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在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次数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历史所罕见。虽然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前辈就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以肯定的评价,但是,对她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历史研究却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40年来,尽管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使这一问题的研究经历许多曲折,产生不少失误,但还是从无到有,蔚为大观,发展成中国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被誉为“五朵金花”之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建国伊始,广大史学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从理论上推翻了封建剥削阶级及其史学家在“正史”及其他官方文件、私人  相似文献   

2.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占人口总数一半的妇女,其活动在史籍里却是寥若星辰的几笔。一些不同凡响的女性往往被判决在旧史家的笔下。新的历史学家们固然无意去抹煞中国历史上那些巾帼“反贼”所建立的功勋,但也没有来得及认真去研究她们的历史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去看问题,就会承认妇女们的参加起义推动了农民战争的发展,妇女们走向革命的程度是农民战争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3.
(一) 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的结局,概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被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下去,另一种是作了改朝换代的工具。具体地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建王朝,建立了新的封建王朝,农民起义领袖当了新王朝的“开国之君”。如刘邦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西汉;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第二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王朝后,农民起义的领袖没有建立新的王朝,而建立新王朝的却是在农民战争中突起的一支地主武装力量。如刘秀建立的东汉王朝;李渊父子建立的唐王朝。第三种类型,农民战争推翻了旧的封  相似文献   

4.
<正> 山东省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2月21日至23日在济南召开,4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并就中国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让步政策的再评价、农民领袖的“蜕变”原因、士在农民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扩大研究范围,选取新的角度方面,有所推进. 一、关于农民战争的破坏作用问题战争都不可避免带有破坏作用,农民战争也不例外.但是不是如《河殇》说的那样,中国农民战争只有“周期性毁灭”社会的作用?会议一致的意见是否定的.认为农民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不能把它与地主  相似文献   

5.
论让步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步政策,是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仅关系到对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对农民战争后新建王朝政治、经济政策的正确评价,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通过广大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讨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使这个问题,成了人们望而生畏的“禁区”。粉碎“四人帮”,禁区摧毁,障碍扫除,现在应该而且可能对这个重要问题认真加以研究探讨了。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地制度决定地权分配格局甚至生产经营方式,其演化变迁折射地权结构调整与社会关系变动。汉初民生凋敝、荒地广布,为恢复国力和巩固新政,施行不抑兼并、自由买卖的“名田制”与“授田制”。但是,到了“文景之治”时期已现土地兼并问题,至汉武帝时已经非常严重,大土地所有制不断扩张。限田令虽被提出但未真正实行,农民被迫沦为佃农或附庸甚至流亡,民生状况恶化。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庄园制”经济不断滋长。尽管“赋民公田”等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生压力,但地权转移仍然较为频繁且不断集中于官僚地主手中,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土地兼并引发的民生状况的恶化,也终致汉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目前争议较大,而且迄无统一趋向。本文试就隋末农民战争对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作些探讨,希能对解决这个问题,有所裨益。一、隋末农民大起义是社会生产力遭受严重破坏的产物公元581年,隋朝灭陈,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后三百多年的分裂混战状态。通过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度,使农民与土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他们的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地主、官僚、豪强的竞相侵夺,均田制很快破坏。隋文帝时土地兼并已很严重。逮至炀帝,大批农民已是流离失所,“无尺土之资”了。与此同时,很快腐化了的隋统治者,为了满足其穷奢极欲的生活,又大兴土木,广造宫室,修驰道、筑长城,征发徭役,远戍边陲和三征高丽等,使社会生产遭到惨重破坏,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极大灾难,阶级矛盾急剧激化,隋王朝重新面临了“山雨欲来”的严重局面。  相似文献   

8.
颜元思想,在当代受到一些论者的推崇赞誉,如通行的教科书说他的哲学思想“对封建意识形态的理论结构有所突破” (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哲学史》下卷,第266页)等等。其实,恰恰相反,颜元哲学特别是其社会政治思想是极力维护封建制度的。 一 封建社会后期,土地问题更加严重,明中叶以后,土地兼并致使大批农民丧失生计。土地危机造成流民问题,形成政治危机。当时,讲经世致用之学的思想家,都重视土地问题。如黄宗羲就提倡“复井田”等等。一直生活在农村的颜元也抓住这个问题,说“复井田”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9.
关于社会发展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本身底历史,以及“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选集》第3卷1031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国内学术界,一般地说,人们都是肯定的;但是,当运用这一基本观点来解释某些具体历史现象的时候,就不是所有的论者都赞成的了。近年来,有人认为中国的农民战争“太多”,“破坏过甚”,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也有人认为农民的政治作用“往往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农民战争非但没有推动历史前进,反而在  相似文献   

10.
王学泰先生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被 誉为“发现另一个中国”。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 这是非常确切的评价。书里所谈到的问题有一些 我过去接触过,有一些有所接触,有所思考;但是,离“发现另一个中国”却远得很。 我喜欢读野史笔记。在这些大部分站在统治阶级一边的作者笔下,有关农民起义的记叙总是丑话多于好话。我们一直被教导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起义、农民战争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只有农民战争才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战争、起义的确推动了历史发展,但是,仅仅肯定这一面也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的革命始终是围绕着求政治平等和经济均平而展开,而这种平等的要求归根到底反映了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的革命是土地革命,其深刻原因主要是封建社会乃土地所有制的社会.因此,当农民战争把对土地的要求以纲领、口号的形式鲜明地写在战旗上的时候,也就表示了旧式农民革命最高峰的到来.但是,作为小生产者和私有者的农民阶级,不可能把包括土地在内的经济平均主义变为制度.无法真正实现“均田”这一理想,这其中的因由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历史的局限”.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是明末的李自成起义.而非太平天国革命.这是因为太平天国革命发生的社会条件与旧式的农民起义已有了诸多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民思想,他们中的一些人多多少少地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观念;其用基于一神教宇宙观的拜上帝会去进行革命准备,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也与旧式的农民起义利用宗教点燃群众造反情绪大不一样;更主要的是它把”平分土地”的要求制度化为《天朝田亩制度》,这就不是旧式农民起义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纲领的先声。本文拟从讨论农民战争的阶段入手,具体论述李自成起义的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1949年前国民党土地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1 2年 8月 2 5日国民党在北京成立之初 ,其《党纲》就明确地提出了通过平均地权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土地政策。以后国民党一直把民生主义作为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 ,又曾通过在部分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并颁布一系列土地法案试图解决中国农村土地问题。但由于连年战争以及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阶级本质 ,上述政策从来就没有认真实施和执行过 ,而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地租居高不下、土地兼并严重等状况 ,严重制约和限制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到宋代,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逐渐衰落,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开始居于主导地位。宋朝的官户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兼并土地,从而扩大了土地经营,这成为官户一项极为重要的收入。 一、抑制兼并政策 宋代从建国初,采取了一系列“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等政策,这就引起了土地兼并。宋人极为重视包括土地在内的常产的观念,例如:“人生不可无田,……有田方为福,盖福字从田、从衣。”①“果置得一两好庄及第宅,兔于茫然,此最良图。”②认为田是幸福之根源,拥有土地才是保取富贵的上策。苏武在详定役法时,…  相似文献   

14.
关于“让步政策”的问题,是老一辈的历史学家在探讨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时提出来的。它一般指的是,在推翻封建王朝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之后,新王朝的统治者鉴于前朝覆亡的教训,被迫在统治政策上作出一些暂时和局部的“让步”。这些“让步”措施,包括减省刑法,轻徭薄赋,赈济灾民,劝课农桑,招抚流亡,移民屯垦,等等,在客观上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文化大革命前,史学界就这个问题开展过讨论。尽管有的同志在表述“让步政策”这一命题时,提法不够确切,对新王朝这种政策的历史作用估计过高,对其阶级实质揭露过少,因而不免在理论上造成一些含混。但是,无论如何,“让步政策”作为封建社会的一种历史现象,是史学工作者所无法回避的。我们通过研究新王朝统治政策的改变,认清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更好地阐明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也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然而,在“四人帮”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淫威下,“让步政策”这个本来可以开展自由讨论的学术问题,很快就升级成为政治问题。先是林彪、“四人帮”的打手戚本禹之流,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月刊》1981年第1期登载了董楚平同志的《论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与封建特权主义》一文。这篇文章,实际是他《论平均主义的功过与农民战争的成败》的“姊妹篇”。两篇文章,一个宗旨,都把平均主义置于“罪徒”的地位,棰楚挞伐,责难有加。但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平均主义的革命作用,决不是黑墨所能涂盖得了的;功过是非,也不是无法澄清的。本文仅就平均主义与封建特权主义问题与董文商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从唐末的黄巢起义开始,要求社会财富平均和土地平均的斗争,随着历代农民战争的发展愈来愈是比较明确。这一看法,已經为目前我国史学界中的多数同志所同意或基本上同意了的。至于封建社会前期,即从秦汉到唐代中叶的农民战争是否也有土地要求,则不少同志是采取否定的态度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  相似文献   

17.
<正> 我国封建社会始于何时?这一点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是,对于战国以后所出现的土地私有制中蕴含封建因素一事,已为多数学者所承认。因此,把秦汉时期封建因素逐步增长、奴隶制因素日益萎缩的发展趋势,看作为封建化过程的必然现象,还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从这时的阶级斗争看,农民战争也确实具有封建化时期的某些特点。封建化时期的农民战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根据世界各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普  相似文献   

18.
明末农民起义军是否实行过“均田”政策?这是研究明末农民战争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史学界正不断进行研究和讨论,达里我补充一项论证,供大家参考。有关李自成军实行均田的史料,大家都知道,记载最明确的是《罪惟录》,其中说李自成在崇祯十七年实行过“贵贱均田之制”,这说明了“均田”是一种制度;另外,大家根据《出劫纪略》中关于李自成“割富济贫”这条史料,又论证了农民军确实实行过均田制。但农民夺得土地以后又怎样呢?大家还未作进一步论证。关于这一点,我从《出劫纪略》另一篇记载中获得一点消息:  相似文献   

19.
一般研究两汉土地制度者都注意“名田制”,即“以名占田”的土地私有制。因为土地私有制在两汉时代是汪洋大海,是具有普遍性的土地制度。不过,“假田制”也不是孤岛。特别是从假田制与假税制的推行,使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的角度看,假田制对当时和以后的历史都有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假田制与假税制作一番探讨。 所谓“假田制”,就是把国有土地租给无地农民耕种,在史书上称为“假民公田”。政府向租种假田的农民征收地租,即称为“假税”。这是在两汉土地私有制及土地兼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政府为了安置贫民,使其能回到农业生产上来,以增加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20.
<正> 1965年,孙达人同志发表《应该怎样估价“让步政策”》一文(《光明日报》1965年9月22日。下引此文,只加引号),以漆侠、孙祚民同志为靶子,对翦伯赞先生提出的让步政策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本人虽然不同意孙达人同志的观点,但这里不想讨论这个问题。仅就文中提出,后来又经作者多次重复的两个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意见。一、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能否根本改变地主和农民的关系,使农民获得自由? 在谈到农民战争对封建统治的打击的时候,孙达人同志说:这种打击“第一表现在推翻和改造了封建王朝”,“根本改变了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才使农民获得了自由”。农民阶级是一个自发的阶级,农民阶级获得自由,意味着农民从农奴制下解放出来,获得自由身分。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认为农民阶级通过自己的斗争,是可以获得阶级的解放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3页)。马克思也曾说过,经过十四世纪后期的农民战争,到十五世纪,英国人口的大多数已经是自耕农民了。然而在中国却不然,由于地主土地所有制这个特点的存在,土地可以继承,可以买卖,贫富移位的情况是不断发生的,这种变化不是农民获得自由,而往往是变成地主,就秦末农民战争时期而言,有下列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