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档案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档案部门的各项工作中来因此,对档案人才不仅要求政治素质高,更要求有现代档案科技知识和扎实的档案业务技能。笔者认为,对如何选好和用好档案管理人才应树立以下几个观念:一是思贤若渴的观念,思贤若渴是识人、知人和用人的动力,也是想方设法寻找人才的动力。二是“人皆有才”观念,作为领导要以信任的态度去敏锐地发现、大胆地使用每一位工作人员,为他们发挥才能创造条件。三是不求“全才”观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扬长避短是用人关键。同时,还要注意悉心观察每一位工…  相似文献   

2.
据最新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2%的市民对医院服务总体评价是“一般”或“不满意”。超过八成的市民认为目前的医疗费用偏高。在具体收费项目方面,认为药费和检查费“偏高”的人分别有86.8%和83.2%;认为住院床位费、护理费、手术费、理疗费“偏高”的人超过70%。这一调查结果在全国都具有普适性。“趁你病,要你命”,这是民间对医院“价格暴力”的形象说法。在脆弱的生命面前,作为弱势群体的病人只能“听医由命”。  相似文献   

3.
曾几何时,个人档案是那样的神秘,因为其中装有可以左右一个人命运的“材料”,而被视为是至高无上的东西,无论是升学、就业、调动还是入党、提干,都需要通过档案来反映,难怪人们对其是“一朝拥有,便怕失去”。有的人为自己有一个“根红苗正”的档案整日津津乐道,也有的人为自己曾经犯下一个错误而存放在档案里,不断唉声叹气。从那个特定的时代来说,档案无疑是一把“尚方宝剑”。可似乎是一夜之间,市场经济浪潮裹挟着社会生活的每一角落,人们经历过一阵清新之风的扑面,感觉到档案并非是“一锤定身死”的致命武器,有时档案也是可有可无的,于是.人们不由得发出阵阵疑问:个人档案,我们还需不需要? 时代的需要又被时代所冷落  相似文献   

4.
2011年就业蓝皮书调查指出,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2011年就业蓝皮书调查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高职高专为63%。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0届大学毕业  相似文献   

5.
档案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会女生部公布的一项调查表明:女研究生中有30%左右的人未能找到合适而满意的男朋友。档案Ⅱ:目前的大学生恋爱具有“田忌效应”:高年级的男同学找低年级的女同学,而高年级的一部分女同学就被晾在了一边。经观察,她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相貌平平或性格内向而不被男士们所青睐。男大学生由于对学历不是绝对的看重,因而可以到社会上去解决一部  相似文献   

6.
“说起来重要,排起来次要,用起来需要,忙起来忘掉”是现在人们对于人事档案的写真,“人事档案无用论”正在流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流动频率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然而,许多人把档案转到人才中心后一去不复返,有的干脆怀揣档案去了天涯海角。突然之间,人事档案好像不重要了,失去了作用,“弃档族”日增,  相似文献   

7.
乔瑞庆 《人才瞭望》2016,(17):81-81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一书,其中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向城镇转移的农民工占11.83%,“比较想”的占21.73%,“一般”的占17.45%,“不太想”的占24.82%,“完全不想”的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  相似文献   

8.
毕业生档案可以详细反映毕业生求学期间的表现,也是确定毕业生身份的重要资料,但近年来,一些地方毕业生档素转递不规范,出现了“人档分离”现象,一些毕业生人在甲地,其档案却在乙地,给毕业生就业和组织人事部门考察毕业生带来一定的麻烦,更有一些学生因“人档分离”时间过长,而丢失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部分专家的雷人言行,经媒体曝光放大后,经常受到众多网友议论,不少人更是戏称这些专家为"砖家".<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39.5%的人认为专家言论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31.9%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只有6.5%的人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  相似文献   

10.
子枫 《人才瞭望》2017,(17):90-91
近年来,快递行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大学生投身快递行业,一些尚未毕业的学生兼职做起了走街串巷的快递小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身边有大学生快递员.40.1%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做快递员是大材小用",30.8%的受访者不认同,29.1%的人认为无所谓.  相似文献   

11.
经调查发现,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的2.5万名青年中,有12%的人有兼职工作。调查显示,对本职工作“很满意”或“较满意”的人,其兼职概率超过了那些有换工作打算的人的谦职概率。  相似文献   

12.
正一新时期的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在当前,世界上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档案工作,把重视档案工作的程度视为为衡量发达的、现代化的国家标志之一。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非常重视档案、情报、图书资料工作。他认为这些工作做好了,会使社会全部精神财富可以由每一个人随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发觉,从这一代孩子身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已比以往任何一代要多得多。“孩子难管教”已成为一个普遍的严峻的社会话题。笔者对300名家长(其中30名本身就是从事中小学教育的)作了调查.认为孩子还好管教的只有6人,仅占被调查总数的2%。 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孩子难管教”的症结主要集中体现在孩子的道德品行、性格习惯和不良的心理上。笔者对100名中小学生作了调查,结果更令人心悸。很多学生在远大理想栏中填“大老板”、“总经理”、“帮派头目”、“大干部”、“大明星”、“大腕”、“大款”等;60%以上的同学座右铭是“赚钱——花钱——再赚钱”。  相似文献   

14.
于杰 《人才开发》2006,(3):54-54
考核是公务员选拔任用的基础,能否对公务员做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直接影响着对公务员的管理和使用,决定着用人导向,影响着公务员的政治追求和价值取向。通过多年的考核实践和深入地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在公务员考核中一定要做到“四忌”:  相似文献   

15.
一忌“满天飞”。当前,毕业生档案传递方式五花八门,加之乱投递,造成档案“满天飞”的现象。学校的档案投递方式,有机要传递的,有派专人投送的,也有的让毕业生自己携带,甚至请人顺带。同时有些院校不能严格执行档案管理制度,图省事、方便,档案乱投递现象时有发生。想当然地将农学专业毕业生档案投递农业局,林牧专业的毕业生档案投递到林牧渔业局。有的甚至将毕业生档案直接投递到毕业生所签企业单位,而这些单位根本就不具备管理档案的条件。档案“满天飞”现象,导致毕业生档案查找费尽周折,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工作和人事代理工作,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了档案私拆、涂改、丢失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给档案管理上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必须规范和统一毕业生档案传递工作,档案传递要严格执行通过机要传递或者专人送取的规定,所有毕业生档案都应寄送当地的人才服务中心。在毕业生就业落实单位办理就业手续时、再由人才中心向有关具备管档权限的部门移交。  相似文献   

16.
一种现代文明社会“创造”的综合病症——精神紧张症目前已经得到医学界的普遍承认。在法国,每年有1.5万人自杀,经调查,其中60%的人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部分干部或工人档案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人的档案出生年月前后不一致,或与身份证、户籍证明不相符,使年龄出现“弹性化”。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改大。一些人在入党、入团、应征入伍时,因年龄不够,将年龄改大。二是改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中国人才市场20年的发展历程,不能不对20年来大学生的就业走势进行系统分析。从当初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计划分配到如今百分之百地走向市场,“天之骄子”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了时代的重音,以知识、智慧和勇气鸣奏着领先潮流的主旋律。寒来暑往,在一幕幕人才流动的大场景中,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人才群体始终令人关注。忆往昔: 好男儿落地生根2003年12月12日,新浪网完成了共有6070人参加的一项调查:“刚走出校园的你,在找工作时首选什么?”结果有3590人首选“公司、企业”,占59.14%;选“政府部门、国家机关”的有1591人,占26.21%;“无所谓’…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走进人才市场择业时,许多人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可也有些人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其中不乏有许多高材生。其原因何在呢?笔者通过调查发现,除了受市场上供需矛盾等外界因素制约之外,很大程度上是他们自身存在着一些主观障碍。 自命不凡。有的大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是跃过了“龙门”,学历高等于身价高,就应该得到“黄金屋”、“铁交椅”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通货膨胀,生活费用节节上升,收入差距拉大,单靠一份固定的工资收入显然已难以应付。于是,“第二职业”便成为人们增加个人收入的一种常见手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以往喝茶、聊天、打牌和闲逛的时间用于工作之余的有偿劳动,一时间,“兼职潮’在神州大地迅速涌起…… 一、兼职牵动众人心 全国目前到底有多少兼职者,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数据。温州市劳动局对该市部分企业调查表明,这些企业职工中有一半人从事“第二职业”,最多达80%。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10所高校35岁以下的教师,有40%从事“第二职业”。一份社会调查显示,1984年广州职工从事“炒更”(即兼职)者不足15%,到1992年已上升至30%,科研院所里科技人员兼职比例更高达40%。据估计,地处内陆的合肥市也有10%左右的在职职工从事各种各样的第二职业。 曾听北京的朋友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麦当劳连锁店在王府井大街开业不久,即张榜招聘“第二职业”的“钟点工”,但外国人毕竟对我国国情了解有限。半个月后,麦当劳不得不在报纸上“郑重说明”:本店拟招聘的钟点工及登记在册的报名者已足够多,敬请北京市民勿再上门“打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