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全球化的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企业间的竞争已发展为跨地区、跨国度的行业竞争。由于新的经济格局出现,导致了就业途径和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导致大批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国企工人成为新的失业人员。端了几十年“铁饭碗”的国企职工感到了改革后的阵痛;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感到了生存的危机,在这些失业人员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男性50周岁以上,女性40周岁以上就业困难的下岗失业人员作为再就业援助的主要对象,我们称之为4050人员。  相似文献   

2.
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决定明文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加快构建“三位一体”(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重大课题.为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建设,为上级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河南省汝州市人社局组织精干力量深入企业、事业单位,走访失业职工并咨询有关市县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下岗、失业这一重大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国家统计局局长刘洪指出:到1997年末,全国累计有下岗职工1200万人。据有关部门预测,“九五”期间社会新生劳动力达7200万,城镇富余职工2200万,失业职工1900万,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很大。下岗,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不能回避的“失业”问题倏然出现,据权威人士透露:1994年我国失业人数上升到187万人,1995年相当于前7年的总和,全国城镇失业率为2.5%,城镇不充分就业率为9.5%,农村不充分就业率达到30.5%。失业周期正由4个月延长至6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另据预测,我国“九五”末期将出现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失业高峰,城镇失业率将高达7.4%,全国人口失业率可能达到21.4%。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提出,当前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失业问题。面对汹涌而来的“失业”潮流的冲击,中国理论界不断地思考和探讨“再就业”问题,中国政府积极采取对策,推出了为800万人找工作的“再就业工程”,试图开拓更多的再就业门路,为老百姓找一个“饭  相似文献   

5.
失业的日子     
土豆 《人才瞭望》2009,(11):52-53
公元2009年1月8日,一个数字很吉祥的日子,土豆却正式失业了…… 失业保险因为是第一次失业,又赶巧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爆发,土豆不知道自己微薄的一点积蓄能否撑到再上岗的那一天,内心不觉充满了惶恐。办理完离职手续后,心眼实诚的行政经理老魏提醒:“公司好像曾经给我们在社保局缴纳过失业保险。”  相似文献   

6.
我们曾为“社会主义不存在失业”而自豪。殊不知,这种“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五个人吃着三个人的饭”的做法是一种虚假繁荣。当市场经济的澎湃巨浪 荡涤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后,这一脆弱的表象便最终被打破——包括一部分有专长、有较高学历的人才在内,如今失业、下岗等已无情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门话题。 人们不禁要问:凡是下岗,一般由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所招致,由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排斥所形成,由企业经营机制僵化带来效率低下所造成,按理说,甚富竞争力的企业人才不应在下岗之列。那为何作为职工中的精英力量——一部分人才也同样成了下岗大军中一员呢?  相似文献   

7.
刘星雯 《人才瞭望》2012,(12):59-59
一是做到“四掌握”。即掌握失业人员的家庭准确地址、联系电话、家庭帮扶需求、个人技能特长。二是做到“三到家”。即技能培训服务送到家、空岗信息送到家、优惠政策送到家。三是做到“二开展”。即定期组织用人单位和失业人员开展座谈会、针对高校毕业生和“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对象开展特色招聘会。  相似文献   

8.
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共同努力,在学生毕业前引导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指导和服务,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让企业能欣然接受我们的毕业生。  相似文献   

9.
木子 《人才开发》2001,(2):45-45
借助对失业群落和企业、机关下岗人员的广泛调查与深入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或以后有9种类型的人最容易失业。 没有一技之长的幼婴型。在科学与技术日益专门化的今天,一个既非“通才”又无一技之长者往往成为被公司、机关首先考虑辞退的人选。 动作迟缓,办事效率低下的乌龟型。默默无闻,看似忠实可靠的“乌龟”,  相似文献   

10.
失业是一个全球性话题,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促进再就业。其中的经验之一就是加强再就业培训立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国外的再就业培训立法主要是从经费保证、管理体制、提高培训效率方面进行了有效的规范,从而成为化解失业“坚冰”的一支“利剑”。这些对我国的再就业工程的推进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高就业率一直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全面就业”、“人人享有充分的劳动权利”成为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理想,衍生出“统包统配”的劳动就业政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这种传统落后的就业制度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劳动力要走向市场,每一个劳动者必须接受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的考验。择业、跳槽、失业、再就业等“劳动调节”性频率加快;由此,中国失业问题成为又一热门话题。作为走向新世纪的现代人,你是否了解就业现状,是否把握住了就业“制胜器”和个人发展机遇?人们,在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实践。 失业,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伴生物。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摆脱它的阴影。在欧洲,失业是很正常的社会现象。1993年欧洲失业率达10.8%。1994年攀升至12%,大约相当于美国(6.5%)的两倍左右。在我国,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确立,各项改革政策的出笼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掩盖着低效率的高就业率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一是搞好登记、摸清底数。严格落实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和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制度.结合局正在开展的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采取上门核查、人户采集、逐个登记等方式.共登记未就业毕业生368名,发放《就失业登记证》236本。二是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就业服务月”“就业援助月”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2次;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湖北大冶市一位引进的唯一的高级工程师,却遭遇到当年被人抢来,日后7年失业的尴尬,读此消息,叫人心情沉重,感慨颇多。 如今,各地都在重视人才,寻找人才,呼唤人才,培养人才,招聘人才,启用人才,可为什么大冶的高工会失业而无人问津呢?或许,原因有多方面,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人为“梗塞”,导致贻误人才。报道称:从1997年就这位高工的尴尬境遇,大冶两位领导作出了“请人事部门解决”和“请地矿局酌情解决”的批  相似文献   

14.
李妍 《人才瞭望》2013,(2):80-81
研究“蚁族”问题的学者廉思曾在2010年推出《蚁族谁的时代》。书中显示:研究生以上学历“蚁族”的比例,从2009年的1.6%增加到2010年的7.2%,本科学历也从31.9%上升到49.8%,蚁族群体的学历层次在逐步提升。一些硕士研究生成为“硕蚁”一族,毕业即失业。(据《南方日报》)  相似文献   

15.
相关报道     
《人才开发》2007,(1):60-60
留学人员创业园110家;中央机关录用公务员4万余人;“特岗计划”教师1.6万余名;为非洲培训人才11000多名;“十五”引智200万人次;北京:首建应届生失业就业登记日报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劳动者失业率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经济爆发而增加,综观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发现失业者中没有技能的体力型劳动者成为主要的失业对象。  相似文献   

17.
《人才瞭望》2008,(12):56-56
近日,许昌市人事局在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专项活动”中.采取了四项措施力促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一是认真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二是切实做好返回许昌籍的毕业生失业登记和今年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就业情况统计.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就业服务。三是积极组织未就业毕业生到毕业生就业创业实习基地见习。四是重点突出人才招聘会在缓解人才供求矛盾中的平台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失业并不可怕,作为社会人,可怕的是失业者本身怀抱消极情绪和偏废的就业观,影响再就业行为。笔者曾经两度失业,历经充满艰辛的求职之路,最终如愿以偿。这里,作为“过来人”,很想谈点感受,为失业的你做“心理按摩”。 失业,你不要觉得内疚。谁都知道那不全是你个人的错,这种事情到处都在发生,哪怕最有能力的人有时也难逃厄运。而现在,你不能消极面世,要振作起来,高高兴兴地加入谋职队伍。 困守,不该是你的性格。现实摆在眼前:择业在受市场经济左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导致了顺应需求的各种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各种潜在资源充分挖掘,产业增加,就业机遇增多,只是就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往日没有的职业风起云涌,萎缩的行业兴旺发达,支柱行业落泊萎缩也有可能。其实,择业余地很宽广,原地困守,太不值了,也许使你成为社会包袱,痛失个人发展机遇,你将来更不得要领。失业者,你该主动点儿!  相似文献   

19.
妇女就业难究竟有多难?据广东省总工会、佛山、江门、汕头等9个市妇联对195个企业调查,女工占下岗人员的60—80%左右,年龄以36—45岁居多。北京市的调查资料也揭示,全市女性失业人员在失业人员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正以每年3个百分点的幅度递增。“红颜”天生就“命薄”吗?否!妇女就业难的背后,社会上还存在种种误区,妇女就业难的新问题在不断出现。 ▲“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偏颇的用人观念 一位企业经理跟笔者谈及企业用工问题时说:“我们用女工多了是个负担——女同志身上‘零件’格外复杂,麻烦事儿也多。”尽管是半开玩笑,却道出部分厂长经理的“女卑”心理。 有人曾对去年7月份上海一家大报刊登的招聘启事作过粗略的统计,发现190多条启事中,竟有70多条对招聘对象明确提出了性别限制,而那些启事中,除个别技术工种外,其余都是男女均可胜任的。某些单位招工时,明文规定,招工考试女性分数线要比男性高20分、30分不等,甚至高出一倍多,而且还要附上女职工进各单位不得参加分房等苛刻的条件。全国总工会和11个省、市、自治区总工会曾对10个行业660个企业调查,在问及对男女都适合的工种岗位是否愿招用女性这个问题时,有88.2%的企业领导人表示不愿用女职工,原因就是女职工生  相似文献   

20.
申请人张某,男,33岁,某市医药物资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张某原在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原为医药管理局)机关上班,1993年4月药品监督管理局征得张某同意,安排张某与其他两名同志创办“医药物资供销服务公司”。2002年4月张某因该公司被迫关闭而导致下岗失业。张某下岗失业后,多次要求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其安排工作未果,特向市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