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生了大批剩余劳动力,并且一系列制度的变革使得农民的流动成为必然.流向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虽然他们身处城市,但从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是农民."城市中的农民"的边缘身份,决定了他们在城市中生存与发展的特殊性与过渡性.本文通过对一个"边缘村"的形成及其居民生存状况的研究,以进一步分析解释农村社会分化、农民流动的原因,并且也着重分析了其内部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采取了农民工流动的独特方式。进城农民工的贫困起源于农村,他们的户籍身份使得他们只能从事那些从中获取的收入无法让人摆脱贫困的工作,使得他们无权获得专为非农业户籍人口设立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尽管他们的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当地的城市贫困标准,但在目前阶段,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到的所谓“城市贫困”处境,应该是农村贫困在城市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数据,对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分化(身份认同和地域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结果呈现“边缘—过渡—融合”3种不同的形态,不同因素对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结果的影响存在差异:与人力资本相关的个体特征和政策制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身份认同影响显著;本地社会关系、居住方式、社会保障和外群体态度因素对流动农民的地域认同影响显著;居住时间与家庭因素则对两个维度的社会认同都产生了影响。在社会认同范畴的结果分析上,流动农民的社会认同整体上呈现出从边缘到融合的分化状态,不同社会认同范畴之间依然存在内群偏好与外群排斥。因此,提出应持续关注中国流动农民产生分化的社会现实,并需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政策的完善及对流动农民关系认知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当前身份冲突研究多以群体视角为主,缺少对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考察。研究发现,农民企业家在返乡创业过程中面临身份冲突困境,表现为其与生俱来的农民身份和当前的市民身份之间产生冲突。身份冲突缘于农民企业家在维持农村传统家庭和城市小家庭团结时的左右摇摆,从而造成身份认同的失衡。为缓解返乡创业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失衡,农民企业家采取了创业地点分流措施,在“经济能力强—农民身份感强—团结农村家庭”的情况下选择“返乡农村创业”,在“经济能力强—农民身份感强—团结城市家庭”的情况下选择“返乡城市创业”,家庭团结左右着农民企业家创业地点的选择。这一过程反映出了个体选择与所处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并启发我们在分析人口流动问题时应兼顾客观环境与行动主体的主观认知,以便推动农民企业家返乡创业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5.
武陵山片区Z村的实地调研表明,在未知期限的中国城镇化与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的“流动”与“留守”将持续非良性地代际循环:青壮年农民在城与乡之间流动,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孩子长大后继续外出打工,而曾经的青壮年则变成老人回到农村;“留守-流动-留守”是每个农民的生命轨迹,且一代代农民重复着相同的生命轨迹。在推力与拉力的作用下青壮年农民“必须”外出打工、农民工“无法”留在城市、老人和孩子“不得不”留守农村,而世代的“必须”“无法”“不得不”直接决定了农民“流动”与“留守”的代际循环。这种代际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只有统筹城乡发展、健全社会保障政策、完善社会流动机制,才能使农民摆脱非良性代际循环、安居乐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范先佐在《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2期撰文指出,所谓流动儿童是指随父母移居城市上学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它与父母进城务工就业而将子女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相对应。从流动儿童的年龄结构来看,目前主要以小学生为主;从发展趋势来分析,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和工作的日趋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倾向将子女带到城里居住和上学。流动儿童是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农村“多余劳动力”和“伪装失业者”。近年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逐年增加,而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三大矛盾,即农民就业充分供给与有限需求的矛盾、农民就业人多与钱少的矛盾和农民就业空间扩展需求与现实就业空间缩小之间的矛盾。推行以农业技术创新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能够避开上述矛盾,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良性转移。  相似文献   

8.
不同于既有研究倾向于对流动儿童社会问题进行宏观上的推定,本研究以流动儿童对于城市的主体性印象为基点,研究发现,大多流动儿童对城市的物质环境适应较快,容易由习惯趋于依赖,部分流动儿童对城市中冷漠的社会环境感受强烈,可能与城乡社会“陌生人一熟人”关系特质差异有关;流动儿童大多羡慕城市人的生活方式,这恰与他们当前状况反差明显,他们中不少人敏感于城市人的歧视,自尊心驱使他们不愿被人知道来自农村;流动儿童对隶属群体的评价优劣参半,显现出价值观“局部城市化”的痕迹,他们在自我身份归属方面存在分化,其中有些人呈现身份归属模糊的特征,导致一种“空认同”。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实质及思考梁晓波关键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流失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频繁,这对流出地农村来说,减轻了来自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加快了人口城市化进程。回乡农民将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经验带回农村,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转...  相似文献   

10.
《社区》2002,(2):30-31
[引子] 城市意味着财富与机会,城市意味着自由与文明。城市的先进令人羡慕,城市的繁华充满诱惑,“进城”成了无数农民的梦想。 因此,当改革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冲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蓄水池”,当户籍制度的紧箍咒有所松动,当中央文件用一个个“可以”、“允许”开启了城市之门,农民便义无反顾地、堂而皇之地吹响了进城的号角。从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把握流动人口中的中小学生的基本状况与未来预期,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流动人口生存状况与未来预期”课题组对北京市10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296名学生进行了随机和集中走访,通过问卷分析认为:流动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与适应情况良好,“升学压力太大”和“学习成绩不理想”是流动青少年学生在目前所在学校学习中遭遇的最主要的困扰。“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为了把握流动人口中的中小学生的基本状况与未来预期,为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流动人口的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北京市流动人口生存状况与未来预期”课题组对北京市10所打工子弟学校的1296名学生进行了随机和集中走访,通过问卷分析认为:流动青少年学生在校学习与适应情况良好,“升学压力太大”和“学习成绩不理想”是流动青少年学生在目前所在学校学习中遭遇的最主要的困扰.“课题组”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政治生活、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方式.但是,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土地情结淡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日趋城市化,正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他们向往城市,却不被其接纳;根在农村,却与其日益疏远,尴尬地流动在城乡间.由于非工非农的身份处境,其经济权益难以保障,更缺少政治上的话语权.在现行政治制度安排下,其政治权利更是处于“真空”状态,成为事实上的“政治边缘人”.因此,考察和梳理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现状,透视其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探讨摆脱其“政治性贫困”的窘境,更好地实现其政治权利,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逐点显现出来,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开辟了新的途径,但仅此还不足以及纳农村剩余劳动力。90年代以来出现的“民工潮”,即显现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客观必然性,也突出地反是非曲直出农村就业不充分的严重趋势。目前,我国近5亿的农村劳动者中,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的农村劳动者已达几千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关系我…  相似文献   

15.
在安徽东部T村,向城市流动的群体范围在不断扩大,村民生活方式越来越趋向二元化,流动导致了乡土社会双重二元化格局的形成。在这一格局中,农民经受着既非市民亦非农民的身份认同困惑,以及对未来预期的高不确定性。对城市和乡村的不确定预期,使得农村居民不得不通过不断的流动来增加保障。不确定性造成农民发展风险和成本的提高,同时也可能引发农民重复投资和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化的推动下,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流向城市,农民的流动对农村文化建设既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为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性作用,培养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培育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夯实农村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以来,涌现出数以亿计的过剩劳动力,这股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及其在国内大范围的无序流动,引发出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本文在客观描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提出了以工代赈、建立“国土开发改良基地”、设立“农业劳动追加基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一系列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是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他们面临着生活、心理、教育、道德、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入手,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要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能力,就需要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提高他们的素质,因此就迫切需要对他们实施补偿性教育。对农民实施补偿性教育,要着眼于农村成人职业教育以促进农村产业的技术升级,促进农民向具有从事现代农业生产能力的新式农民转化,并不断提高农村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吸附力;使农村乃至整个社会实现结构性社会流动,促使进城的农村劳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升其就业层次,帮助他们最终实现身份改变和人格转换,成为真正的城市人。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宏大背景上,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兴》对当代农民的命运以一种新的关系(视角)即农民与城市及由此生成所谓的农民工的尴尬身份进行原生态写真,及时还原了当代农民在传统身份(及其内涵文化)没落之后生存处境的尴尬、艰难和精神困境。《高兴》是贾平凹继《废都》《秦腔》之后再次对时代情绪深度把脉并给与准确传送的“社会记录”的写实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