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备三顾草庐,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即著名的“隆中对”。该文虽三百余字,但气势壮阔,行文流畅,千百年来人们乐于传诵。通观三国历史,大体上不出诸葛亮在隆中所言,于是人们无不叹服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 相似文献
2.
朱维权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
近年来有的同志在评价诸葛亮时,对《隆中对》谈了许多好的意见,读后深受启发。本文拟专对《隆中对》作一简要评述,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冀在对诸葛亮的评价和蜀汉某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上稍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2)
【说明】公元二○七年,刘备兵败退至新野,然壮志犹存,不肯就此罢休,仍“欲信大义于天下”。为此,极力搜求人才,经徐庶介绍,曾三顾茅庐,得见诸葛亮。《隆中对》就是诸葛亮在见刘备时所提出的政治路线和战略策略。诸葛亮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指出曹操强大,难与为敌;孙权国险民附,人才辈出,政权巩固,“可与援,不可图”;建议刘备先消灭刘表、刘璋两股汉王室地方割据势力,“跨有荆益”二 相似文献
4.
王廷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1)
《隆中对》新考王廷武《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被后人称为《隆中对》的文字。时至今日,《隆中对》仍是中国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然而,很少有人问:《隆中对》所述是真实的吗?笔者认为:刘备、诸葛亮初见时不具备《隆中对》所述谈话的事实基础。《隆中对》的发... 相似文献
5.
6.
杨荣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98-101
诸葛亮是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十年 ,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 ,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 ,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 ,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实现其抱负。刘备三顾茅庐时 ,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并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 ,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隆中对》。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 ,然后效法汉高祖刘邦 ,北伐中原成就帝业。但《隆中对》战略决策的实现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北伐的失败 ,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 相似文献
7.
吕昕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3):105-107
《隆中对》多被后人用来歌颂其成功之处,但往往忽略了它的几个致命缺陷:荆州、益州的相对隔绝无法做到“跨有荆益”;孙权的东吴集团对荆州有强烈的领土要求,蜀汉既要取得荆州又与孙权和平共处,显然不可能;荆州本来即是一个四面用兵的地方,要在荆州建立北伐曹魏的根据地,比较勉强;蜀汉本来就相对弱小,而诸葛亮却要从益州、荆州两路北伐,分散兵力,不集中力量进攻。因此,可谓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 相似文献
8.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Z1)
〔作者简介〕诸葛亮(公元一八一年——二三四年),字孔明,东汉徐州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父母死后,随叔父诸葛玄迁居荆州。诸葛玄死后,他就隐居在湖北襄阳隆中,接触杜会实际,接近下层群众,还研读先秦法家著作,对法家先驱管仲尤其佩服。公元二○七年,刘备“三顾茅庐”,敦请诸葛亮出仕。从此,他就帮助刘备进行统一中国的事业。东汉末年,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了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许多世族 相似文献
9.
黄晓阳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1,(2):74-76
关羽北伐是对《隆中对》思想实践的产物 ,失在时机的选择不当和退却不及。但刘备缺乏权变 ,丧失了对荆益二刘的取代先机 ,蜀汉汉中、东线、关羽三路军队未能统筹策应 ,诸葛亮前期不甚为刘备倚重 ,联盟破裂 ,是关羽北伐毁败的重要原因。随即刘备夷陵战败 ,诸葛亮治国的思想不得已由“跨有荆益”嬗变为渐取陇右、蚕食雍凉、东和孙吴的务实方略 相似文献
10.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74,(3)
隆中对[原文]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相似文献
11.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3)
隆中对〔原文〕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 相似文献
12.
刘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4,(2)
三国时期著名的法家政治家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年青时随叔父从山东琅琊(今山东沂水县)避乱荆州,隐居在湖北襄阳县西的隆中山。汉献帝刘协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计谋。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向刘备提出了建立根据地、进一步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和路线。诸葛亮对刘备的回答就是这篇《隆中对》(又名《草庐对》)。“对”,古时特指对上级的答话。“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诸葛亮在治蜀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 相似文献
13.
刘德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4):197-200
本文从分析《隆中对》的战略战术思想入手 ,结合《三国演义》关于三国历史演变的文学描述的内容 ,使用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工具 ,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营销元素 ,研讨这些营销元素对我们今天进行经济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隆中对>的初期目标既重视"人谋",又注意到了"不可与之争锋"、"不可图"等客观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隆中对>的最终目标则客观上存在着"跨有荆、益"与"外结孙权"之间和"外结孙权"与"复兴汉室"之间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故<隆中对>最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5.
郑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葛诸亮传》。当时刘备正处在颠沛流离的情况下,听到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三次往访。本文写的正是最后晤面时,诸葛亮对刘备所讲的一席话。从这席话中,可看出诸葛亮如何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并初步给刘备指出了一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向这个方向迈进,终于形成了三分鼎立的局面。全文五百二十余字,分为三部分。文章第一部分(开头——至“君谓计将安出?”)是 相似文献
16.
史航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7,(4)
诸葛亮从十七岁列二十七岁在荆州襄阳城郊隆中居住了十年。在此期间他酝酿并提出了一项深刻影响当世,并博得后世赞叹的重大战略: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他向刘备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策。《隆中对》对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和蜀汉政权的 相似文献
17.
朱绍侯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1):103-108
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在刘备三顾茅庐时,便提出<隆中对>,为刘备指出发展方向和治国方略.<隆中对>前后可分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劝告刘备不要与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争锋;要与占据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结盟,不要为敌.指出刘备的发展方向是占有荆州和益州.后半部分为刘备指出五点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一)联吴抗曹;(二)跨有荆、益;(三)西和西戎,南抚夷越;(四)内修政理;(五)两路出军,一向宛、洛,一出秦川.这五大治国方略和战略部署,由于关羽大意失荆州而受到严重打击,使"跨有荆、益"和"两路出军"的计划落空,吴蜀联盟中断,但诸葛亮在"联吴抗曹"、"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等方面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开发四川、云南、贵州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相似文献
18.
王瑞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隆中对〉写作时间考辨》质疑王瑞功最近,笔者因编纂《诸葛亮研究集成》一书而系统地阅读有关资料时发现了闵和顺同志《〈隆中对〉写作时间考辨》一文①,颇感兴趣;想找驳论性文章却未见②.《(隆中对)写作时间考辨》(以下简称《考辨》)的论点及研究方法都值得商... 相似文献
19.
袁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2):61-62
站在历史(旅游)地理的双重角度,分析三国时期荆州得失的原因,并回溯到诸葛亮<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思想及其实际执行情况,可以认识其中的原委,这对于当今开发旅游资源,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李厚培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4)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充满至情的散文,读来感人肺腑。作者以白描手法,用平淡质朴的语言、悲凉伤感的情调,生动地刻划了一位慈父的形象,抒发了纯洁、真挚的父于至情,也透露出对黑暗世态的不满之感。 全文共六小节,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一、二两小节,写回家奔丧,是送别的背景。文章触笔点题:“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既流露了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和内心的无限哀愁之意,同时又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接着作者宕开一笔,去写祖母亡故、父亲赋闲,“祸不单行”,而“我”正是在这样的时候,从北京赶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