行研究,可以促使两者融合发展.目前,广西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优势突出,但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仍处于低水平重复开发状态,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基于新增长理论发展广西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应注重科技创新,打造民族文化旅游新业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以保障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市场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7.
文化产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产品结构上要增强产品特色,提高内容价值,培育文化品牌;产业结构上要实现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跨界混流;区域结构上要加强跨区域的供求匹配。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需要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生产资源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一个有限但有效的政府,既要减少政府管制,又要体现文化例外要求。  相似文献   

8.
蓝色经济的发展须以蓝色文化、海洋文化为支撑,充分发挥"文化"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发展蓝色文化产业,有利于实现山东半岛文化资源的设计转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并建立新兴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符合区域经济实际,并具有高端、跨界、综合、前沿等特点的文化产业格局。具体可从新型文化产业业态、工业设计产业、创意商贸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四大版块着手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9.
新基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应用,是引导产业发展思维转变、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支撑。新基建带来的支撑设施、支持技术与创新环境,促进了"文化+科技"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并将进一步推进文化发展理念创新、传统文化产业转型、新兴文化业态培育、数字文化资源传播、产业链现代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面对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推动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产业、政策等三个因素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文化企业运营模式,积极主动、全方位地融入新基建;打造文化产业平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完善文化政策保障,优化文化产业监管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和耦合度,它们属性相近、特征相似,具有极强的共生性和互补性;二者彼此依赖、相融共生、互促共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后显现出新的产业特征,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这一新的业态。相近或共同的产业属性和产业特征,是二者融合发展的现实依据。旅游、经济、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相关性,是二者融合发展的重要机制。推动和促成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为此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推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宏飞 《东岳论丛》2012,33(6):144-146
从文化产业的演化角度分析,由于产业融合带来产业价值归类难以界定、网络文化产品提供者个体化和交易跨界化与隐性化、文化产业演化过程中组织规模过小,这些都使得文化产业统计核算难度增加.对此,应加强统计普查和调查工作,做好网络文化产品专项调查以及统计法规的切实实施,做好文化融合产业的相关归娄研究.  相似文献   

12.
5G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意味着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从"选择性个人"走向"整体融合".5G+AI技术群推动文化产业在生产端、运营端、营销端、物理终端以及数据端实现全产业链创新.数据驱动、算力驱动、场景驱动成为5G+AI技术群主导文化产业业态创新的内在机理.在5G+AI技术群的影响下,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创新是新技术驱动下的动态调适,亟需通过文化生产智能化战略、文化运营智能化战略、文化营销精准化战略、文化业态分类跃迁战略以及文化创新扩散战略实现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新发展.同时,对于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的技术伦理问题也要保持审慎的态度,为5G+AI技术群主导文化产业创新规定合理的创新边界.  相似文献   

13.
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致力于洞察国际形势和国内趋势,探讨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第十七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新使命:大国文创与文化小康"为主题,着眼于推进文旅融合和乡村协同,以科技创新助力文化创意,探索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和商业新模式,以大国文创稳步推进文化小康。  相似文献   

14.
新业态视域下,地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体现在产业的融合能力、产品的创新能力、资源的整合能力、市场的拓展能力。广东文化产业具有科技融合能力强、企业多元化与产品多样化、产业规划有效推进资源整合、本地与海外需求充足等方面的竞争力优势。与国内省市比较发现,广东文化产业面临扩大规模和深化集聚瓶颈、传统产业升级难、科研投入过于集中和投资增长缓慢等方面的问题。结合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提出整合政府资源以拓展新兴产业链、创新保护落实到基层、强化企业合作、提升产品文化内涵以加强全球竞争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创新范式正在发生根本变革.作为创新范式变革的前沿,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表现出以应用为导向的跨学科、跨产业、跨组织和跨地域协同创新趋势.在内生需求牵引下,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从以国外学术机构和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为主导逐步向以本土学术机构和企业为主导转变.以应用为导向和高度开放的创...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涉及多要素组合,体现的是资源、实力、效益、市场潜力、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互动与合作。公共性、原创性、集聚化和跨界融合性是文化产业的突出特点。山西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突破发展,就要极力推动公共文化带动模式、科技创新模式,要大力强化文化的集聚融合效应,注重新兴文化产业链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7.
旅游产业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综合性服务产业。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指向的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当聚焦于旅游产业关联效应的充分发挥,以旅游新业态创新、培育和持续运营为关键手段,持续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不断推动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旅游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的内在动力源于旅游业的无边界性和强关联性等特点,而其外在动力则由市场需求推力、合作竞争压力以及技术创新拉力三个维度进行揭示。旅游新业态的创新、培育和运营过程也是旅游产业边界分离、重构和融合的过程,通过要素之间的融合与重组,将逐步实现旅游产业与其他关联产业边界的交融和围合,最终将赋能我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兴文化业态是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其发展态势具有产业聚集、科技融合、产业聚合的特征,是我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领域和方向。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需要积极培育与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为此,探究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的依据与动因,使之在文化强国视野下更好地构建和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机制,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余菲菲  张颖  孟庆军 《学术论坛》2013,36(1):179-184
立足于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与区域不均衡的实际问题,文章从文化与技术融合的视角切入,解析我国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揭示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中包括产业层面技术拉动力、企业层面文化驱动力与资源层面文化与技术互动作用力。最后,探寻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协调路径,包括技术激生新文化业态、媒介平台技术与旅游资源的融合以及文化创意资源推动文化内容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第十六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新征程:文化自信与融合创新"为主题,围绕产业热点,设置"新消费:人文科技与电竞时尚的守正创新""乡村振兴与地方创生""‘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创意管理与产业融合"等主题论坛,关注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多元成功经验的吸收借鉴、中国文化创新境界的提升等议题,旨在为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开阔视野和理论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