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晓媚 《探求》2001,(4):62-63
跨入21世纪 ,网络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作为近30年来高新技术革命性发展的产物 ,互联网络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动力 ,而且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文化的诞生 ,不仅为人类文化增添了又一朵奇葩 ,更重要的是它正在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网络文化 ,狭义地讲 ,就是通过电脑互联网络进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及其文化价值观念 ;广义地讲 ,是指人们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各种生产和交往活动的物质性和精神性产物 ,特别是互联网活动对人们的思维方…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讲求消费的文化品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文化的变迁,标志着人们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从而为企业带来新的营销机会.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产品开发、包装和商标中增加产品的"文化含量".  相似文献   

3.
一、对现有群众文化概念的反思目前,理论工作者给群众文化所下的定义颇多。这与“群众文化”本身是一个含混的、泛指的和抽象的概念有关,也与“文化”概念的多义性有关。本文所认同的文化定义为“文化为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并将文化的两个方面,称作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在目前众多的群众文化定义中,普遍受到人们认同的是“业余文化”说,亦即“非职业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的问题域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有 《求是学刊》2006,33(4):12-15
文化哲学问题域限的晦暗不明是目前影响文化哲学学科定位和理论深化的重要原因:人们无法把文化哲学区别于其他的部门哲学,也无法把文化哲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研究,似乎有关文化的研究就是文化哲学研究,有关人的哲学都是文化哲学,人们在纷乱的文化哲学问题视域下,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这不仅影响到了文化哲学的学科合法性,而且影响了文化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文化哲学的问题域限之所以晦暗不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文化和哲学的概念尚未达成基本的共识性理解,也就是说,人们不能从文化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化,不能从哲学的角度出发理解哲学,当然也就无法以文化哲学的方式理解文化哲学.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化和哲学概念的梳理、分析和界定,为确定文化哲学的问题域限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5.
一、文化功能的发挥,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实现 (一)文化具有规范、调控的功能,有力促进社会道德体系和人们行为习惯的建立,实现文化软实力 文化被人们所创造之后,就成为人们生活环境中的有机组织部分,它一旦产生就会反过来影响人、塑造人、约束人.一般而言,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等内容通过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性规范着人的社会行为,制约着人的所有活动.人是文化的产物,在现实中,不存在完全摆脱文化约束的"超人".同时,文化具有调控的功能.文化正是通过一定的道德体系和行为习惯,调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趋向一种平衡、达到共存.在这个过程中,一股不可抗拒的无形力量促进社会道德体系和人们行为习惯的建立,即实现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们对政治文化问题非常感兴趣,原因是政治文化在社会政治和社会精神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诸如社会生活和人们社会意识的政治化,就是这种作用的具体表现."政治文化"这一范畴表现为政治与文化的结合,它们是通过高度的政治自觉性和积极的政治行为来实现的.分析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重要的是确定个人  相似文献   

7.
文化困境:社会转型期信仰迷茫的文化因探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迷茫的文化方面的原因,指出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以伦理性文化、政治性文化、经济性文化、神圣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后现代性文化的形态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多元并存、交错对接,使得人们的信仰陷入迷茫甚至危机之中。具体表现为信仰的文化认同、价值选择、人格崇拜几个方面的迷茫  相似文献   

8.
论精神文化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在人们劳动和改革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社会的人进行创造活动(通过一定的产品体现出来)的一种过程。这种产品具有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客观属性。它是以满足人们利益为目的的客体。价值是文化活动的产物和成果,是一定社会关系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文化价值的这种性质不是由文化本身的自然性质所决定,而是由社会历史实践的现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姜淼 《社科纵横》2007,22(1):109-110
文化哲学作为研究人的文化何以存在的智慧,它通过从哲学的总体层面上对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规律和文化本质进行深入分析,为人们理解世界和探寻人生价值提供一种反思路径。对文化哲学当代凸现的理论分析为解决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传统与人的精神健康[俄]O.И.丹尼连科立早译当今能拥有精神健康并保持精神健康是所有人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有学者说:“当代社会中谁都会在自己一生中体验过神经病症状,哪怕是短时间的。”为向人们提供心理卫生和心理治疗方面的帮助,国内外学者在进行着大量的...  相似文献   

11.
邹渐维 《探求》2006,(Z1):78
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诸方面的改变,促使传统文化的遗传性发生嬗变。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日本传统文化中外来文化成分欲发加重,这种变异度也就日益增大。精神文化以人们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意识为核心。由于它处于文化深层,同意识形态相关;虽然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不会因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变异而同步变异,变异发生得最为缓慢。人们常说的集团意识,即属于精神文化范畴。一、由提倡“和为贵”到注重创造能力集团意识的重要基因就是内部的整合统一,以和为贵,以便形成统一的力量。然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化:现代文化的最佳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使用“生态文化”概念的人越来越多。从使用的情况看,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甚至可以说差异很大。为了弄清究竟什么是生态文化,本文拟从文化类型、文化发展阶段和文化模式三个不同角度对生态文化概念予以专门的论述和阐释。一、前所未有的文化类型纵观人类文化发展史,文化同人与自然关系相伴而生,并肩同行。当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新的人与自然关系时,文化就相应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我们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考察人类文化史,那么人类文化可以划分为历时态的三种类型:(1)自然中心主义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4.
近来由于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进步和世界文化多样化入侵,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在重构现代文明的过程中,文化保守主义继清末民初、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再度兴起,是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刻的危机意识。再度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挺立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启迪我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中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并带给我们一种返归内质、开放融摄的文化建构方式。文化保守主义是保守更是创新,它将促进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写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表明了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文化绝不仅仅是人们对生活的装饰和调剂,对文化的追求,体现了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文化在规定着人们的生存模式,标志着这个民族在整个世界中的存在状态。因此,下个世纪的中国文化该向何处去,关系着中国今后的发展方向。一、建构我国跨世纪的文化必须要处理好若干问题(一)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建构跨世纪文化,离不开邓小平理论。文化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不仅反映在…  相似文献   

16.
典故的隐喻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民军 《唐都学刊》2004,20(4):135-137
典故是人们在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式 ,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密切相关 ,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 ,典故的产生和典故的使用都是隐喻式的。典故的隐喻性这一特点表明人们在以文化语境为基础 ,通过想象、联想、映射等途径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时 ,典故的隐喻文化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文化研究、多元文化主义与媒体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性的文化研究使人们能够剖析当代媒体文化产品,从而获得应对文化环境的能力。近年来,文化研究已经开创了社会文化研究的一整套方法,主要包括文化的生产与政治经济学分析、文化的文本分析、文化的受众与接受分析等。这种多元的方法从媒体文化文本中分析生产、阶级、民族、种族、性别、国籍与意识形态等维度,并研究它们对受众接受文化时产生的影响。媒体文化效应的多样性与争议性要求文化研究运用批判的、多元文化主义的与多视角的综合性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广场文化的美学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程嘉纯 《学术交流》2004,(8):126-130
广场文化是以群众文化为基础,以专业文化为引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审美体验的艺术结晶,并与人们的理想、道德、情操、文化知识、审美趣味、创造能力等个体素质相联系,因此,广场文化的本质是美。广场文化的美学特征表现为活动本身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与风格的多样性;广场文化的美育特征表现为鲜明的时代性、审美客体内容的通俗性、审美主体与审美客性的相容性。把握这些特征,充分发挥其美育作用,对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需要是人在社会环境中,对所需事物的心理表现。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新思想、新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接受方式。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接受过程,渗透着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即是一种心理加工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作品、制订活动方案时,不仅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还要注意接受者的心理感受规律,通过发挥文化产品的最佳社会效益,充分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肩负起"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陈桂芝 《学术交流》2007,7(12):10-12
毛泽东所倡导的文化批评理念是以批判和反思的精神去关注现实的社会生活。毛泽东的文化批评是从社会主义政治出发来进行的,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使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社会主义蓝图本身就是"政治"。毛泽东强调文化批评的社会功能、价值和意义,倡导文艺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宗旨。毛泽东的文化批评理论开辟了一条人不断对自身及现实生活世界进行反思的道路,并以此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