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城镇社会的阶层分化与阶层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利益、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最重要的基础之一。利用2003年度GSS调 查数据,对中国城镇社会阶层的分化和阶层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在资源与机会、社会交往、社会评价、阶层认同 和职业流动上,阶层间的分化日益明显。一个和谐的社会并非一个不存在社会阶层,不存在阶层间不平等、阶 层间冲突或矛盾的社会,而是一个能够整合不同阶层的利益、控制阶层矛盾和冲突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企业提高效益和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结合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研究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3.
国有企业在公司制改造过程中,存在着代理阶层激励不足、约束软化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设计合理的报酬结构等措施,强化对代理阶层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市场体系的健全,规范对代理阶层的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4.
农村地权嵌入村庄社会关系并被其形塑.在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的当前农村,地权已深深地镶嵌进了农村阶层关系之中,阶层而非个体、家庭抑或家族作为行动者的交互作用及动机、价值取向影响着农村的地权意识.地权的社区共识被地权的阶层共识取代,使不同阶层在处置村庄土地时发生地权冲突.在这个过程中,秉持不同地权诉诸原则的阶层的利益关系、社会关系、力量对比关系、政治博弈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动,都影响着地权在不同阶层间的配置及其不稳定性,地权由此深深地烙上了阶层关系的属性.地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附着在土地上的“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关系”.被烙上阶层关系属性的地权的冲突,其实质是阶层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南地区某大型国企的调查发现:与管理人员相较,普通工人在收入分配、权力占有、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皆处于弱势,资源占有的失衡使普通工人不平等境遇凸显,双方对自身地位、企业出路等问题的感知存在较大分歧。然而,在分化的过程中,双方对国企改革、社会转型暴露出的社会不平等状况存在相似评价,特别是普通工人受市场退出机制的约束,对管理者高度依赖;中低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在国企变革中亦共同经历着不利阶层位置上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平等,扮演着"缓冲层"的角色,规避了普通工人与管理人员对立局面的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考量,双方的阶层分化还处于过程之中,尚未最后定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中南地区某大型国企的调查发现:与管理人员相较,普通工人在收入分配、权力占有、受教育程度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皆处于弱势,资源占有的失衡使普通工人不平等境遇凸显,双方对自身地位、企业出路等问题的感知存在较大分歧。然而,在分化的过程中,双方对国企改革、社会转型暴露出的社会不平等状况存在相似评价,特别是普通工人受市场退出机制的约束,对管理者高度依赖;中低层管理人员与普通工人在国企变革中亦共同经历着不利阶层位置上不同程度的分配不平等,扮演着“缓冲层”的角色,规避了普通工人与管理人员对立局面的形成。以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考量,双方的阶层分化还处于过程之中,尚未最后定型。  相似文献   

7.
现代企业的竞争无疑是核心人才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在激烈的核心人才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克服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弊端,注入更多柔性化的管理要素,充分发挥员工能力,在激励核心员工和节省企业人力成本两方面达成"双赢"。  相似文献   

8.
阶级、阶层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财产、地位等的区别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它既具有客观基础,又由于作为一种理论分析方法而具有了主观性。正是由于这种主观认识、理解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在社会制度发展上的对立和冲突以及自身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没有或不愿反映社会分化的现实,统治者力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现实。事实上,只有使意识形态符合阶级、阶层发展的实际,才能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在稳定协调中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形势、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有着固有历史背景和传统文化的国有企业在员工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上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以某军工科研研究所为例,从员工真实想法出发,分析总结在当前国有企业中引起和影响员工思想波动的四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新经济社会中,人才作为现代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已经被时代的发展所证明。最大限度地提升人才的发展空间,才能使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智力和劳动力支持。本文以此为视角,对国有企业员工培训的创新管理机制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结论,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本市场化经营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客观趋势。国家从管理国有企业、国有资产转变为管理国有资本 ,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 ,通过科学界定国有企业的功能 ,实行国有企业分类改革 ,建立和健全国有投资公司 ,完善资本市场 ,实现国有资本经营市场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分析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经理控制权问题。首先从现代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对作为现代企业经理行为约束因素的经理控制权进行分析 ,在此基础上 ,考察了国有企业经理控制权的特征及其对国有企业发展带来的非效率影响 ,然后对如何规范国有企业经理控制权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论员工的有效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永恒的话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有效地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都有一些与生俱来的需要,如稳定的收入、希望别人重视自己,渴望成功等;要达到“激”而“励”的功效,管理者就必须做到针对目标的需求有的放矢。有学者认为:个人动机因素、组织动机因素、组织与个人相互作用因素决定了人的动机表现。如有的员工想成为技术专家;有的员工想在本单位调整部门工作;有的员工想发展与现有工作岗位相关的技能;有的被提升到管理岗位的员工并不想做一个管理…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某高校教师职称结构,建立职称变化的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并借助该模型预测教师队伍规模的变动趋势。研究表明: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分析法能够有效的预测教师队伍的变动规模,从而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预见性和前瞻性,进而为教师队伍规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于西方经济学关于“工会对工资率的影响理论”对国有企业在工资调整中所产生的向非国有企业劳动力溢出效应进行了理论的和实践的分析。指出了这种溢出效应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化表现 ,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但短期内对运用工资手段扩大有效需求 ,刺激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如何扬其利 ,避其害 ,关键在于坚持劳动力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优先原则 ,以企业的产业的劳动效率和利润最大化为基础 ,降低劳动力成本 ,拉开工资收入档次 ,在发展中增加企业的和社会的积累与投资 ,吸纳劳动力 ,扩大劳动就业 ,尽快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其中强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是深入推进现代预算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基于此,选取2004—2019年中国A股地方国企与民企数据,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地方国企现金持有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增加了地方国企的现金持有,其主要途径源于对过度投资和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异质性分析表明,上述效应显著存在于位于国有资本发展程度较高的省份和东中部地区、控制链距离较短、内部控制较弱的地方国企中。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增加地方国企现金持有,能够增加企业创新投入,最终提升企业价值。因此,地方国企应把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的契机,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增加创新投入,实现企业价值提升。  相似文献   

17.
质量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中国加入 WTO给国有企业质量管理带来了机遇 ,也构成了威胁和挑战。以入世为契机 ,构建国有企业质量动力机制 ,走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道路 ,是国有企业在新的竞争中取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广州市国有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品牌竞争力模型和2013年广州品牌竞争力研究的调研数据,从行业间企业品牌、行业内企业品牌和单个企业品牌三个层次分析了广州市国有企业品牌竞争力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政府层面和企业层面提出了国有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为我国国有企业品牌竞争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三次浪潮都是遵循“试点、突破、立法、推开”的路子来进行的。本文对三次改革浪潮试点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对“试点、突破、立法、推开”的路子进行了剖析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治理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公司治理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一场公司治理的革命。建立和完善适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机制,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依据公司治理的理论,分析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公司治理状况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国有公司治理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