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我们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获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基本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和战略地位。这个纲领性的文献内容丰富、观念较新、理论性强、必须反复学习,认真领会其实质。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2.
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物质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建设不但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确的发展方向。两种文明的建设,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这是对两种文明的辩证关系从理论高度和战略高度作了精辟的概括。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论述,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对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国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十二大报告赋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概念以科学的规定。很显然,这是与物质、精神概念相对应的:物质生产的成果就是物质文明,精神生产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就是物质和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基本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学习《决议》,认清精神文明建设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个高度来认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决议》把它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美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符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总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汤宝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全方位的,不仅要有物质上的长足发展,而且要有精神上的全面进步。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也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这些年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从总体上说...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三种文明的互动性、制约性、协调性。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 ,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 ,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保障 ,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弄清和把握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两手抓”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倡导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思想,指出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对当前坚持“两手抓”的重大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坚持“两手抓”的方针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结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这一特点,对民族地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0.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从实践上来说是推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经济的关键;从理论上来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突破。然而,它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截然对立;至于从哲学的社会历史观的高度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问题,却有待人们作深入的思考。迄今,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上,大致存在着三种看法,可以将它们简明地概括为:肯定说、否定说、两点论说。肯定说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完全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诸如推进了改革、创新、开拓、求实、进取等精神。否定说认为社会主义商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互相兼容,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法制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法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法制确认和保障。精神文明建设对法制建设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重在治,只有提高人们的整体素质,才能创造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必须对精神文明个体进行素质培养。加强党风建设,强化教育手段是依法治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表现了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正面效应表现在人们思想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旧框框下解放出来,在价值观念,平等观念,人才观念以及道德规范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增强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奋发上进,努力探索致富之道。负面效应表现为,在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向唯利是图。金钱拜物教、享乐至上、贪污腐败等现象普遍存在,世风日下。这种双重效应,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所谓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境界自然而然地会提高的论调是不正确的。事实证明,要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生产水平,必须贯彻邓小平同志的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以自立更生为主与争取外援为辅 ,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也是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从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6.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组成部分。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现阶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实效,着眼于调动基层和群众的积极性,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致力于基本制度的完善。”这便使高校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式现代化是多维度的社会发展进程。人们在关注物质世界和物质丰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些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本质特征和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要强调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内涵是什么?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路径是什么?这是我们迈向现代化新征程后迫切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本文试图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特征,侧重阐述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张黛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也就是发展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是在社会分工与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两条件下必然发生的经济关系。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社会分工意味着“现代社会化生产”;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则...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人们往往比较注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部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不能否认,研究和解决这些这些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除了要正确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之外,还应注意研究和解决另一个重要问题,即精神客体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此问题谈一些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20.
<正>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一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报告对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高度,作了全面、深刻、精辟的阐述。结合十二大报告的学习,本文试图从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这一角度作一点探讨,旨在研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充分地发挥社会科学研究的作用。建設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偉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