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网络德育创新及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德育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带来的各种新的道德困境和问题,必须重新审视21世纪学校德育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整体性和战略性思考。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研究网络德育环境、明确网络德育目的、内容,积极探索网络德育创新路径、提高德育实效性是摆在高校德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我国德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德育基本概念方面强调对德育目标、德育本质以及现代德育功能方面的探究.德育理论研究现状突出表现在围绕"生活"、"生命"、"生态"、"人本"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德育理论研究趋势呈现为:德育的人学研究走向;德育在物质、制度、理念层面的全方位建构;德育坐标沿传统回归与现代创新的双向延伸;德育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3.
网络环境蕴含着德育价值,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共享德育信息资源,而且拓展了道德社会化主体的内容,为“自主型”道德的发展和现代观念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网络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提高了德育在网络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催生了一种新型的虚拟德育范式,促进了应用伦理学科的向前发展。为了解决网络环境的严重的“失序”状况,营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笔者认为,可以从法律、管理、文化、教育、技术、道德等角度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和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校网络德育的提出在于,网络的社会本质是网络德育的社会基础,它决定了网络需要道德和网民需要德育,网络社会中德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要求革新传统德育而实施网络德育,网络社会中各种道德问题的出现需要网络道德来规范和矫正。网络德育的关键是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特别是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丰富中学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说服力;二是引导中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自主选择,提高中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三是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四是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德育政策、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引导等角度阐述了高校校园的网络文化及网络道德危机,并阐述了从理论和技术上正确引导学生网络行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秩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生态伦理哲学基础与高校德育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在给大学生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他们自我约束力和道德法制意识的降低.而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网络文化,也冲击着人类建立在现代化基础上的现代教育,使人们更加关注网络生态伦理问题.在网络生态环境下,高校应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高校德育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以"道德审美"作为高校德育方法论,以建构和谐的大学生网络生态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深刻地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今天校园的青年大学生.它使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出现明显变化,并由此带来与传统德育的冲突1.个性化的倾向与合作精神培养的冲突;2.网络的虚拟化与现实社会化的冲突;3.科学理性的增强和人文精神的淡化的冲突;4.学生主体性增强与教师权威性下降的冲突.面对网络时代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的种种变化,大学德育的创新成为必然的趋势.德育创新将涵盖德育观念、教育技术、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素质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网络视域下的文化丰富多彩而又内容庞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育期,缺乏对多元文化的选择和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模式,构建现代德育观,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实现网络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使高校德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形势,高校必须丰富德育内容,优化学校德育环境,培养道德主体,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网络道德:高校德育的新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道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为高校德育创造了全新的机遇 ,同时也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塑造网络道德主体、培养网络道德人格、加强网上道德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高校网络德育亲和力、渗透力和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与传统德育相比,网络德育具有开放性、平等性、能动性、交互性、趣味性等特点。但互联网上信息鱼龙混杂,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营造有趣、活泼、文明的网络生活环境,并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辟网络德育的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上网“主体批判型”自律教育;加强领导,营造安全、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充分驾驭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驾马车;在本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建构主体性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三个代表”加强德育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完成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德育创新.本文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德育观念、德育体系、德育实践、德育体制与机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德育创新,提出了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注重学生作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生自我教育;树立"大德育"的观念,注重德育功能的拓展,渗透融合和开放互动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芙两国的道德文化沿着各自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德育理论流派与实践模式.这里我们侧重于比较当前的中美两国的德育理论的历史脉络、主要流派、社会影响,并阐述了中美两国德育模式的本质、异同以及中国德育构建的思维方式的应有形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目前全国高校“两课”建设的重点是学科建设及教学内容 ,特别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指出目前全国高校德育研究的三大重要趋势是 :“德育实效性问题的研究”、“现代化德育方式方法的研究”和“网络德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网络德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的到来,对人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心理健康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学校传统的德育模式面临着重大变革,网络德育成为学校德育的新课题。树立“网络德育”理念,建构“网络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创新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的德育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德育模式的构建应该坚持以综合教育论和新道德发展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新媒体的特点,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从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评价三个层面来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主体性德育模式。实现德育主体的平等性、道德需求的针对性、德育内容的丰富性、德育环境的多维性,并初步实现德育由强制性教育转向自主性道德学习,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中网络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的网络心态、参差不齐的网络道德水平,对当前高校德育环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年学生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道德失范问题。若允许这种网络环境的存在,那么势必将引发青年学生的人格分裂,校园诸多要素的和谐发展就是空谈。道德是现代社会的稳定剂,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网络状态条件下的德育命题。  相似文献   

20.
发挥网络优势开辟高校德育工作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分析网络对高校德育"双面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增强德育效果的新途径: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素质,加大德育工作的研究力度;建立健康网站,开辟德育新天地;加快德育软件开发,增强德育效果;培植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开放式的德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