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现代藏语方言与代表早期藏语面貌的藏文进行比较会发现,许多在早期藏语中带有派生词缀的双音节词,在现代一些藏语方言中因为产生音节合并而单音节化。伴随而来的,是在这些方言中出现了一些早期藏语中所没有的复合元音等语音形式,并且还影响到声调的某些调位的产生。分析归纳迭部藏语中因音节合并而产生的种种语音演变现象,并通过音节合并的标志性词例揭示白马话与迭部藏语在语音演变形式上的相似性,最后从相似的语音演变现象追溯迭部藏语与阿里方言的渊源。希望此研究能为迭部藏语方言分化的断代和藏语方言地理学等其他研究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泰语词汇双音化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语固有词多数为单音节,由于外来文化主要是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巴利语、梵语在泰语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原本单音化的泰语走上双音化、多音化的道路。泰语词汇的双音化现象符合汉藏语系的发展规律。无论是从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考虑,泰语词汇的内部因素发展是自然规律,外部因素外来语的影响是一个催化剂,二者共同推动了泰语双音词的产生和发展,必然是向双音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
"双音化"指非双音节词语转化为双音词的过程,既包括单音词演变为双音词,也包括多音节词语缩略成双音词。双音化是汉语语法及词汇史上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发展也对语言系统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关于双音化的研究很多,近年来又有不少新的进展,本文主要总结归纳近年来人们在双音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两个方面一些新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好彩”一词自出现以来,用例虽不多,但其意义较为丰富,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文章主要运用例证的方法对“好彩”的意义、形式变化作系统的分析说明。此外,还将对“好彩”表示“好在,幸好”意义的原因,从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以期对该词有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词包含形式和内容两部分。词的形式就是语音,内容就是意义,也即是,词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在一种语言里,有时一种语音形式可以表示多个相互联系的不同意义,即同音异义,也就是同音词,本文就英汉中的同音词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过去人们对汉语单音词双音化的研究,虽然有的也总结出一些语义、结构上的规律,但不够全面深入,局限在举例说明。本文以大量双音化的语言实例,对双音化现象进行有数据的考察分析,初步总结出一些规律;双音化使语义更为明确;双音化的过程多为A—AB或B—AB式;双音化的结果多为并列结构,而少偏正或其他;多为复合词,而少派生词等。  相似文献   

7.
汉语"看视"概念域从古至今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上古时期,其词汇系统中单音词众多,主要采用综合型的词化方式.中古时期,受汉语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各子域主导词逐渐演变为"X+V视"式偏正复音词.在近现代汉语口语中,各种不同方式、方向、情态等的看视动作多采用"修饰性词组+看"的句法格式来表达,由此导致该概念域常用成员的数量剧...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照“依据形式标记、注重语音发展、适当兼顾方言”三个原则 ,提出了对于《大纲》中轻声词规范的具体方式和设想 :1.从语法、意义、语音三个方面寻求轻声词的形式标记 ,划出最低限度必读轻声词的范围。 2 .将一批带类后缀的词中占少数的轻声词归并为非轻声。 3.参考各地方言确定一些轻声词的取舍。 4.对难以归入以上各类的词允许存在非轻声的读法。  相似文献   

9.
关于汉语复音化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仍存在误区。因此,对于复音化的判定标准、性质、具体进程等方面还有进一步考察的必要。判断复音化的程度,除了要对单、复音词的数量进行统计和比较,还应当重视单、复音词在使用频次、义项多少和语体表现等方面的差别。复音化不等于双音化,复音化也非汉语词汇发展的单一趋势,在表义丰富和经济原则的双重作用下,汉语词汇一方面会从单音形式向多音扩展,另一方面也会从多音形式向双音或单音简化。另外,复音词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在迅速消亡,真正留存下来的复音词数量有限。  相似文献   

10.
“降”是汉语中一个多音多义的字,这些音义不同的词是不是同源词呢?它们如果词义有联系并在上古汉语中只有一种读音形式,说明这些词来自同一语根,后来才孳生分化为音义相关的几个词,这一语根的语音形式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发生演替分化的呢?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V+(P+N)句式由于受古汉语V+(P+N)结构消失趋势的影响,处于一种分化演变之中,分化演变的方向是:多数V+(P+N)演变为(V+P)+N,只有极少数仍保留了古代汉语V+(P+N)的结构。现代汉语V+(P+N)的分化除了受古汉语V+(P+N)消失趋势的影响外,现代汉语双音化构词规律也是使其分化的原因之一。语法停顿准确地反映了现代汉语V+P+N的演变分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系统考察了中古汉语并列式双音副词的分布状况,认为除少数已凝固成词外,大部分仍是临时组合,属短语性质。文章还分析了此期副词双音化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3.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动作、变化等声音的词,即拟声词表达的意义就是表示某种声音。但是不同语言中的拟声词不是对客观声音的简单模仿,而是对客观声音的概括模拟,因此概括程度的不同,拟声词所负荷的意义也有区别,不同语言的拟声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本文试图从汉韩语拟声词的语音形式,即拟声词音节中的辅音和元音两方面入手,对比分析汉韩语拟声词的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汉韩语拟声词的意义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以往对蒙古语近义词的研究 ,只从词义之间的关系出发 ,重点放在解释近义词的意义差别上 ,却很少涉及它的形式结构。虽然蒙古语绝大多数近义词的语音形式相互间毫无关系 ,但是 ,有些近义词的构成 ,具有一定的语音学和形态学基础。通过语音手段构成的近义词是由同一词分化而产生 ;通过形态手段构成的近义词是由同根词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X于”结构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X于"结构的成员既包括动词、副词等典型的词,又有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短语词。从历时发展轨迹来看,"X于"经历了介词"于"的衰落、复音词"X单音节于"的兴起与进一步虚化、"X非单音节于"向词靠拢和"于"零形化的语法化过程。词语双音化趋势、语义系统变动、介词短语位置前移以及重新分析和类推等因素都是"X于"结构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相似文献   

16.
同义时间介词双音化的动因,不是源自单音介词的“强化”,而是源自时间词的构成性质。汉语介词结构的时间词可以分为自指时间词和转指时间词。转指时间词由介词支配的非时间词或非时间词带时间标示词构成。双音时间介词产生后,基本是介引转指时间词,与单音介词介引自指时间词基本形成二分格局。这种分工形成一种强烈的倾向。双音时间介词的语法化动因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与一般语法化“创新”不同,富有汉语语法化特点。  相似文献   

17.
现代英语中的词节"splinter"是英语言中最基本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承载意义的最初级的语音单位;同时也是最具黏附性的、语义相对模糊的形态单位。词节的语言特征十分明显,如语音的寓意隐含性、多变性和复化趋势;形态的简洁性、粘附性和多样性;语义的模糊性、心智层的现实性及含义的概括性等等都是目前英语形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汉语中,"讨厌"一词的词典义为"没兴趣、厌恶",在一定语境中也常用来表示"不讨厌、喜欢或者喜爱"的意思,且往往带有一定娇羞和含蓄意味。前者是"讨厌"的"语言意义",后者是"讨厌"的"语境意义",两者在语音形式和语法形式等方面具有明显不同。在语音上,"讨厌"在表达语境意义时,语调明显被高调化、尾调拖长;在句法结构上...  相似文献   

19.
试论汉语双音动词AABB重叠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汉语里,词的重叠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能够重叠的几类词中,动词的重叠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双音动词可以按照ABAB形式重叠,早已为大家公认。这种重叠“表示尝试态”,并且“尝试态有时引申出时间短暂的意味”。 很多语法著作把ABAB重叠形式作为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之一。如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编写的《汉语语法常识》(湖南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指出:双音动词是逐词  相似文献   

20.
现代英语宾语从句标记词是从古英语中的指示代词语法化而来的。that的语法化过程体现为功能变化、语素句法变化以及语音变化的统一体。that的语法化受到关联句发展为复合句这一趋势的推动。that的语法化机制为重新分析。that的语化理据为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心理组块效应以及信息优先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